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杨式太极技击架(转)

 问问题 2016-08-04
    杨式太极技击架失传了吗?哪里还有练的?传人如何?一系列问题是太极拳界一直关注的。
    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架”。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杨班侯或杨少侯所传什么快架等等,大多数是将慢架快练即称为快拳或快架。而真正的杨式太极技击拳架,世传极少。
    张文炳(字虎臣)先生,北京市通州区人,自幼读书,成年时到北京前门外昌盛银号学徒。张先生酷爱武术,1923年有幸拜在杨式太极第三代宗师杨浚甫门下,成为人室内弟子,学艺四载,得授杨式太极中架、加手、太极推手、太极十三刀、太极六十四剑等。1928年杨澄甫应弟子陈微明之邀赴上海授艺,特将爱徒张文柄举荐其兄弟杨少侯先生继续学艺。
    杨少候所演拳架由其伯父杨班侯所传,势小劲刚,灵活多变,招法迅捷,出手即打,是为杨式太极技击拳架——小快式。据传,少侯先生性情刚烈,教拳严厉,喜欢出手打人,有其伯父之遗风。许多人因难以忍受而辍学,或敬而远之,因此传人甚少。
    杨少侯先生见张文炳聪慧好学,练功刻苦,为人忠厚诚实,而且又是弟弟杨澄甫举荐来的爱徒,心里特别喜欢,将他视同为自家子弟,故将杨式太极柔身术、太极揉球功、内功功法、杨式太极小快式、太极推手、技击散手应用以及太极46式刀、太极大杆等拳械精髓,倾囊传给了张文炳先生,并秘传《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拳谱。那时,杨家传拳内外有别。张先生所学多为杨氏家中所授,所以与世之所传多有不同。张文炳先生前后六年在两位大师的培育下,练就了一身卓绝的太极功夫。然而他虽得真传,却从不炫耀于世。
    张文炳先生所练的小快式,势架低小,中正安舒,轻灵优美,小中寓大,无中寓有,圆活快捷,动作时缓时疾,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
    这套小快式动作名称就与众不同:左顾右盼琵琶式,海底捞月速展翅。上下穿梭翻身捋,罗汉睡觉反穿枝。叉子手,簸箕掌,老虎洗面将人伤。车轮挤,辘轳势,封闭撅拿左右使。
    先生推手的时候,体松、心静、神敛、气聚、劲整,步法迅捷,飘忽不定。发劲冷弹脆快,迅若雷霆,沉长绵软,虚实潜转,变化莫测,常于不知不觉中将人发出丈外。他对弟子常说:“太极无法,一动即法。”先生内功极深,二目锐利如电,神光熠熠,时常目露精光,使人胆寒不敢与之直视。
    张文炳先生所传太极拳,有一个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拳架练功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杨式太极中架、加手和小快式,非至诚至爱弟子不可窥其全貌。
    杨式太极中架似于目前普遍传播的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皆适中,速度较慢,初学太极拳必须从中架开始。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人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再加上推手练习,可达相当功效与技巧。此架以健身效果最佳,因而最适合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推广。
    杨式太极加手,主要练腰的转动,是在中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招式。两手常似抱球运转,使拳式之间的连接更加圆活,行拳中配以内气的运行,由松人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为太极拳有一定基础者习练,以增加功力。其演练速度与中架相同,练完一套不少于45分钟。坚持演练,可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
    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10分钟内完成。即使有上述两个阶段的功底,初学也相当困难,必须先分成一式一式练习。这一式练成之后,方可再练下一式,随着功力增长,渐至一气呵成。
会小快式的人很少,张文炳老师不轻易传人。小快式为杨少侯先生所传,少侯先生本来传人甚少,然少侯先生传与张文炳先生的这套拳习者更少。据我所知,目前只有张文炳先生在通州的少数传人中习练这套拳法。而且先生授拳,因材施教,根据弟子的特长和悟性采取单独传授的方式,使每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故套路不尽相同。
从张文炳先生所传杨式太极拳中,清楚地揭示出杨式太极传功有序,三套拳架名有其功效。三个相关内容,习练三层功夫,体现练功的三个阶段,使习者攀登有梯,进步有法。虽同属杨式太极拳门户,却有自己流派精微独到之处,是杨式太极拳练功的完整体系。这个完整体系的发展,确为太极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源流,大极拳架的演变,太极拳技法与练法等,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张文炳先生在北京通州区培养了许多太极拳能手,但绝大多数是普及的太极拳中架。如今在通州区已经形成一支庞大的太极拳群众队伍。能学得杨式太极加手的人不多,能学得小快式的人更少。如今,能全面承其衣钵者只有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六名入室弟子。
    近年来他们的声望不胫而走,泰国的陈伟才先生不远万里连续几年来北京向李顺波教师求教,并将李请至泰国传艺。河北省水年县杨式太极拳故乡的苏学文,连续四年专程来北京向李顺波、蒋林先生求教,想把在永年已失传的拳艺学回去。前景美好。沉淀的瑰宝将重放异彩。我深信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