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老师讲中医基础理论6(3期班)

 为什么73 2016-08-05


6

文字:刘琼 熊珞伽

校稿:刘琼

语音:刘琼

主讲:周水金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第六讲,内容是五行学说。上一讲我们讲了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矛盾论,它把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就成为阴阳,阴阳里面还有阴阳,而阴阳之间是一个相生相制约的理论关系。今天要讲的五行学说是属于中医里的系统论,为什么如此说?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每个系统之间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状态。也就是说,整个世界的根源、组成是由气来构成的。之前我们把气分出了阴阳,阴阳再生就变成了五行,也可以说,气一分为五行,五种性质不一样的气。这种用来说明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相互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方法就称之为五行。五行是把整个世界用五种不同性质的东西进行一个代替,世界通过这五种性质的东西构成了某种联系。中国古人是用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名称来确定它,其实你不记木火土金水,用abcde来确定也是一样的,只是说它每一行都代表了气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性质,五行就有五种性质。整个世界就是由于这五种不同的性质状态的存在,发生相互的关连和联系。

什么叫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是五种物质基础,并发生运动变化。所以说五行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把整个世间万物分成五种物质状态,其次,这五种物质状态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的。这里面的五是指数量,是指宇宙本来的元气分为五种物质,所谓的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也就是说五行包括了两个,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这五种物质一直出于运动变化的状态,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五行概念。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 周书 · 洪范》篇里,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古代的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放到中医里,就是以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身体的构造、身体的五脏六腑,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五行具体到中医里的一个运用。五行学说在中医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它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五行就是实实在在的五种物质,木就是木,火就是火,土就是土,金就是金,金石,水就是水,随着大家对这种直接观念的升华和演变,就把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就不是以前简简单单的木头就是木头,不是这么个意思,现在要看的是由木头引申出来的,这个木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这个性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哪些东西它的性是与木的性是相似,那这个东西五行里就属木,具有木的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生长的一个形态,为枝干的一个曲直,向上、向外周的一个舒展的特性。这就是木的性质。因而木的性到后面逐渐引申出具有伸展性质的、往上生发、往周边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东方是以升为主的方向,所以从方位来说,东方就属木,这就是把东方的一个属性与木的性对应起来。

火的性。古人说“火曰炎上”,炎上,就是指火的一个性。炎就是燃烧、炎热。这就代表了火温热的性,上,就是往上走,上升的特性。引申出来,凡是具有温热的、升腾作用的事物都属于五行中的火。这就是火的性能。用方位来说,南方比较炎热,就属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从方位来说,中原地带,是华夏地区最富足的地方,特别适合庄稼的生长,所以中央属土。

“金曰从革”,“从”,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从方位来说,太阳从西边落下,与金性相似,所以西方属金。

“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火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从方位来说,北方属水。

再来回顾一下,木性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凡是具有这些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五行属木;火性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的性质,凡是具有这类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五行属火;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凡是具有这类性质、作用的事情和现象,五行属土;火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的性,凡是具有这类性质、作用的事情和现象,五行属火;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凡是具有这类性质、作用的事情和现象,五行属水。

一气分五行,五行各自有属性,可以把整个世间的万千事物都归纳到五行里面去,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到底属于哪一行。正真到用的时候,如何将世间的万事万物与五行相对应起来?主要有两种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取象比类法:所谓取象,就是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就是把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找出来;“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它的五行归属。简单说,一个东西最具有特性的属性刚好跟水的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很相似,那么它五行就属水。刚才讲到的方位,东方太阳出来了,具有木升发的特性,所以五行属木;南方天气比较热,具有火的特性,所以五行属火;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与五行金的沉降特性非常相似,所以五行属金;北方比较寒凉,与水的特性相似,所以五行属水。这个就叫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经知道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比如,以后要讲的五大系统中的心系,假如知道心五行属火,与心有联系的六腑中的小肠、五官中的舌头、形体的脉、五声的笑等,这一系列的也就归属于火。这个就叫推演络绎法。

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而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定属性,彼此构成了一定的联系。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东南西北中,时间结构的五季,春夏秋冬和长夏,人体结构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课本上49页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是大家需要记住的。这里面讲了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和五季,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和变动。它们都有相对应的五行关系,这个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以后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些内容。像五味的酸苦甘辛咸,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五化的生长化收藏,五气的风暑湿燥寒,五方的东南中西北,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五脏的肝心脾肺肾,五腑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的目舌口鼻耳,形体的筋脉肉皮骨,情志的怒喜思悲恐,五声的呼笑歌哭呻,变动的握忧哕咳栗。大家记住一定要按照顺序来背,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为什么按照这个顺序记呢?因为我们后面马上要讲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发生的,记木火土金水这样一个顺序,就容易让你记住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五行之间具体存在哪些关系?这些关系会对它们彼此之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就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在正常情况下是怎么去相互协调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们会出现病态的反映?

先来看五行相生。所谓相生,是指这一行可以促进另一行的发展,这就是相生的关系。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互按顺序进行的前面一个行与紧挨着的下一行之间就是一个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也可以直观的这样去记,木烧着变成火,火烧光了就变成土,土里可以开采出金属,金属被熔化后就变成液状像水,水可以滋养树木生长。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必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水为例,由于金生水,故“生我”者为金,金为水之“母”;由于水生木,故“我生”者为木,木为水之“子”。

五行的相克。相克的关系还是刚才那个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从前往后走,隔行之间是一个相克的关系,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黄帝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五行之间制化和胜复的关系。一气生五行,五行之间要保持平衡,刚刚将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它是不能乱生、乱克,要不然,哪个多了哪个少了就不平衡了。现在讲的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之间有序、稳定变化和发展的这么一个关系。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五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所以说它能够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整个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这种五行的制化规律是怎么样的呢?如果五行里面有一行比较牛逼,比较亢盛的时候,它必然会有另外一行出来去克制它,去制约它,以防止它过分亢盛。木是可以生火的,火是可以生土的,但是木又克土的,这三者之间既有相生的关系,又有相克的关系,如果在身体的状态下它永远会保持一个内部平衡的关系。你看如果木比较旺,我一生火,生的很多,而火一旺,生土也生的很多,但是我木旺又可以克土,所以说它们之间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就无形中维护了彼此间动态的一个平衡。这是五行在生理状态下,也就是正常状态下哪一个稍微冒尖了,另外一个就会去制止它,不要让它过分的冒尖了,让它还是在平衡的状态下。

另外还有一个五行的胜复,所谓的五行的胜复,是指五行当中有一个特别的亢奋,会引起克制它的那一行的报复性的,压制性的去制约它,使五行恢复到正常的一个协调和稳定。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水是可以克火的,如果我们体内的火比较亢盛,比较旺盛,那么五行里克它的水就会来压制它,不让它过分的亢盛,这个就称之为五行的一个胜复。五行的胜复又称之为子复母仇,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下木火土金水的这个表,打个比方,木器很旺盛,它就会克伐土,土就被它压抑了,但是土的子脏也就是是金,金又会来压制木的过分的这种旺盛,因为金是土的子行,那么我们称之为子复母仇,相当于为母亲报仇这么一个关系。正因为存在这一种关系,所以五行之间是存在着制化和复胜的情况,五行之间可以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我们再来看一下五行的相乘和相侮。相乘和相侮都是一种病理性的变化,我们刚才讲的制化和胜复是五行之间彼此进行一个调解,内部发生了点矛盾,我们自己调整一下,它还是属于一个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生理方面的一个问题,它是为了维持彼此间的一个问题进行调整。真正到了问题很严重了,就会出现这种相乘和相侮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已经是处于一种疾病的状态了。能够出现这种相乘的情况,一般来说是其中的某行太过或者不及,才会出现这种相乘的关系,其实它的顺序跟相克是一样的,只是这个时候它已经不是生理状态,而已经是病理状态了,它的顺序是这样的,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说的直白点,相乘就是过度的过分的克制。木脏非常非常的强,它就会过分的去克制土,这就叫木乘土,或者说木正常,土太差了,好弱,这时反映出来的也是木过分的克制土了,这个就是木乘土,其它的就以此类推。

相乘和相克虽然在顺序上是相同的,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一个制约的关系,相乘是五行间异常的一个关系,在人体相克表示的是生理的现象,相乘表示病理的变化。大家记住它是过度过分的一种克制,称之为相乘。而所谓的相侮,就是指反克,什么叫反克,本来木是克土的,而土太厉害了,太过于强大,土反而过来侮辱我们的木,这就是土侮木。五行相侮的情况有: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就是跟我们前面讲的相乘相反的,就是说本来我是被它压制的,因为我太厉害了,我现在反过来欺侮它了,这种是相侮的关系。不管是相乘也好,相侮也好,它之所以能够出现,就是因为两种情况,或者是某一行太强悍了,要么就是某一行太弱了,才会存在这么一种相乘和相侮的关系。只要出现了这两种关系的,在人体身上反映出来,就是一种病理的变化。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是种相克的现象。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乘和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面的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指与五行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在发生相乘的时候,也可能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的时候也可能同时发生相乘。

再来看一下五行的母子相及的一个关系。母子相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母病及子,一种是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主要是这么种情况,就是说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了问题,那么它会累积到它的子行,也就是累积到它能够生的那一行。比如说,水行水可以生木,水在我们五脏里面代表肾,木在五行里面代表肝,也就是说肾水可以生肝木这么一个关系,如果肾水不够了,肝木也会出现影响,出现虚弱,肝会同时生病,这就是所谓的母病及子。也就是一般母行比较虚弱的时候,会引起子行不行,也就是说五行里面的木行不行,木可以生火,木不行的话,它的子行火行也不行,这就叫做母病及子。

还有一个子病及母,子病及母就比母病及子要复杂一些,子病及母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五行里的子行比较虚弱,比如说土是火的子行,土在人体里是属于脾,火在人体五脏里面是属于心,这时候脾土不行了,比较虚弱,吃东西不行了,就不能正常的供应身体的营养,它的母脏就受影响,心火也受影响了,这就称为子脏比较虚弱危及到母脏,最终会导致子母两行俱不足;再一个是,子行比较亢盛,继续用脾土来打比方,脾土很亢盛,那会损伤我们的母行的,会损伤我们的心火,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之为子盗母气;还有一种子行比较亢盛也会引起母行的亢盛,这个可以称之为子母两行皆为亢盛,一般称之为子病犯母。在临床上存在这种情况,子行不行,累及母行,存在着子病犯母,子盗母气的这么一些情况。具体的为什么存在这些情况,可以用刚才相生相克的这种关系去解释。我举例,比如在临床上,用我们中医的五脏六腑来说,刚才讲的母病及子,我们可以看到肝肾阴虚这种情况,那么它就是母病及子的一种状态,子病及母可以看到到心肝火旺,肝火旺,心属火,肝属木,心肝火旺这是一种疾病的状态。

我们学习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面具体有什么用。首先,五行学说把我们的人体分成了五大系统,心肝脾胃肾五大系统,每个系统都属于一行,比如心系就属火,肝系就属木,分成五大系统后,它就具备了五行的各自的一个性质,我们就可以通过五行的学说来解释各大系统的它的功能、性质,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个来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行里面肝属木,我们以后要讲肝性喜调达而勿抑郁,也就是肝喜欢舒畅,不喜欢抑郁、压抑的这种状态,它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在五行中,其实是通过五行的联系把肝脏和它们联系起来,五大系统里面肝系就属木。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解释我们五脏的、身体五大系统的一个生理特点,这样也将我们人体的五大系统和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统统联系起来,包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等,跟整个自然界全部联系起来了,也就构建了我们人和自然的这种整体相联系的这么一个观念,也就有了我们中医天人相映的这么一个观念。

具体到五大系统,心肝脾肺肾,对应出来以后,也存在这么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说肝属木,心属火,那么肝就生心,也就是木生火,以此类推。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因为心阳温煦脾土,然后能够促脾运化。临床上出现胃不舒服的人,也就是胃炎的病人,你用药的时候,有时候就有这种情况,你单纯的用胃药,调整脾胃的药物,发现效果不好的时候,你去摸他的脉,如果他的左寸脉比较弱,再摸他的心经的脉比较弱,就是心阳不足,这个时候,你加一点温心阳的药物进去,就会发现,这个脾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也是我们用到了心火可以温煦脾土的这么一个机理,也就是火生土的原理,这在临床上是广泛存在运用的。五行又说明了我们五脏六腑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水可以克火,那么肾就可以克制心,平时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心火比较亢盛的人,晚上睡不着觉,我们讲心肾不交,肾水不够,这时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就用点治肾水的药,再用点降心火的药,让心肾一交通,这个失眠的病就解决了,这个就是水克火在我们具体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运用。

今天讲的五行之间的制化、胜复这些关系,在身体里面五脏系统之间维持平衡也是靠这个,也是用五行的这种协调平衡的理论来解释和维护的,这是讲到正常情况下身体里面五脏之间怎么去应用五行的理论,那么在病理状态下呢?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像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些情况都是可以很好的去解释的,母病及子就是病变从母脏传到子脏,比如说肝肾阴虚,子病及母,病变从子脏传到母脏,心肝火旺这些都很好解释,心属火,肝属木,火是肝的子脏,这就是子病及母了。相乘的关系,比如说我们讲的木乘土,肝火很旺的,突然心情非常不好,很生气很难过,不想吃饭,用五行怎么解释啊,肝属木,脾胃属土,肝一旺,这个木就要乘土,脾胃功能也就要受影响,就变弱了,受肝气的相乘,所以说,在脾气非常不好,心情非常不好的时候,我就不想吃饭了,这就叫做肝气犯胃。那么相侮,比如说木侮金,这个肝火旺,还可以犯肺,肺属金嘛,肝火犯肺,就是在人体身上的病态一个相侮的关系就叫木侮金,也就是肝木侮肺金。

临床上进行了五大系统的分类,那么在我们诊断疾病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性相同的一个东西来确定它的病性,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面色属青的,五行它是属木,脉是弦的,脉的五行也属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诊断他,他的病位在肝。我们通过五行的理论就能确定五脏病变的一个部位,比如看这个人的脸色,脸上非常的黑,这种就是属肾水上临于心火的一种变化,也就是说通过五行就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了。这个还可以指导我们以后通过五行来进行药物的一个区分划分,然后进行指导脏腑用药,像酸味的五行属木,主要是入肝的。比如说红色的,五行数火,那么主要是入心的,处理心系的问题的。比如说黑色的,五行是属水的,那它就可以处理肾系的问题。

在临床上还可以用五行学说来控制疾病的一个传遍。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讲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我们看到肝生病了,肝比较旺,肝属木,就知道肝病会让脾脏受影响的,因为肝木一旺就会克伐脾土,造成脾虚。出现肝旺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提前进行一个补脾的治疗。再一个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可以这样处理:虚就是不足的时候,就补其母,因为补他的母脏就可以让自己更强壮了;实的时候就泄其子,就泄他的子脏,所谓的实就是比较旺的过分的旺了。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这个话大家是要记住的,在临床上这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所谓的补母,是指一脏比较虚,不仅要补本来的脏,还要根据五行相生的秩序补其母脏。所谓的泄子,是指这个脏是个实症,是过分的多了,不仅要泄本脏的亢盛的气,同时还要根据五行相生的秩序去泄他的子脏。其实五行用到临床上说起来也很简单,哪里多了,你就把它消掉,哪里少了,你就把它补上去。我们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地方不多,把它的母脏补一下,因为母脏可以生它嘛;这个地方太多,除了泄它自己,把它的子脏也泄一下,因为子病可以及母,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在治疗上可以经常用到的。这里就诞生了一些治疗方法,所谓的治疗方法就是根据五行来的,像“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这些方法,都是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确定的。可能现在给大家讲这些还听不太明白,我们对这五大系统的问题也没有搞清楚,还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后面讲的时候讲这些方法大家就会更明白了,因为现在心肝脾肺肾这些相互之间的,他们本身的生理功能,大家还不是很清楚,回头我们回过来讲这些内容,就会觉得比较简单了。

大家今天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记住,他们之间怎么相生怎么相克的关系要搞清楚,与身体里面的五脏是怎么去对应的,心属于什么,脾属于什么,肝属于什么,肾属于什么,这些要搞清楚。事实上,五行之于中医是非常重要的学说,中医对身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诊断,对疾病的使用药物,对疾病治疗原则的确认,对疾病的具体的使用方法,对针灸穴位的确认,如果精神方面有问题我们怎么去调解他的情绪,这些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说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首先大家要建立起五行的这种思维,一气分成了五个性质的这种气,称之为五行,五行各自有它的属性,它的属性是什么,大家要知道,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这个是重点。

再来看一下我们之前讲的气、阴阳、五行,它们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今天稍微给大家梳理一下,因为这些东西对于以前,特别是没有学过中医的人来说都是一些全新的东西,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学起来很烦,很枯燥,很没有意思,或者说很难理解,那么我简单的给大家梳理一下气、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气和阴阳是不可分割的,阴阳来源于气的一个变化,中国古代的哲学界将阴阳二气视作一元之气自身的一个变化结果。宋代张载在《易经》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有阴阳,一物两体的这种学说,它认为一物两体气也。气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总的规律,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阴阳的对立统一也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大规律。五行是气的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云笈七签》这本书里,就吸收了阴阳五行的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身以万”的理论,元气本来就是一个,但它可以化身出千千万万的东西出来,根据这样一个理论就阐述了气和五行的关系。他是这么说的,“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土、为木、为金”,“元气分而为五,五行归于一气”,也就是说一气分了就变成五行了,五行归到一起还是一气。《白虎通》这本书里就讲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由于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所以五行实际上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生,那么五行统一于一气,这样的话,我们就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在气一元单一物质概念当中了。五行是气的五种不同表现形式,天地本来是一气,就是说它的根源还是一气,我们把这个一气一分为二就是阴阳了,如把阴阳又细分呢,就分为五行了。即五气五行就是二气,二气就是一气,什么意思呢?就是五行就是五气,五气就是二气,二气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一气的理论,也就是说一气分成了阴阳,阴阳又分成了五行,阴阳五行都是气之间的消息变化。

阴阳学说它的主要目的在说明一切生命的现象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矛盾的方面,揭示了我们生命运动的动因源泉和一般最普遍的一个原因和诠释。而五行学说具体的说明了我们人体脏腑经络的结构关系,以及调解的方式,也就是人体整体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特殊规律,所以中医学讲的脏腑必然会讲到阴阳,又讲到五行的。脏腑的生克制化,又阐述了身体里面脏腑相互制化的关系,又蕴含了阴阳的理论。健康的本质是机体内部,以及我们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调节阴阳以求得机体整体平衡是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根本原则,所谓的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本于阴阳。而五行相生相克的这个多路的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就是调节我们的阴阳的具体的话,也就是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和五行的关系就是气生阴阳,气分成了阴阳,阴阳把它具体细化分成了五行。阴阳主要是讲了气的矛盾对立的关系,而五行说明了气有生克,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气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气的运动变化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就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气的一元论更具有本体论的性质,它是在于说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的生死全在乎气,阴阳五行的学说更具体,更具有方法论的特点,它是真正用来具体说明问题的一个工具、一个理论。

气,阴阳,五行都是我们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这种纵横链接中构成了气到阴阳,阴阳到五行的这个逻辑的结构系统,形成了我们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中医学是按照这个逻辑结构从气到阴阳,从阴阳到五行的这种矛盾运动,阐述了我们生命运动的一个基本的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一个理论体系。这三个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你的理解程度是随着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认识逐渐去加深的。最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就在气的层次,分阴阳,其实是人为的去分的,其实他只有一种气在那里,你治疗气的这个层次是最高的层次。你到阴阳的层次也是比较高的层次,但比气要低一个层次,到了五行的这个层次,又要低一个层次了,这是你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一个层次问题,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一个水准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不要去谈层次,因为我们现在还在学习,还在掌握的一个过程,我们要把这三个层次,三种关系搞清楚。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好好看看课本,复听我的讲课,也可以查找些相关的资料,图片进行加深和认识,一定要把气、阴阳、五行的概念,相关的内容和他们之间的相互的关系梳理清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我们的中医学这门学科学好。

今天课就讲到这里,怎么说呢,说理性太强,比较枯燥,大家听起来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理解清楚,理解透彻,需要大家自己反复的去理解去思考,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收听,希望大家自己再好好梳理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