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先修理自己 再谈论命运
2016-08-05 | 阅:  转:  |  分享 
  
先修理自己,再谈论命运如松任何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出身都是自己无法决定的,所以,每个人都希望改变命运,穷人想变成富人,富人想更富有,地位低的
人希望向上攀登,卑贱之人希望高贵,土豪希望让自己有文化,等等,不一而足。我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未必希望大有作为,但至少不希望虚度一生
。可是,举目望去,真正可以改变自身命运的人却少之又少。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可见,自知和自胜是关键,也
很难。但是如果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做到自知和自胜,俗话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修理自己。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强大起来,
最终改变命运。其一,自知。我们既然是普通人,就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也会有思维和认识的死角,这是避免不了的。不仅我们这些俗人,圣人也
有自知的过程。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
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
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娇气于言表,
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
,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孔子一生不得志,去请教老子也是希望改变自身的处境,按今天的语言就是改变
自己的命运。老子给孔子讲了水德的道理,然后期望孔子去除“娇气”和“志欲”。孔子深感受益,感激不尽,自称弟子谢恩,回归鲁国。孔子这
样的圣人,都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何况我们这些俗人?勇于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丑陋,才是真正的勇敢。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以立
即变被动为主动,既可以让自己清明,也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思维中的偏见和谬误、心灵深处的丑陋,是我们这些俗人必须
跨越的一道坎。其二,自知之后就是行,如果说上面是修理自己的心灵,下面就是修理自己的行动。刘邦不喜欢读书,这尽人皆知,登上皇位之后,
对于那些文字的东西自然不感兴趣。所以,西汉初期的内政基本上由萧何打理,而刘邦主导军事。当时,天下也不消停。内有异姓王不断作乱,北部
有匈奴不断入侵,刘邦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既然天下不稳定,就需要不断征讨,然后实现稳定,这是一般人的想法,刘邦也应该是这种想法。但是,
有一个人却不是这种想法,那就是陆贾。陆贾时不时在刘邦面前称赞《诗》、《书》等儒家经典,刘邦骂他说:“朕在马上得到天下,哪儿用得着《
诗》、《书》?”陆贾说:“在马上得到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况且商汤、周武用武力夺取天下而后用仁义治理天下,文德武功一起使
用,是维护长久的方法啊。假如秦国吞并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贤君王,陛下怎能获得天下呢?”刘邦面露惭愧。于是对陆贾说:“请先
生为我写出秦失去天下的原因和我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与失败的国家是怎么回事。”于是,陆贾大略地记述国家存亡的原因,一共著作十二
篇。每上奏一篇,刘邦没有不称赞的。十二篇文章编成了《新语》这本书,主线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形成了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对于一般
人,面对别人的批评也会不高兴;如果面对下级的批评,会很不高兴,甚至“小鞋”伺候;而刘邦是金口玉言的皇帝,却有羞愧之色,而且让陆贾写
出来,写出来之后不断赞美。千古以来,刘邦或许应该是第一人。很多人或许说刘邦不过是农民头,最多是山大王,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什么主见和
思想,所以才可以自然地接受批评,这是不客观的。刘邦和项羽这个官二代比起来简直就上不了台面,个人之间的武功更是无法相比,在刘邦与项羽
直接对抗的战争中,刘邦更是“常败将军”,但刘邦可以取得天下,一定有真材实料的本事。彭城之战后,刘邦大败,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用“忙
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来形容再贴切不过。可是,逃到下邑(今安徽砀山县)之后,对张良说:“关东地方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
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
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联系、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
以委托大事。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可是,大家在赞叹张良的同时,更需要赞叹刘邦,刘邦之所以最
终击败项羽,在于一直奉行联合共赢的原则,对抗项羽这样的对手,如果要夺取天下,必须通过分封实现共赢才能夺取天下(当然,后来清除异姓王
是另外一回事了),刘邦在如此狼狈的关口,还在想着用关东的土地联合可以联合之人。老子说,道法自然,实际就是共赢的原则,刘邦虽然不读书
,但执行的是共赢的道家思想。刘邦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夺取天下的整个过程中,在垓下之战以前,更给韩信和彭越分封了大量的土地,包括山
东和河南、安徽、江苏的很大一部分。韩信后来说过,刘邦不善统兵,但善于将将。其实这里的核心内容是知人,然后就是使用共赢的原则实现最终
夺取天下的目的。夺取天下之后,刘邦在丰沛的子弟兵中分封了很多“候”,也是一样的含义。儒家是家文化,更注重家庭和家族的利益,陆贾开始
的时候给刘邦读那些儒家的经典,刘邦自然不爱听,因为刘邦只有联合天下的有志之士才能夺取天下,也只有使用天下的有才之士才能治理天下。陆
贾所讲的东西与他的想法和过去的做法完全不符。可是,刘邦登基之后,形势变了。这时不再是争夺天下,而是稳固汉朝的基业,此时,儒家思想就
有了一定的优势。陆贾说:“马上可以的天下,但马上不能治理天下”,实际是在告诉刘邦,形势不同了,你应该改变你的思维。刘邦立即接受,这
说明刘邦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立即改正,也才有后来《新语》的典故,通过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结合,让西汉的局面比较快速地稳定了下来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知道共赢是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必须遵守的准则,只有如此,才能最大幅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可是,有多少人面对名利诱惑的时
候可以做到?更别提长期坚持。我们都是儒家的家文化教育出来的,如松也是背《三字经》长大的,其中有很多有益的东西,比如,尊重师长、尊老
爱幼、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但尊重不等于惟命是从,其中的一些等级观念更严重地阻碍社会的进步。儒家思维更有很多局限性,强调以家为主体
单位,如果将利益向家族内部倾斜,或许人们还可以做到。可是,任何一个欲改变命运的人,仅仅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一定的理念为准绳
,向更大的范围倾斜,甚至向社会倾斜,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就。比如,李嘉诚刚刚开始做塑料花的时候(那时塑料花还是很先进的),别
人都是算好自己的利润,然后才批发给别人(以自我或企业的股东为中心)。而李嘉诚是先算好别人的利润,然后确定价格(这是以商业圈为中心)
,这就是将利益向更大的范围倾斜。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就更难,因为短期需要舍弃商业利益,而未来的利益却尚未看
到。但李嘉诚这样做了,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源,事业开始起步。前者是以自我为中心,后者是以社会(或自己的商业圈)为中心,对于我们儒家文
化教育出来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坎!所有人必须迈过这道坎。共赢还必须谋求志同道合者,在此基础上,接受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包括性格
、民族、出身、爱好等等的不同),这也不容易。除了哲学,任何文化都没有完美,如果刻意将其打扮成完美,就不如不学这种文化。只有克服自身
文化的缺陷,最终才能实现共赢,可恰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这种缺陷。自知的过程,实际是修炼自己心灵的过程;改正自己错误的
过程,就是自胜的过程。一个心灵更加健康、可以自胜的人,自然是强大的,也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孔圣人和刘邦同志的经历,深深地教育我们,欲改变命运,先修理自己,如果不能修理自己,就不要妄谈改变命运。这篇文章是写给大家,实际上更是写给自己。当然,无论当“刘邦”还是当圣人,如松这辈子是彻底没指望,但还是希望未来的时光不会虚度,至少夕阳西下时,少些遗憾,这就够了。
献花(0)
+1
(本文系乌龙茶374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