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利语『法句经』(4

 timtxu 2016-08-05

弟子圆吉(白景皓)翻译
谁人熟识此大地

[1]
?谁人熟识

[2]
神魔界?
宛如花匠撷花朵,谁人善说诸法句?(4-1)

学者熟识此大地,学者熟识神魔界。
宛如花匠撷花朵,学者善说诸法句。(4-2)

已知此身如泡沫,了悟如梦亦如幻。
折断魔王花弓箭

[3]
,当归死主不知处

[4]
。(4-3)

执着摘鲜花

[5]
,人人有此念。
宛如山洪毁城眠,死主捉将去。(4-4)

执着摘鲜花,人人有此念。
贪欲从来不饱足,被死主征服。(4-5)

宛如蜜蜂不恋花,亦不妨害其色香,
唯取蜜汁而离去。如是圣者游村宅,
亦应随学蜜蜂行

[6]
。(4-6)

莫要观他人过失,莫要察他行未行,
唯应观自身过失,更要察己行未行。(4-7)

宛如鲜美花开敷,虽有丽色却无香。
如是虽善说词句,无有实行终无果。(4-8)

宛如鲜美花开敷,亦有丽色有芳香。
如是能善说词句,具有实行终得果。(4-9)

宛如采花积成山,制成众多美花冠,
如是从生至死中,应积种种诸善行。(4-10)
旃檀伽罗

[7]
茉莉花,花香不能逆风行。
仁者德香逆风行,遍薰十方世界中。(4-11)

旃檀伽罗花,茉莉乌巴拉

[8]

如是香花中,戒香最为贵。(4-12)

旃檀伽罗香微弱,此等芳香不济事,
持戒之香最为贵,薰染九天至神界。(4-13)

圆满诸戒行,精进而生活,
依靠正慧解脱者,魔王不知其归途

[9]
。(4-14)

宛如投弃大路上,数堆灰尘垢秽中,
芳香四溢极清洁,莲花如此生长时,(4-15)
如是灰尘垢秽等,无知无智凡夫中,
无上正等觉佛子,以其利智发光辉。(4-16)

花章第四终

[1]
根据《法句经注》,“大地”隐喻为“个体的人”(attabhāva)。

[2]
根据《法句经》研究,vicessati(征服)应是vijessati(熟识),此处用后者。

[3]
根据《法句经注》,“花弓箭”隐喻为“三界的轮回”。

[4]
根据《法句经注》,“死主不知处”隐喻为“涅槃境界”。

[5]
根据《法句经注》,“摘鲜花”隐喻为“贪欲外界对象”。

[6]
根据《法句经注》,“随学蜜蜂行”意为“行者在村舍化缘时只求取食物,不应该执着或妨害施主。”

[7]
“旃檀”又作檀香。“伽罗”又作沉水,沉香,多伽罗,冷凌香,奇楠香。

[8]
“乌巴拉”意为“青莲花”。

[9]
根据《法句经注》,“魔王不知其归途”意为“他死后将进入与魔王完全不同的地方,即涅槃的大乐中。”
难以入眠者,夜晚实漫长;
疲劳乏累者,一里

[1]
更嫌长;
无知正法愚昧人,流转轮回时日长。(5-1)

若于旅途时,既无长者随,
亦无同窗行。更应坚定自己去,
千万莫与愚人伴。(5-2)

“此是我之子,此是我之财。”
愚人常怀此烦恼。然而我非属于我

[2]

何必烦忧子或财?(5-3)

愚人自知己,其人为贤者。
愚人自赞为贤者,应称其人为“愚人”。(5-4)

愚人虽尽一生中,供养礼敬诸贤者,
然其不解诸法要,
宛如盛汤匙,不知菜肴香。(5-5)

智士虽仅一瞬间,供养礼敬诸贤者,
速速解悟诸法要,
宛如舌味蕾,遍知菜肴香。(5-6)

浅薄愚昧人,待己如同待敌人,
作出带罪诸行动,产生诸多苦痛果。(5-7)

彼未作善行,作后生懊悔,
涕泗更横流。??彼得善异熟

[3]
。(5-8)

彼有作善行,作后不懊悔,
欢喜更高兴,彼得善异熟。(5-9)

恶果还未成熟时,愚人自觉甜如蜜;
恶果一旦成熟时,愚人必定赴苦地。(5-10)

愚人月月取少食,唯依吉祥草尖缕

[4]

然彼所得福,
不及思惟法意者,十六分之一。(5-11)

宛如拌牛乳,醍醐慢慢而结成。
宛如灰覆火,火焰缓缓才熄灭。
愚人作恶行,恶行渐渐成恶果。(5-12)

愚人为求诸知识,无数思虑都生发。
毁坏其安乐,打破已有智

[5]
。(5-13)

愚人只为求虚名:
于僧众中愿人敬,
于僧房中愿有权,
于他人家愿受供。(5-14)

愚人常常这样想:
汝等僧俗应共知,
此事由我作,能作不能作,
所作皆由我。
欲望及骄慢,因此倍增长。(5-15)

一条大道通惠利,一条大道通涅槃,
佛子诸僧人,如是悉知已,
莫贪名与利,专注孤独行

[6]
。(5-16)

愚人章第五终

[1]
印度的计量单位“由旬”等于7英里或有说12英里,这里化繁为简,翻译成“一里”。

[2]
我的肉体是父精母血合成的,属于父母;我的心是无形法,无从找起,而且属于因缘造作。所以,所谓“我”也并非属于我。

[3]
异熟果:今世所作善、恶之因,定招来世苦、乐之果,故称异熟果。

[4]
吉祥草:叶尖细如丝缕。取少食似一种苦行。

[5]
或作“头颅”,意思是现有的智慧,在智者看来仍然是愚蠢。此颂强调,愚人不应急于求成,应通过适宜的方法去求知识,否则适得其反。

[6]
远离世间带来的名闻利养,专注于独自修行。

揭发我过失,指出我错误,
见此贤者应结交。
宛如示我宝藏

[1]
者,
从此我断恶行善。(6-1)

为他人建议,为他人教示,
令他避免恶劣行,
此人常为善人爱,
此人远离恶人群。(6-2)

不应结交恶朋友,
不应结交卑鄙者。
应该结交善朋友,
应该结交人中尊

[2]
。(6-3)

欢喜正法理,安稳吉祥卧

[3]

心清更明了。圣人所说正法理,
贤者常怀心愉悦。(6-4)

水工能治水,弓匠能修弓,
木工能锯木

[4]
,贤者能调心。(6-5)

宛如一巨石,面对强风不动摇。
如是有贤者,面对毁誉不动摇。

[5]
(6-6)

宛如湖水深,清澈而纯净,
贤者闻法后,心也如此清。(6-7)


君子舍一切,不贪著诸欲,
从不叹哀愁。接触苦乐时,
贤心无浮动。(6-8)

不为自己不为他,不作诸恶事。
不为子孙求钱财,不为国家作不义

[6]

不愿作出不义事,谋求发家更致富。
贤者具戒行,彼为正直者。(6-9)

凡夫多无数,少有到达彼岸

[7]
者;
无数众凡夫,仍在此岸

[8]
怀迷惑。(6-10)

正法善说时,随学正法者,
超越难渡死主域,将要到彼岸。(6-11)

贤者舍弃诸恶行,贤者行持诸善行,
出家行无家,孤独虽似苦,
唯求大乐而修行。(6-12)

贤者舍弃欲乐心,爱欲无所有。
心中污垢已除去,自我已洗涤。(6-13)

贤者已于七觉支

[9]
,端正心态而善学。
远离诸执取,乐于舍弃诸贪著,
烦恼

[10]
已殆尽,辉煌极灿烂,
此世能入般涅槃

[11]
。(6-14)

贤者章第六

[1]
“宝藏”:直译应为“隐藏的宝藏”,萩原氏『和訳法句経』中用“伏藏”,因“伏藏”又为藏传佛教特有现象,容易引发歧义,此处意译为“宝藏”。

[2]
“人中尊”:人中间的尊贵者,有时特指为“佛陀”,有时也指的是“佛弟子”。

[3]
pīti一词,旧汉译翻为“饮(正法之水)”,实为欢喜。“吉祥卧”为修行者安稳入眠的睡姿。

[4]
namayanti直译应为“能(将木材)弯曲”的意思。又有“制作”的意思,此处意译为“锯木”。

[5]
“毁誉”是“毁谤和赞誉”的意思。

[6]
或作“非法”(adhamma),不正义的事情。

[7]
“彼岸”是解脱境界的隐喻。

[8]
“此岸”是烦恼境界的隐喻。

[9]
用七种法能帮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七觉支”。如下所示:(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

[10]
“烦恼”:佛教中,使一切众生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众生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境域,而招致烦恼的束缚。

[11]
“般涅槃”:略称为“涅槃”,是成佛的境界,在此境界中,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是阿罗汉的最终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