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库:咖啡馆里的创业精神

 QHSE数字化智造 2016-08-04

  放眼美国科技企业创业史,车库堪称一个神奇的地方——在一个个原本停放汽车的空间里,诞生了一家家如今驰名世界的科技企业。上世纪30年代,惠普在加州的一间车库里问世;上世纪70年代,车库里诞生了苹果和微软;上世纪末,Google从创始人房东家的车库里起步。2005年初,如今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也毫不意外地在一间车库里开始生长。2011年11月,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到访北京的时候,特意去了一家刚开张半年多的咖啡馆。他去那里不为咖啡,而是为了看看“车库咖啡”——“有那么多人在那里创业,即使在硅谷都没有这样的场景。”

从咖啡开始

  车库咖啡是中国第一家提供开放式办公环境的创业咖啡馆。和那些诞生于车库的企业一样,这个如今名满天下的创业服务机构,最初建立时没有什么宏伟的规划,它只是来源于创始人苏菂的一个简单想法。
  开办车库咖啡之前,苏菂曾在大型互联网服务企业蓝汛公司担任销售主管。2010年初,他被任命为公司的投资总监,开始频繁接触早期创业团队。当时他发现,每天见几个早期创业团队之后自己时间就不够用了,由此产生了创建一个创业者聚集区的想法。
  2010年10月,蓝汛登陆纳斯达克。此时,头顶上市公司高管光环的苏菂却将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了创业中。他决定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西区开一家能聚集创业者的咖啡馆,“面积要够大,还要偏僻一点,以避开日常消费人群。”
  2011年4月7日,车库咖啡在海淀图书城中一家宾馆的楼上开张。第一个月的经营业绩可谓惨淡:来此常驻的只有两个创业团队的6个人,他们还都是苏菂以前就认识的朋友。“车库咖啡的定位就是这样的,面向特定人群宣传。只要我们服务更多的创业团队,就会有更多人知道。”苏菂说。
  在车库咖啡的这第一批忠实顾客中,莫小翼成为第一个获得天使投资的创业者。2011年5月的一天,苏菂把他引荐给了DCM资本的林欣禾。深谈几次之后,林欣禾联合另两位著名投资人鲍岳桥和安盟给莫小翼的创业项目投了资,此时距离莫小翼常驻车库咖啡不过一个月时间。莫小翼的成功经历为车库咖啡积累了口碑,不但常驻团队逐渐增加,专业投资人也纷纷前来“坐班”,争取挖掘到好项目。从7月的某一天起,车库咖啡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

服务至上

  “车库咖啡的出现是基于互联网的出现,大家带着电脑来就可以创业而不需要其他,门槛很低。从创业的大环境看,门槛都在降低,创业不再需要租门面,也不用买生产零件。”车库咖啡客户服务部的徐田海如此表示。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这家占地800平方米的咖啡馆已经成了创业者心中的圣地。
  咖啡馆对所有创业者24小时开放。这里不仅提供基础的办公设施和100多个工位,还经常性地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创业培训、主题分享等活动,是一个早期创业者彼此交流、碰撞思维的据点。
  “每天都会有人找我们,说要找什么样的团队、什么样的人合作,我所做的可能就是把你拉进几个微信群,帮你简单介绍几句,然后你们自己去聊,这属于用最简单的方式促进你们的信息沟通。”徐田海说,“创业团队我们都非常熟悉,经常跟他们聊聊天,他们找合作资源时就会直接找到我们。”
  车库有一个微信墙,之前叫电子签到墙,相当于一个车库的平面图,上面标注出了每一桌的桌号、创业团队、成员姓名及各自的需求及特长。到车库之后,你可以在上面写出来想认识什么样的人,想找什么样的资源,相关的人看到后就可以与你联系。此外,每个星期一的中午1点半到2点之间有一个“午间半小时”,人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里介绍自己,促进大家交流。
  “去年,我70%时间是跟车库的人交流,现在手上工作越来越多,帮助他们和其他团队促成合作。”徐田海说。
  车库咖啡每周五晚上7点都会举行一场头脑风暴,形式很简单,“每周让一个创业团队讲创业项目。如果是很成功的创业团队讲,大家是听他们讲经验;如果是比较早期的创业团队讲,就让大家‘拍砖’,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让创业团队知道根据前人经验,他们的创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以便提前规避。已经遇到问题的,大家一起支招,包括怎么做市场营销,怎么做推广,跟其他团队有没有合作的空间等,大家可以一起交流讨论。”
  “创始人中,新近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偏小,多数人都已经有了几年工作经验,有的是从大公司出来的,有的是从其他创业团队出来的,都有创业经验。”一般当创业团队拿到投资,或者团队成员扩张到七八个人的时候,就会从车库搬出去,“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更大的物理空间给他们用。”目前,车库的常驻团队有十七八个,从2011年成立到现在,车库孵化的团队达到120多个。
  根据创业一族的现实需求,车库咖啡的创业孵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实体孵化。创业者长期驻扎在车库咖啡办公;第二种是流动孵化。创业者每个月或者每周来几次,他们主要是被车库咖啡这个平台提供的一些特殊创投服务所吸引;第三种是心理孵化。创投人士获得车库咖啡认证后,通过网络远程享受相关创投服务。“每天来到车库的人中,有一半是常驻的,每天都过来办公,有一部分是经常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新来的。”
  除了提供开放式办公环境,2012年7月,车库咖啡还开发出了虚拟孵化的业务概念,即“车库创业俱乐部”。俱乐部每年征集创业团队报名,然后从中选择一部分团队进行孵化,为其提供一些创业必需的硬性资源,如免费服务器、安卓测试工具等,另外还提供一些软性资源,如开展包括知名天使投资人、律师联盟团队、UI设计专家、技术骨干在内的人脉整合,举办招聘对接会、产品挑刺专场等,以此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中遇到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这些创业者每年缴1200元服务费,无需搬到车库办公。“现在需求最旺盛的是云服务器、法律咨询和我们与北京银行联合推出的信用贷款。”
  “2013年车库咖啡主要坚持了两条线:一是在线下为创业者更好地服务,让车库咖啡里的学员更好地交流;二是做好虚拟创业服务。车库咖啡整合一些大公司资源,做成了一个提供给创业团队的创业服务包,其中包括提供服务器、申请贷款等。”

坚守平台

  到目前为止,车库咖啡已经促成了多个投资项目。但车库咖啡只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中间的一个衔接平台,它并没有成立自己的投资基金,主要是担心成立投资基金就意味着会有主观意愿,因此难以保持充分的中立。
  “如果我们成立一只基金,基金又投了一个游戏团队,其他做游戏的团队可能就会跟车库疏远。本来车库就是一个很松散的孵化器,我们不看进驻车库的团队的资料,包括接受虚拟服务的团队在内,我们不去跟他们要任何发展报告,也不看任何财务数据和很详细的公司信息。我们只是大概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产品大概什么时候上线。他们愿意的话可以告诉我们,不告诉我们的话,我们也不强求。”
  “来到这里的团队,我们不做任何筛选。很多很早期的团队,连一个项目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它需要一个地方跟其他人交流,也需要获得一些扶持资源。这样的团队如果没有背景,是进不了政府办的孵化器的,但恰恰是这样的团队最需要帮助。”
  车库可能是中关村150多家孵化器里面唯一一个没有门槛的创业孵化器,它孵化的创业团队后来被创新工场和其他孵化器吸纳,得到加速发展的案例有很多,有些还去了微软孵化器。
  在车库咖啡官方微博上戏称自己为“看门儿大爷”的苏菂,被同行评价为“极其专注”。这位车库咖啡的守望者将车库定位于做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台:只要能把平台搭建得更好,就能吸引到优秀的团队、优秀的投资人和其他各种服务商过来。它与科技媒体,比如36氪、虎嗅网、创投圈等都有很深的合作。
  “术业有专攻,天使汇擅长找投资,创投圈擅长打通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科技媒体擅长报道创业团队、行业趋势,我们更多的是整合资源,没有刻意去做太多事情。”
  当其他一些知名的创业咖啡厅借用品牌优势到各地开分店的时候,车库一点儿也不为之动心。“现在全国各地像车库这样的咖啡厅也挺多。我们到一个新地方,对当地的各种资源并不熟悉,还不如与当地的咖啡厅合作,能做一些交流也挺好,没有必要一定要自己开分店。”
  目前,车库咖啡的营收主要来源于楼梯间广告的收费和创业服务费。“从2011年起我们就没有亏钱,同时也在探索一些其他营利模式。我们服务了200多个团队,一年二十多万的会员费只够服务团队的运营成本。”现在车库的创业服务团队有5个人,加上餐饮服务员,一共有20多名员工。“团队还要继续招人。”
  徐田海说:“2014年车库咖啡将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是把虚拟创业服务做得更深,整合更多服务商资源,争取整合到六七十家;二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开设一个分支机构,未来我们将依托它促进中关村与硅谷,乃至中国和美国之间创业资源的对接。”

 

创出未来

  去年,车库获得了中关村管委会授予的创新型孵化器的称号,“政府给了你一个孵化器的名字,好比是给了你一把打开门的钥匙,好处是会得到一些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团队招人的时候可能会涉及档案、保险、五险一金等问题,政府会委派专员提供一些帮助,统一对员工进行档案管理或上各种保险福利等。
  政府更多是提供一些面向创业者的合作机会,“像‘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这块牌子。现在创业团队还不能用车库的地址注册公司,因为这栋楼的物业产权有点复杂。未来如果能理顺产权关系,很多在车库办公的创业团队就能把公司注册在车库,这对创业团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福利。”
  苏菂非常看中创新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创新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由的土壤,来自于希望做些事情的人的不断思想碰撞。与几年前相比,市场上与创业相关的分享活动的举办频次已经提高了无数倍,但仅仅有活动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碰撞。很多创业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之所以选择创业,可能来自一次与朋友积极交流诞生的想法,也有可能是长期对一个行业和市场的观察,发现有创业机会。创业群体聚集了,相互的思想碰撞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更新的大胆想法和创新的产品思路。”
  苏菂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从来不缺创业者,但是缺乏让他们开放式聚集在一起的场所,他们拥有梦想和干劲,一旦聚合起来就会产生化学反应。而要孕育这样的环境,单独的一家车库咖啡是远远不够的。为此,2011年9月,也就是车库咖啡成立还不到半年的时候,苏菂就向到车库咖啡调研的中关村管委会领导提出了将海淀图书城所在的街道改建成早期创业投资一条街的建议。今年6月12日,他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拥有22年发展历史、曾被视为北京文化地标之一的海淀图书城,正式蜕变为“中关村创业大街”。除了最早入驻这个街区的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Binggo咖啡、联想之星等一批服务于创业创新团队的机构已陆续在此扎根,而后来者仍源源不断。这里,将成为未来“中国的创业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