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镇在苏州吴中区南部。因临太湖,
故有“洞庭东山”之称。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相对峙。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主峰莫厘峰,海拔293.5米。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四季花香,八节果鲜,素有“花果山”之称,并有“杨梅为夏橘为秋”的谚语。除盛产东山杨梅、洞庭红橘外,白果、枇杷、碧螺春茶叶亦驰名中外。东山镇在元、明时街道基本形成,民国前后,全镇已形成西、中、东三个热闹街道。其范围还有渡桥、杨清和陆巷等几个小集镇。东山是江苏保存明、清民居较丰富的地区,是研究古代住宅建筑珍贵的实物资料。东山文物相当丰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之多,如紫金庵罗汉塑像、轩辕宫、明善堂、凝德堂、雕花楼等一批珍贵文物景观。现主街道东西两端仍保留原石板地面。街道两侧,尚保存有明、清建筑多处,如诸公井亭、信德堂、楠木厅、春在楼等。杨湾村至今尚保存着比较完好的明代一条街,街道为青砖铺砌,两侧保留20多处明代以来的民居。陆巷村有明代王鏊故居等建筑20多处,清代民居建筑保留更多,还有解元、会元、探花3个牌坊石
明善堂在东山杨湾上湾村,是一座建筑艺术极高而又富丽堂皇的民
间住宅。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建筑在东部,有花厅,大厅,主楼及左右备弄,厢房等。偏西有墙门,耳房,客堂,佛楼及花园等。明善堂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镇上湾村。明善堂是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中等规模民居建筑,整座建筑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朝大厅一面的砖雕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宛若牌坊,为明善堂的主要装修所在,其雕刻之精,在江南地区明代建筑中是罕见的。明善堂的住楼、门楼、塞口墙等的砖、石、木雕刻和彩绘图案,充分显示了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是一座砖、石、雕刻和彩绘并举的艺术之堂。
编辑本段景观介绍明善堂与东山雕花楼绝然不同,前者清淡文雅,后者主人贪心狂求,画蛇添足,竟把“福、禄、寿、喜、财”五字全占为己有,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一个是威显赫赫,做不尽文章,吹不完的牛,说到底它是廿年代建筑物。一个是冷冷清清,守不完的孤独,咽不尽的苦;一个是车水马龙人如潮,一个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若是细细品味、观赏,明善堂倒真是货真价实的古建艺术精华呢!
明善堂气魄雄伟,整个建筑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布局可分为两大部分,外区由雕花门楼、大厅、花厅、客堂、佛楼组成,大厅是供庆典礼仪、接待宾客之用,内区为生活起居之所在,左有深深备弄,右有耳、厢房。房屋之间都以天井、库门划分,给人以迂回曲折之感。
门楼和塞口墙是明善堂中砖雕装饰精华部分,是厅堂对景观赏所在。朝里门楼比朝外的一面做工考究,精雕细凿。圭角纹饰,浅雕如意曲线优美流畅。左右兜肚分别镂空雕刻“麒麟送子”、“独占鳌头”。上枋深雕“程潭老祖一觉困千年”的长寿典故,下枋浮雕“凤穿牡丹”,天幔浅雕芙蓉、山茶、金橘、古钱等吉祥图案,中嵌圆形特大的“福”字,意为
“一团和气”。两角柱呈凹孤形,末端雕有莲花怒放,生气盎然,给人以旺盛之感。
明善堂正厅是整座古建的主体,面阔三间,进深八柱十架十三檩,前后做翻轩,平面略呈现正方形。山架梁上用透雕“云雾山中”图来装饰美化,梁、檩、枋、山垫板上均用苏式彩绘。内柱成圆形,上施扌卢斗,下垫圆形木鼓,下再设荷叶形磉石,防潮防蛀。厅前长窗取用方格,状若星斗,简洁大方。
值得一提的是厅柱上留有对联一副云:“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
明善堂于1982年3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东山后山陆巷正在开发修缮,明善堂也将成为东山环山旅游探幽访古的好去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