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邕《笔论》《九势》简注

 鸿墨轩3dec 2016-08-05
 蔡邕《笔论》《九势》简注

 施百忍

        在传世的汉代三家书论中,有从经学、文字学的角度总结文字规范,欲使文字重新焕发经天纬地精神的许慎,例如《说文解字序》;也有从经世致用的“为邦”理念出发对当时社会盛行的习草之风进行批评的赵壹,例如《非草书》;再来,又有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对书法进行实质性论述的蔡邕,例如《笔论》与《九势》。蔡邕的这两篇书法论文,尽管其真伪性后人各有争论,但就文本的解读来看,其中的意义相当深远。我觉得,两篇书论有串贯其中的思想:心相(生命)—势(内力)—墨象(形态)。这一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道出了书法的精神性与艺术性。三家论述的角度虽不相同,但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是贯通的,这值得今人注意。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人(今汴州陈留县东南)。东汉著名学者,《后汉书》记《蔡邕列传》。

    笔论

 

    书者,散1也。欲书先散怀抱2,任情恣性3,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4,不能佳也5。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6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7

 

注 释

1散:排遣;发抒。

2怀抱:心意,胸襟。这里指情性。

3任情恣性:使情性回到一种本然的状态。任、恣:听凭,听任。《中庸》言:“天命之谓性。”《大学》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任情恣性指的是先天的心性,而非后天习性。“散”是“慎独”的必然,任情恣性是“见独”的廓然。

4中山兔豪:制作兔毫笔的地方。

5不能佳也:意为工具只是手段,心才是目的。工具虽为手段,却是表达心的依据,探寻笔理,建立方法,下定功夫,心手双畅。

6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此言心相。心相本来如此,但后天习染滋生,儒、道、释教人明心见性,书法要求以法达书,即用真性情书写。

7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此言墨象。

    心相与墨象如何沟通,此处并未进一步说明,而是列举各自特征,彼此间的同构,值得探讨。

 

按:学书之初,必多临池而识之。临池的目的之一,乃学习笔法。赵孟頫谓“用笔千古不易。”不易者,笔理也。唐·张怀瓘于《书断》中言:“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氏的这句话虽然是用来说明草书的特征,但同样也适用于其它书体。孔子言:“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虽指恕道而言,亦可借来理解用笔不易之理。一笔,即一以贯之。何谓耶?势耳。书势相连,通其隔行,此为“用笔千古不易”之理。探讨书势相连的方法,即为笔法。《九势》谈具体方法。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1,自然既立,阴阳生2矣,阴阳既生,形势出3矣。藏头护尾4,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5。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惟笔软7则奇怪8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9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10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11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2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13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14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15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16

横鳞,竖勒之规17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18

 

注 释

1自然:指笔论中所述之精神状态:“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2阴阳生:指生命状态。

3形势出:太极图中间的“S”线象征了生命状态的形势。

4藏头护尾:若把“S”平放,则成“∽”。这里蕴藏着一股内在周旋的力,我们称它为内力。

5肌肤之丽:借用肌肤之丽来比喻线条的弹性。这是由于内力充满,整体和谐而产生的生命美感。

6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问:势从何来?势往哪去?答:心相—势(内力)—墨象。

7笔软:指毛笔的弹性。

8奇怪:指心象与墨象合一之时达到的审美触动。

9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段话讲结字的总则:形势递相映带。由于汉字的整体书写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发展,因此,形势递相映带很注意纵向气脉的贯通,也就是上皆覆下,下以承上。此外,行气的发展除了上下贯通之外,同时也从右到左发展,顾盼生姿,遂与太极图中间的“S”线吻合。否则,一条直线从上到下直挂而下,如排算子,是为势背。

10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毛笔在纸面上运行,主要有八个方向。即四方(东、南、西、北)和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我们称之为“八极”。运笔方向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变极”。如何调整手中毛笔使之与运行的方向一致呢?转笔。习惯上,我们称之为绞转。左右回顾是在变极的交接点上调整笔锋,形成内力,然后书之。转笔忌讳出现疙瘩或棱角。

11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这里揭示出笔画形态与运动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一笔一画的边沿,并非真正的落笔与收笔处。落笔与收笔同字势的起承转合相关,如以横画为例,落笔必须先取左向力量,储蓄之后向右行笔。这时,我们知道笔画的端沿不是落笔的地方,真正的落笔在笔画里面,这就是藏锋。收笔处亦然。若连续写几个笔画的字,在笔画与笔画交接的地方,有空中运动,空中运动虽不在纸面上留下墨迹,但也属于笔法的一部分。因此,从纸面到空中的过渡,需调整好“变极”时力点在“八极”中所处力量的方向;从空中到纸面的过渡,同样也应做好承前启后的逆势杀锋与入纸后的力量储蓄。如此连续不断的运笔,势在其中,力在字中,是为藏锋,亦为“八面出锋”。

12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一把毛笔,呈圆锥体,书写中,圆锥体发生变化。但不管其变化如何,用笔如使剑,剑走中锋,笔亦中锋,中锋用切。

13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太极图中鱼尾与鱼头相接的地方,弱而强。收笔亦起笔,连绵不断,气韵生动。

14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啄、磔、趯,即短撇、捺、挑。啄者,如禽之啄物。磔者,波也。趯者,跳踊也。这些笔画富于动感,称为疾势。疾势,不等于快速行笔。

15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掠笔即长撇,长撇的运动从纸面过渡到空中。“趱”,惊散貌,大概借此以喻舒展。峻,遒劲。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六:“顿挫颖达曰峻。”趯,上面已讲过,必须注意趯法笔锋要送到位。

16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駃(kuài),同“快”。战:战斗;作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里讲运笔中力量与运动的关系。正如11中藏锋所言“欲左先右”,力量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反,这是“内力”的特征。由此形成了沉着痛快,因势利导的运笔方法,称为涩势。

17横鳞,竖勒之规:鳞:鱼的鳞甲。勒:拉紧疆绳止马。这里有两解,一者用“鳞”来暗示写横画时应把握不平之平,用“勒”来说明写竖画时垂露收笔的力量。二者即沈尹默先生说的“不平和平,放开和收紧,互相结合,才能完成横、竖两画合法的笔势。”

18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结字、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就叫做九势。明白了其中道理,即使没有得到老师亲授,也能够妙合古人笔法。这需要进一步临池实践,总能达到高妙的境界吧。

 

按:《九势》中引入“形势”这一概念,“形”是看得见的墨象,“势”是深藏在墨象背后的“内力”。(见注117)不管是结字或者运笔,势贯穿始终。“内力”则是“势”的具体操作办法,内力与书者的情性相关。太极图中间的“S”线,是生命状态与书法形势的基本型模。综合《笔论》与《九势》两篇文章的注释及分析,蔡邕的书法观再次浮出水面:心相(生命)—势(内力)—墨象(形态)。贯穿这一过程的不仅仅需要理论学习,翰墨功多,更需要有回归本性的思想对话与切己体察。《中庸》言:“道并行而不相悖。”由于各人性情不一,遂表现为书体的差异,这大概也是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的同时亦谈“结字因时相传”的道理吧。

 

书论集萃●形神合一、意境为重-爱财经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