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维“九伐中原”背后内幕,网友都被罗贯中“骗”了

 昵称27106408 2016-08-04

对于姜维的一生,几乎都被打上了北伐的标签。对于姜维的军事领导能力,从诸葛亮的器重就已经可以看出了。或者可以说,在当时已经人才凋零的蜀国,姜维就是最有带兵能力的将军。不过《三国演义》说姜维“九伐中原”,错了三个字,只有“九”字不曾错。姜维前后一共有九次用兵,但地点都不在中原。

姜维“九伐中原”背后内幕,网友都被罗贯中“骗”了

这九次,第一次是在延熙十二年。当时,费祎抑制他,不让他带足够的兵去打,只给他不到一万人。费祎是一个知守而不知攻的人,并且是失败主义者。他向姜维说:“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姜维带这一万兵去陇西郡,被邓艾打败。次年,延熙十三年,费祎让姜维再去打一次,而所给的兵也是不到一万。姜维不仅不敢像诸葛亮那样指向上邽或五丈原(诸葛亮有十万兵以上),也不敢再到陇西找邓艾打,而绕到更西面的西平郡(青海西宁一带),结交了许多羌人领袖。

费祎在延熙十六年死,姜维这才稍能施展,有了三四万兵。他从延熙十六年干起,一连五年,干了五次,亦即他生平用兵的第三次至第七次。

第三次,在延熙十六年,他围攻南安城,久攻不下,魏方的雍州刺史陈泰来救,姜维于粮尽之时撤退。

第四次,在廷熙十七年,他攻下了狄道、襄武两个县,把狄道县与临洮【tao】县、河关县三个县的人民,带回西蜀(当时,西蜀苦于户口太少,兵丁太少)。

第五次。在延熙十八年,他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共击魏方雍州刺史王经,杀了王经的部队几万;于魏方的征西将军陈泰及安西将军邓艾带了很多的魏军来救之时,撤退,扎在(甘肃成县西北的)钟题。

第六次,在延熙十九年,他由祁山的一路进攻(在秦水西南的)段谷,被邓艾打得大败。原因是,胡济的一支兵,没有按照预定的日期到达。胡济是蜀方的“镇西大将军”(这一年,姜维刚被升为“大将军”不久,把“镇西大将军”的位置交给了胡济。战败以后,姜维自请处分,降为“行大将军事”)。

第七次,在廷熙二十年,姜维听到诸葛诞在寿春对司马昭造**,很兴奋,就再集合了几万兵,走骆谷的一条路,到了盩厔【chou,zhi】县南的沈岭,魏方所造的一条小长城之下。向司马望挑战。邓艾从陇西赶来,帮助司马望守这个长城。司马望与邓艾下了决心坚守。姜维移军到盩厔之东的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与邓艾也到东边来,依渭水为营。任凭姜维如何挑战,司马望与邓艾二人总是“大量包涵”、“相应不理”。

姜维与司马望、邓艾相持到次年(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听到诸葛诞兵败身亡,这才撤退,把军队留在汉中,自己去成都向后主报告。后主恢复了他的“大将军”之职。

姜维生平最后两次用兵(亦即第八次与第九次),均为被动。第八次,是在景耀五年(公元262年),他向后主建议,杀掉坏宦官黄皓。后主不仅不采纳,而且告诉了黄皓,叫黄皓到姜维那里谢罪。姜维不敢留在成都(怕被黄皓暗算),就带兵去洮水北岸的洮阳,在侯和遇到邓艾,又被邓艾打败。他不敢回成都,留在甘肃西南部的沓中,办屯垦。

第九次,在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大举伐蜀,分兵三路:第一路,叫邓艾带三万人把姜维牵制在沓中;第二路,叫诸葛绪带三万人打祁山,断姜维的归路;第三路,叫钟会带十几万人翻越秦岭,进取汉中。

钟会带领十几万人分别由骆谷、斜谷、子午谷,都翻越了秦岭,进抵汉中的外围的两个城;汉城与乐城。这两个城,各有五千人把守。钟会只叫部队对他们包围监视,而不必忙于破城,只须阻止城內的兵去救汉中。

钟会在孤立了汉中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将它占领。阳平关也被他收买了一个姓蒋名舒的攻下。守关的将领傅佥,力战而死。

姜维听到汉中失守,不再和邓艾死缠,抽兵东下,到了阴平桥头,骗过诸葛绪,而回到今日的四川,与张翼共守剑阁。

姜维骗过诸葛绪,真可说得上只是“略施小计”而已。姜维先绕到阴平桥头的北边,诸葛绪就走到北边来堵截;姜维又很迅速地来到阴平,走过了桥。

张翼原本是与傅佥守阳平关的。关破了以后,张翼带了残部向南走,遇到姜维的兵,会合在一起,共守剑阁,抵挡钟会的大军。

姜维也许犯了一个错误:他不应该不解决诸葛绪,留兵守住阴平。然而他是值得原谅的。第一,他急于到四川去抵挡钟会;第二,他以为追他的邓艾,会过了阴平继续追他。不曾料到邓艾竟然由阴平直接翻山,穿过七百里的无人之境,经江油县到达涪县(绵阳)。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绵阳抵挡邓艾不住,退往绵竹。邓艾追到绵竹,诸葛瞻战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