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2013年5月23日,应中央电视台邀请,笔者和有关专家就该台新址(号称“大裤衩”)石材装修出现病症赴该台现场踏察。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位于北京东三环路北京10号地铁金台夕照站东侧。本次装饰石材须治理的工程共涉及三部分:建筑主体部位的外墙裙、大楼内多层地面、地下部位地面。这些石材面积数量分别不等,总共约有3.9万m2。 1、央视装饰石材工程的病变诊断与分析 应中央电视台要求踏查后,笔者应邀起草了招标书的技术标部分。其主要病变诊断与分析内容如下: (1)大楼洞石外墙裙。该墙裙为黄洞石外立面,为未封堵孔洞的敞缝式洞石干挂倾斜墙面。石材中有一些贯通型的胶体,为洞石荒料加工前为提高强度而将荒料整体浸渗胶液中所致。后期加工成板材后未做补胶处理,只是用金刚石研磨刷对板面整体磨蚀处理,使洞石板材表面呈现粗糙面效果,也使洞石上孔洞边缘呈被磨蚀痕迹,以显得厚重、古朴。但这样处理后,原本的色彩、花纹基本上荡然无存了。因为,粗糙面对石材“花色”、“质感”、“纹理”的掩盖最直接,也是最明显,有时又是最“无情”和“彻底”的。 其病症的直接表现为:酸雨腐蚀表面较重,孔洞中污染严重,大多呈黑色孔洞状态;石材色彩暗淡,纹理模糊不清,洞石质感效果远看基本消失。这些病症的发生,主要有选材不当、使用环境不当、加工后未封堵孔洞、加上粗面加工所致。见图1、图2。 图1 2013年5月23日笔者与部分专家查看中央电视台新址外墙裙使用洞石装修后产生的病变。
图2 中央电视台新址外墙洞石状况。其中的洞石虽有对纹和拼花,但由于污染严重,使得外墙花纹不堪入目。 (2)大楼内洞石地面。央视大楼内所需要护理的装饰石材工程为多楼层地面部位,均为黄洞石,此产品为中东一带出产。目测后发现,它应与外墙裙洞石为同一品种。所不同的是,安装前全部做了胶的封堵,安装后也做了结晶硬化处理,光泽度目前仍较高,铺设方向均为按板长方向的顺纹理铺设(大楼内墙面和踢脚线也使用了同一类品种,但由于使用时间尚短,尚未出现问题)。 其病症表现为:人流密集部位,地面磨蚀较重,补胶点脱落较重、黑点密集,石材缝隙处出现崩茬现象,板缝处多呈现黑线,质感降低,整体视觉较差,光泽度大幅度下降;但人流稀少处的病症要相对小一些(与上述同种洞石相比,但未来出现病症的可能性仍较大)。黑点是由于胶点脱落,大约有三点原因,一是补胶时用的是易水解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其粘结力、渗透性较差,常遇水和人的外力冲击易脱落;二是补胶作业时板材不干,胶液过稠渗透不到深层造成;三是冷热循环和板材底部水气造成板材与胶的膨胀率不一致,致使胶点脱落后,形成凹坑等等。故在胶点脱落后藏污纳垢。而板材缝隙处崩边是材料本身性能造成的。见图3、图4。 图3 2013年5月23日笔者与部分专家查看电梯外洞石地面。 图4 2013年8月再一次受邀到中央电视台查看洞石地面。原本金黄的地面,因洞石黑斑密集,部分地面已呈现“黑洞石”现象。 (3)黑板岩地面。黑板岩在央视大楼的地下层,主要出现的团状花纹、灰白色。目测实为板岩在磨加工后形成的特殊表现,这种表现出的图案无法去除。而表现的灰色、灰白色,并不是所谓返碱现象,而是岩石中因层叠状岩层中加杂的泥质、沥青质、有机质在浅表层装饰面的表现。石材研习社ID:stone5A 上述三种部位的石材之所以出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选材的不当(这种选材不当是造成石材病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设计师只从美学、建筑学、构造学上考虑得多,而对石材的性能、成分、结构了解稍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说说洞石形成的地质状态: 关于洞石的形成,地质学上一般认为是含碳酸盐的泉水(通常是热泉)中沉淀的一种钙质材料,具体形成的是含有二氧化碳的循环地下水带走了溶液中的大量钙质碳酸盐,当地下水到达泉水表面时,一些二氧化碳释放出来,并凝聚在钙质碳酸盐的沉积层中,形成了少见的气泡(孔洞),从而有了洞石。和海洋中的石灰石沉积不同的是,洞石(凝灰石)大多在河流或湖泊、池塘里快速沉积而成,这一快速沉积使得一些有机物和气体不能释放,从而形成了美丽的纹理和花纹,但它同时也会产生内裂隙和分层,使得这类岩石在与纹理方向一致的强度稍弱。洞石因为有孔洞,它的单位密度并不大,只适合作装饰材料,而不适合作结构和基础材料。在过去,人们曾用大量的洞石作为建筑的基础和结构材料,但自从有了混凝土后,现已不多用了。从中我们看出了洞石的缺陷与不足。 央视大楼现在既然已经安装完毕洞石,就只能按现有可行工艺与技术恢复到初始安装时的视觉、美学和使用功能,并在日后有计划地护理中延长使用效果。值得欣慰的是,在本文将要截稿时获悉北京美你石石材养护技术有限公司(原思远兴业翻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标了此次央视大楼洞石护理工程,工程总价222.9万元人民币。 我想,如果央视石材工程选材得当,起码5?8年内不会有重大的翻新工程,而选材失误,2012年才起用的新大楼竟然要在第二年就搞翻新工程,花费造价不说,还一定程度上影响楼内工作环境,本可以预先防范的,却人为地事与愿违。我还想,中国近几年不断出现用洞石装饰公共建筑的案例,显然是受了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当年成功使用洞石装修案例的影响。最近笔者经历了几次诸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洞石装修工程的踏查,发现这些用洞石装修的工程也出现了或即将出现比中央电视台还要严重的问题。 二、中国美术馆洞石装修的败笔 2012年5月笔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活动,进而参观了中国美术馆的,对美术作品放下不表。参观之余却成了部分代表诊断石材病症的“神仙会”,见图5、图6、图7、图8。 图5 2012年5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正厅入口大门处看到,由于使用了洞石这种性能很差的石材装修地面,入口处的洞石竟断裂了几块,只好换上一块新的,使得新洞石在原地面如同补了一块“补丁”。 图6 中国美术馆一楼的侧厅,因使用洞石后,板材之间崩边现象十分严重,形成的“黑缝”整齐划一,非常的难看。
图7为中国美术馆正门大厅。如果站在高处俯视整个大厅,就会发现洞石的崩边十分严重,进而形成“黑边”,使地面显得“无可救药”。 图8 更为奇怪的是,设计师竟然把最容易折断的台阶楼梯也用上了洞石,并为防滑还加工出了防滑槽,这为从防滑槽处断裂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图中部分台阶已折断。 显然,中国美术馆的石材大范围装修并选用洞石也是受了中国银行洞石装修的影响。这样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银行总部使用洞石做一个理性的回顾。 三、中国银行洞石装修的再回顾
中国银行大楼用将洞石修补后装饰应当说从外表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见图9。但这种将洞石表面全填补的方法还能体现出洞石效果吗?还能表现洞石的魅力吗?如果用树脂将孔洞封堵起来还不如把它当作米黄大理石算了,显然笔者不敢苟同。目前全国许多工程都用了这样那样的封堵孔洞的洞石,也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陆陆续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事情确如作者所预料的那样,最近笔者再一次造访中国银行总部大楼,确如作者当年所料到的那样,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首先,室内陆面的孔洞开始大量显现,尽管当初这些洞石使用了修补石材中最好的环氧树脂胶粘剂,但禁不住长时间的行人行走、卫生保洁等的干湿循环、冷热循环,孔洞开始显现,并且出现“黑洞石”现象;第二,在地面、墙面一些洞石则表现出微裂纹——这是因石材本身结构所致;第三,室内墙体上泛黄区域明显增加——这是填补胶粘剂和装修胶粘剂所致;第四,室外墙面的封堵孔洞的胶粘剂也零零星星开始剥落——冷热循环所致;第五,一些室内陆面部位洞石完全断裂,如营业厅与大堂的联接处地面——这是结构应力与石材本身性能缺陷所造成的。石材研习社ID:stone5A 本文也许是对中国银行大楼使用洞石装修最先提出质疑或批评的文章。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银行大楼,以及国内众多使用洞石装修的建筑都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行行色色”的问题。 四、中国国家博物馆洞石潜在的病变 2013年10月28日,因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览开幕式,笔者特意在主展厅观看了石材地面的洞石装修。见图10、图11。国家博物馆的外墙及室内陆面大部分使用了福建的绣石,室外为粗面加工,室内墙面也为粗面加工,地面则为磨光面,并作了结晶化处理,应当说装修效果不错。惟有主展厅为体现特殊效果使用了洞石装饰地面,但这种高雅可能弄巧成拙,新的病变已隐约可见。 图10 2013年10月2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展厅正门看到的用福建锈石装修的外厅和用洞石装修的主厅。 五、洞石装修理性的总结 纵观上述因洞石装修的问题,我想现在有必要对洞石装修作一次理性总结。这里谈几点个人观点,供同行参考: 1、建筑装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装饰石材某些品种特殊性能相脱离;石材地面选材没有一个硬性标准,导致设计师的自由度非常大。建筑装饰设计师往往为了追求最好的装饰效果,只重视色彩、造型、光线,而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了解得非常有限,往往造成石材装修好看但非常不实用。由于石材装修是表面覆盖式的,就安全角度的监管上国家层面不会出台硬性规定,这样就导致设计师的设计创作自由度非常大,也就导致一些只懂设计而不懂石材的设计师创作屡屡“失误”。 所以,装饰设计师的方案应当多争求装饰石材专家的意见。 2、装饰设计师与建筑结构设计师的沟通欠缺,导致因结构致使表面装修出现问题。装饰计师不是建筑结构设计师,但在装修时要尽可能地听取建筑结构设计师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拿中国银行大楼内几处洞石断裂来说,断裂处均在结构的联接处,即最容易产生结构位移的地方,这里时时存在轻微的应力变化,在该处的石材也处于拉断、位移等力的影响。但如果此处正好设计成板材的缝隙处,就可以消除断裂。反之只能以断裂来消除应力的变化。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石材研习社ID:stone5A 3、由于国内许多洞石工程已经完工大吉,更由于洞石的许多“先天不足”,这为日后该类石材护理提供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先天作业基础——也为今后的石材护理埋下了非常麻烦的“雷”。所以,洞石护理工程作业前最好争求石材专家的意见,按照科学的态度编制好作业方案。 4、以学术文章、讲座、论坛的形式告诫装饰石材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装修公司,石材装修应以经久耐用、维修方便、经济节省、美观大方为目的,万不可只追求某一单方面的临时效果,而使未来得不偿失。也不要因为某某名人曾经使用过这种那种石材而盲目追风。在建筑设计师、装饰设计师和相关领域开展装饰石材科学普及,扭转装饰石材无科学、无技术含量的观念。 5、那些曾经或正在开始的洞石工程,大多集中在公共工程。今后这类工程在维修中主要表现的是财政资金短缺、维修周期短、维修频繁、病症严重、病症相似、不易治理、反复“发作”等主要问题。是产权单位、护理公司都要面临的难题。 来源:石材杂志 文/图 侯建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