分享

重度盐碱地上又一个常绿灌木,被称之为“生物脱盐器”

 昵称F6vK0 2016-08-04

四翅滨藜(别名:灰毛滨藜)

拉丁学名AtriplexCanescens    分类地位:藜科  滨藜属   

形态特征:准常绿灌木,高1-2米。 枝条密集,树干灰黄色,嫩枝灰绿色。叶互生,条型和披针型,全绿,长1.5-6.8厘米;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粉粒较多。无明显主茎,分枝较多,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木质化枝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花期5-7月。胞果有不规则的果翅2-4枚,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7月中下旬开始挂果,9月下旬成熟,种子有后熟作用。

态习性:引种于美国;喜光,不耐遮阴,不耐潮湿,耐干旱,尤其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荒漠、高原、盐碱荒滩上也能生长得很好。生长在土壤含盐量1.3%PH8.0-9.5的重盐碱地中。

园林用途:固沙护坡,改良盐碱地,是一种盐碱地改良树种,被有些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

       四翅滨藜是一种抗盐碱能力很强的树种,据试验观察,其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1公顷的四翅滨藜,1年能从土壤中 吸收2吨以上的盐份,因而它是盐碱地区适生树种的新秀。弃耕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后,盐碱度可减少到足以种植谷物的程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