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人格魅力为何能影响后人千年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04

赵汗青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后人评他与李白杜甫齐名,并称唐代“李杜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完美人格是举世公认的,他的诗歌成就是自大唐数百年来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东南亚诸国包括日、韩,很多学者公认大唐朝几百年中最伟大的诗人是白居易,乍听偏颇,然事实如此。

先说说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精神,“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精神,“安得折腰事权贵”的精神。

杜甫一生都在汲汲求士,用儒家的传统思想要求自己,他希望通过仕途,达到自己兼善天下,济世救民的政治抱负,这可以说是他终生不渝的追求。但杜甫在追求的道路上却自始至终是一位洁身自好,不贪图享受的人,这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闪光点。

而白居易儒、释、道俱佳,官、酒、文全爱全精。白居易从小校书郎起,文官至封候,死溢文,皇帝(唐宣宗)亲书诗文祭奠,亘古几人?有人拿李白、杜甫跟白居易比较,李、杜实在是捧不上手。大唐给了李白和杜甫他们机会,他们当不好官不说,连家长都当不好,又怎能替政权守牧地方呢?你看天大的事,李白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前)”,任谁也不敢用他呀?

而白居易呢?是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所以,他把一生的爱情都给了初恋少女陈湘灵。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没有离开现实,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所以说;白居易的人格魅力非李白杜甫可比。

上世纪公元1980(庚申)年,日本京都人桥本益民(其父系侵华日军士兵,名桥本三郎,来华即驻安徽宿县军队,拒绝杀戮,借家族力量退出军队,在宿州城里悬壶济世,口杯极好,其家族是京都望族,光研究大唐的学者就有好几位。)跟我的忘年交好友、著名文化历史学者霍子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霍子给他讲到白居易时,随手抄了白居易和陈湘灵的唱和之作三首,益民奉若珍宝,其叔父为此还写了专著,並传函向霍子致谢。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