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最繁华地段仅16平方的蜗居,拆迁前竟被改造成空中别墅

 汉青的马甲 2016-08-05




清晨的朦胧光线在城市里弥漫开来,上海金陵路389弄,一片红砖砌成的老式居民区又迎来的新的一天。两排楼的分界处有一条小巷子,小巷尽头是一栋白色的楼房指向天空。与周边低矮的建筑相比,楼房狭小颀长,虽是几步之隔,却像是另一个世界。墙壁上有规律地开着几扇窗户。若不是有人告知,你一定无法想象这里就是魔都有名的“水塔之家”。





上海现存水塔只剩两处,

一处改建为酒吧,

因此我家是独一无二。

任利康是“水塔之家”的户主,上世纪80年代初搬入了这一栋建筑。有趣的是,实际上这一栋建筑是由他亲自主持改建的。当时上海市政府为解决居民住房问题,鼓励将闲置的公共空间改建为住所。任利康所在的房利局下属修建公司承揽了水塔改建项目。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评为单位先进,因此幸运地分配到了这栋房子。






婚房16平米,对比当年一般单位分配8、9平米的房子,可以说是比较宽敞的。“当时开心的呀,整个人都跳起来了。”如今的任利康回忆起仍然满面自豪。两人在这里幸福地筑起爱巢,孩子也在这栋房子里慢慢长大。水塔上大下小,任利康不得不将家里的房间分置于不同楼层。第一层是厨房,吃饭则要经过狭窄楼梯上第二层,最顶上的一层夫妻俩收拾了一下,作为二人的卧室。随着水塔旁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再加上儿子一天天长大,任利康的家愈发显得狭小。


于是在2015年,老夫妻俩决意改造旧居。替他们改装设计的是建筑设计师俞挺,他将这老旧的房子装修成了时尚的温情小屋。原本幽暗的楼梯刷上了白墙,墙上错落有致地挂着老上海风情的照片。之前分隔的卧室和客厅被安排在一层上,厨房的操作台可以折叠,客厅、卧室全部采用木材装饰。最顶层的小阁楼,则是专门为心爱的小孙女设计的。







上海一天一个样,

但我们却老了。


“水塔之家”一经改建完毕,二老就欢欣不已地搬入居住。不过高兴没持续几天,他们就接到了拆迁的通知,由于地铁施工,他们的“水塔之家”需要拆除。从年轻的小夫妻到儿孙绕膝的现在,小小的房子承载了任利康和太太几十年的生活记忆。城市的日新月异固然可喜,但对于普通的家庭或许有一栋不大却温馨的房子才是最重要的。

(本期节目部分图片由嘉宾提供)







在外人眼里,水塔之家或许是一座见证上海百年变迁的地标建筑。而在水塔之家的住户眼里这是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与城市的蓝图规划相比,水塔之家显得有些渺小,但对于居住在其间几十年的人来说,它是曾经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