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故事|我伙呆!“病入膏肓”=何弃疗?

 369蓝田书院 2016-08-04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医缓  春秋时秦国良医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中的一位名医,后来被用来泛指良医。





病入膏肓

成语“病入膏肓”的由来。

到了这一步呀,医生都对你放弃治疗了。



公元前581年,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据生了重病。后来,晋景公听说相邻的秦国有一个良医,以为这下子可算是抓住一根稻草了。于是就向秦国告急救援。

医缓还没到,晋景公在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嘿嘿笑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秦国和晋国是近邻,医缓很快来到晋国,他详细诊察了晋景公的病情后,直言不讳地说:“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缓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缓,让他回秦国复命去了。

正如医缓所言,不久晋景公便在上厕所时昏厥跌入粪坑而死,成了池中之物。

“病入膏肓”也从此就成为典故流传下来。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人们习语中的“病入膏肓”,就含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的意思,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虽然“病入膏肓”这一成语有着消极的色彩和悲观的影子,但是面对“膏肓之疾”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吗?

面对“膏肓之疾”,张景岳主张突破常规,出奇制胜,云: “当此之际,使非破格出奇,何以济急。”(《景岳全书·卷之一·传忠录(上)·十问篇(九)》) 。《外台秘要》则主张丸剂含服,以克服“针药不及”的困难,云:“所以作丸含之,令气势得相熏染。”(《外台秘要·卷第八·五膈方八首》)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