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夏养脾胃 祛湿第一

 aassddffggwwrr 2016-08-05

核心

提示

根据中医理论,五行对应五个季节,由于一年只有四季,中医上便将大暑至白露之间的时间定义为“长夏”季节。长夏,延于盛夏止于秋凉,占一年的中央时段。大暑刚过,泉州地面气候炎热潮湿,很多人或多或少出现了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大便稀溏甚至腹泻的症状。

“长夏应脾而变化”。湿为长夏主气,人体的脾脏与之相应。由于脾脏有喜燥而恶湿的特点,一旦受损则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气机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除了自然界的湿气,在长夏时节,人体也容易因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外湿、内湿相互影响,加重对脾阳的损伤。


健脾祛湿分清寒热

长夏时节脾虚湿困,相应的对策就是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或者减少体内水湿产生。

如果你的脾胃功能不好,湿气较重,那就需要对症下药。据洪天助介绍,湿邪有寒热之分,祛湿之前也应分清是寒湿还是湿热。

寒湿寒湿的人舌苔白、腻、厚,口淡,甚至感到甜,在同样的室温下,比别人易感到冷,喝热水感到更舒服。对于寒湿者,可以使用健脾益气、温阳利湿的方法,如参苓白术散、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常用中成药。可以常吃利水除湿或芳香化湿的食物或药物,如鲤鱼、茯苓、扁豆、薏米、白蔻、砂仁、橘皮等。吃少许辛辣、温热的食物也可以起到散寒祛湿的作用。

湿热湿久困于体内,就会郁久化热,变成了湿热。湿热者舌苔黄、厚、腻,口干苦,大便黏滞不爽,小便黄。对于湿热者,治疗的重点则为清热利湿,如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等。苦瓜有消暑解毒的功效;西瓜可以消暑利湿;番茄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止渴的功能;黄瓜可以清热、利水、消暑;绿豆能够清热解毒;荷叶清暑利湿。

长夏多湿困脾伤胃

每年一到三伏酷暑天,因冰冻啤酒、饮料诱发的胃病患者都会明显增多。另外,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还有因夜里开着低温空调睡觉冻到胃痉挛的,这种现象以前多见于寒冬腊月,现在夏天越热的时候反而越多了。

泉州市中医院保健科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王奕珊说,“脾主长夏”,而长夏多湿热,湿易困脾,进而伤胃。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相应,其中,主“运化”的脾正好与长夏相应。长夏是一年气温最高、雨水最足的时节,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脾的“运化”,才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足够的营养,满足身体的需要。但由于雨水足湿气重,而脾恰恰是“喜燥恶湿”,湿重困脾自然影响到其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脾胃密切相关,湿重进而就影响到胃的“受纳”能力。因此,这个时节不少人轻则出现胃口不佳,重则出现胃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胸闷欲吐、大便稀溏,甚至腹泻、水肿。

另外,热天不少人睡眠不佳、情绪烦躁,导致抵抗力下降、精神紧张,都可表现为胃胀或胃炎加重等症状。师从国家名老中医焦树德的民间中医洪天助说:“过量食冷饮或吹空调时间太长,不但易感冒或令风湿病复发,还可能直接刺激到胃部,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同样,感冒或风湿病患者也可能因服用感冒药或抗风湿药,进一步加大对胃部的刺激而导致胃炎。”

内湿外湿都要防治

中医认为,长夏季节防病主要是提防“湿邪”入侵,养生则要注重除湿健脾。湿邪伤人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王奕珊解释道,在中医里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等症状。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

在防治内湿上,饮食清淡适量,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忌肥甘厚腻及暴食。湿气重的人不宜多吃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合理适当地运用芳香、发汗及苦温药材,也能作为祛湿法宝。比如,热辣辣的姜汁,最适合在淋雨之后驱散身体湿气,预防感冒。

在防治外湿上,漫漫长夏里,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室内的通风,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应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下雨天减少外出,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防治湿气保持适当的运动也是很必要的。”洪天助说:“运动可以疏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跑步、健走、游泳、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相关新闻】

多动脚趾强健肠胃

由于生活忙碌,饮食不规律等,许多人都有胃不好的毛病。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洪天助说,从经络看,胃经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部位。一般情况下,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活动活动脚趾及脚部,能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脚趾抓地:站立或坐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以脚趾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

脚趾取物: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扳脚趾:反复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配合按摩第二、第三脚趾趾缝间。

按摩脚趾: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者,宜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以达到泻胃火的目的;对脾胃虚弱、腹泻者,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本报记者陈森森

【医学指导】

王奕珊泉州市中医院保健科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第一届理事,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善于用中医中药治疗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

洪天助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家名老中医焦树德,擅长纯中医方法治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