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合统一之美——《书谱》中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

 鸿墨轩3dec 2016-08-05
 和合统一之美--《书谱》中的中国书法美学思想
 
 
前言:

 

本文从“中和”的传统审美角度出发,对书法美学著作《书谱》的理论进行浅析,将其美学思想概括为和合统一的和谐美,并从书法与环境、人和字本身的三个角度出发进行论述,以欣赏的角度阐释书法带来的美好享受。对于书法美学,本文不强求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架构,仅以概括总结的方式表现书法美的特色,并借鉴不同书论者对于书法和谐的观点,试图将这种和合统一的特点解读为中国美学乃至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系,感悟美学上的“天人合一”。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欣赏书法还是亲自书写,都会有一种由衷的美之享受。孙过庭所写的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体现了一个书法爱好者出对书法无尽的赞叹和热爱之情,也突显出书法之美是自然而充满生命的。书法是人的创作活动,因此能够在抒发喜怒哀乐同时,表现超然的意境,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使情感达到平衡欣慰的中和状态。通过运笔力度、线条形态、行文结构等,书法能够表达高于状物的独特神韵,体现丰富的艺术风貌。

我国的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中国)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足见书法美学在中国美学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地位。这种“关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和合统一的和谐之美,即儒家典籍《中庸》的“致中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韵致飘逸的,其艺术理论更加感性,充满了文艺色彩。书法美学具有其特殊性,其感性色彩颇重的理论不能做到绝对严密,也不能以结构特别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对于书法,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直观的美,蕴藏在线条、墨迹、姿态之间,以刚柔枯润的方式体现出来。能够欣赏到这种美是幸运的,品读书法之美本身就是一种怡情。因此,在研究书法美学时只能尽可能地把握其规律,欣赏书法的妙处,概括其特色,而不过分推求精准的理论,并把重点放在对“美”的体悟和享受之中,即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法理论作品,全文以优美的草书一气呵成,既是一本理论经典,也是一部书法艺术作品,在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美学上对后世影响极深,是探讨书法乃至中国传统美学所不容忽视的作品。“其所书《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既对前人的经验作以总结性概述,又体现了个人高深的艺术修养,并将“中和”思想引入书法美学中,是书法和合统一之美的基础。

《书谱》的内容首先由对钟(钟繇)张(张芝)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评价引出,对比各自的特色,以及真书和隶书的功底,提出正确对待古今的观点,表达出对书法之美的理解,之后写了书法的作用以及优势,将书法提高到审美的层次上。然后通过书道衰落真假难辨、书法要点在于融会与专精等引出书写本文的必要性在于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孙过庭从“执使用转”“有心无体”“规矩精熟”“平险变化”“字体变化”“笔势缓急”“骨气妍润”等多方面论述了书法美学,并提出了书法特色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不同的书法各有特色,需要细心观察并发现美,欣赏美。

在《书谱》中,孙过庭以执使转用”技能为基本内容,用“得意忘言”的态度为表达方式,将“五乖五合”作为创作要领,加之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和优雅的文笔,完成了这篇书法名作。这种美本质上是享受的。从美学上看,《书谱》的核心是强调一种和谐之美,即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种美是我国儒家文化环境下的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即“规矩为心,中和为的”在和合统一中体现书法的平和典雅之妙处。概括而言,《书谱》通篇的“和合统一之美”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书法与环境的和谐

 

人文与环境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在传统美学上的延伸,也是书法对于“天时地利人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兼具形质美和性情美。

首先,书法的美是尊重自然的,这是起源于象形文字的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回归。宗白华先生也强调过练字应先习画动物的形态,使字体充满生命力,“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体会客观字形中传达丰富感情的“骨、筋、肉、血”。中国的美学是自然主义的,“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作为人为艺术创作的书法也应蕴含着自然的神韵。写字时不仅要准确临摹字帖,更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和谐美并深入内心,在作品中表现这种超脱质朴的美感,“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在技术工巧的同时保持一种恬淡的自然状态,会使书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另外,书法也应与时代环境保持和谐。《书谱》中的名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讲的是书家的风格既不能拘泥于古代套路,又不同于当今流弊,吸取古今的长处所在并找到一个平衡点。由于古代的书法重质朴,而当代的书法更加妍丽,这种与古今时代的和谐也是“质”和“妍”的统一。因此,书法首先是自身环境下的艺术作品,以其自然之态浓缩时代之精华,体现其顺应自然的和谐美。

 

二、与人和谐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贤哲之书温醇,俊雄之书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这是刘熙载《艺概·书概》文末对书法评价的点睛之笔。书法是人的创作,起到抒情的作用,与人性特点和心理变化是分不开的,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和品质。

首先,不同字体体现了不同人的性情,使书法兼具性情与性质兼备,达到“心手相通”的境界。“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 可见,人性的过分偏执会造成书法的不和谐,远离了中和的状态。这从反面强调了中庸平静的性情更有益于书法的和谐美,是美好的作品与完善的人格保持一致。

其次,书法作品抒发了书写者当时的心情,反应了书家创作的目的,具有生命性。不同的心情通过不同字体表达出来,使书法成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的方式,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的规矩法度都是为提供创作元素而服务的,不同的书法表现形式与书家的书法情绪相关,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如若书家将内心情感完全融入书法之中,便会达到“随心无体”的境界。

最后,书法创作也是书家的一种乐趣。“詎若功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中国的汉字之美超越了字符的记录作用,并作为一种艺术使人身心愉悦。

三、字本身的和谐美

《书谱》开篇就提出了字体专与博的相对关系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仅就隶、草两种书体而言,书家的不同功底就会直接影响其综合水平。“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只有各种字体(篆隶草章)兼有,草隶俱长才能自如得运用书法技术,创造出情性丰富的作品。-

 

王羲之之所以是当之无愧的“书圣”,与前人相提并论甚至略胜一筹,就在于比之钟张能够由专到博,在博采众长中成就了融会多种字体的和谐美。书法欣赏中最直观的就是字形美感,正如《书谱》开头的比喻“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每个字形都会激发审美者的想象力,产生美妙的比喻,在各自的特性中构成作品通篇的和合氛围。-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只有这些神采飞扬并且气质非凡的字形互相穿插配合,收放自如,才会在书法作品中实现杂而不乱,和而不争的整体美。从技术上将,要写出好的书法作品,用笔的和谐也需要特别的讲究,具体应注意“淹留劲疾”“骨力遒丽等相对关系,使运笔的疾徐、润燥、浓枯方圆曲直、明等表现互相和谐。“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可见,笔法是十分细节的问题,必须具备整体观念,在行笔时注意保持字的风骨,满足点画多样化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才会在作品中感受到一种充满张力的和谐。

另外,《书谱》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孙过庭强调的“平险”关系,也是本书特色成就所在。“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种,书法的和谐美并不是平庸的静态,也不是枯燥的中规中矩,而是不惧于“险”,并在“化险为夷”的平衡复归中创造出有个性的美,体现书法的凛然气势,以及书法发展的不竭的活力创意。值得一提的是项穆在《书法雅言》论述“奇正”时也提到过“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与孙过庭的平险关系和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合来看,书法本身是物我和谐的艺术,在中和无偏的基础上加之以风妍,就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性情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最终,我们在书法欣赏中寄情于物,陶冶情操,享受到了和合统一带来的和谐美感。

 

四、结语

 

中国书法是针对汉字这一产生于象形文字的艺术形式,因此其本质是天然的,也是追求和谐的。书法创造固然要遵循一定的法度,更要在熟悉笔法的同时善于观察自然万物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在采撷多方中统一和谐。

《书谱》是书法美学的一部难得佳作,将理论、艺术以及文采三者统一到这三千多字的书写之中,每一方面无不令人拍手称绝,又融合为书法艺术本身。其文风善于比喻,“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生动地写出了书体间的融会贯通带来的美感,是一种博雅的体验。因此,《书谱》本身就是体现出书法和谐美的作品,统一了多层次的书法之美。

书法美学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美学系统,在中国艺术中占据核心地位。本文仅仅选取其“和合统一”的方面作为其美学的本质特征,从环境、人和字三方面展开浅述,试图体现用儒家温柔敦厚的和谐美观点欣赏《书谱》的妙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无论从审美意义还是传统文化抑或是道德思想来看,中庸和谐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我们欣赏书法的美,不仅在于汉字或者技法的本身,更因其字外之趣而驻足陶醉。因此,书法审美也不妨将这种“和合统一”的情绪带入其中,甚至是仓颉四目的象征意义,用一种关乎天地人文的全面综合态度去领悟书法的和谐美,而不计较其艺术上的得失。

因此,领悟到了书法的和合统一之美后,更应当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保持一颗发现美的心,不拘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即“美美与共”,使中国特色鲜明的书法艺术在世界美学体系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若“彼不知也,曷足怪乎?”

                             

                                  宋民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