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木头1018 2016-08-05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天倾西北的说法,最早见于《列子》,道家尊为《冲虚真经》(唐玄宗所赐)。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早于庄子。

传世本《列子》并非原书,旧说或有二十篇,《汉书·艺文志》称有八篇,“刘向说《列子》八篇”,说明到西汉时已经散失大半。而汉代的这八篇也没能存世,到东晋时由张湛根据家传藏书以及在战乱后收集到的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

《列子》中记录了大量先秦神话传说及寓言,天倾西北就出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这是《列子·汤问》中的一段,讲述的是商汤向夏革请教问题,夏革向其论述宇宙无限大的概念,“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最后补充说,宇宙虽然无限,但“天地亦物也”,世间所有的物都必有不足,所以,天地也有不足。天地的不足表现在哪呢?就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PS:商汤,即商朝的开国之君,夏革是夏末商初的著名公知,夏革臣于商汤,商汤执以师礼。在《庄子·逍遥游》里也有商汤问天地极限的故事,但问的对象夏革被称作棘,而且没提到天倾西北。

需要注意的是,从《列子》的行文来看,天倾西北是夏革用以论证天地有不足的一个例证,是作为论据使用的,也就是说,所谓天倾西北本身并不需要论证,甚至这就是一种人尽皆知的现象,那么,可以想见,天倾西北的说法在当时很可能只是常识。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前代的知识乃至常识,后人却完全搞不懂了。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比如《易经》,全篇无一字讲八卦六十四卦如何得来,更无一字讲如何占卜,传说孔子所作的《易传》倒是有讲大衍筮法,但也是语蔫不详。按常理推测,或许对当时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就像这个天倾西北一样,是不言自明的事情。

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传统的师承方式讲究宁失传不误传,是造成后继无人而断代的一大原因。诸如战乱、政治禁毁等,就更不用说了。

如前所述,《列子》一书的流传颇为曲折,据此而论天倾西北的说法形成于夏商之际或列子所在的战国时期,似乎理据并不充分。

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晚于西汉。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里也有同样的故事。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人物情节结局等都与《列子》相同。

《淮南子·天文训》撰著于汉景帝时期,汉武帝建元二年进献于朝廷,此时是公元前139年。

话有前言,事有前因,《淮南子》并不是《一千零一夜》,这个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其前情提要是论述宇宙的起源与形成。

概而言之,《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是,太昭生宇宙,宇宙生气,气生天地,天地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及万物,阴阳又生水火,水火成日月,日月之精生星辰。日月星辰都由天承载,水潦尘埃则由地承载。

讲完这一堆,最后才引入了共工的故事。

《黄帝内经》也有类似说法,《阴阳应象大论》载: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当然,《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也是一锅浆糊,一般认为也不出西汉。

天倾西北的说法只能出自西汉了?

不。还有屈原呢。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康回,即共工,这是东汉王逸的注解。

同时要说明的是,就目前来说,上古人物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即使不走疑古否定的偏门,也只能称之为历史与神话的综合体,而称呼不统一是普遍现象。

屈原的《天问》证明,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一故事的形成不会晚于战国。

屈原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是公元前278年。

退一步讲,就算康回与共工不是同一个人,屈原所说的“东南倾、西北辟启”,这已经足以证明,“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所来有自且由来以久,其形成时间不可能晚于屈原。

你可能会问,一个说天倾西北,一个说东南倾,到底是西北倾还是东南倾?

不必纠结,《淮南子·天文训》称天倾西北,在另一篇《原道训》中是这么说的: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里的倾与不满是等义的,在修辞上称之为互文。

比如我们都背诵过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说到底是千里还是万里?

汉代独尊儒术,儒学上升为国教,诗书礼乐易并奉为五经,解经注经是显学官学,与此同时,在这些正经地注解儒经之外,还产生了一门学问,被称为纬书。

一经一纬,一个正教,一个旁门。

纬又称谶纬,附会于儒家的五经六经,有很多符箓、瑞应、占验、预言等内容掺杂其中,尤其是到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极为兴盛,甚至一度被尊为国教。

王莽篡位就用过谣谶,而光武帝刘秀起兵兴复汉室,则恰好应证了当时已流传二十多年的谶言,所以刘秀特别信这个(刘秀当天子的预言出现时还是王莽新朝时期,刘歆是国师,后改名为刘秀,而光武帝刘秀正是在那一年出生)。

其实所谓谶言,往往不过是舆论造势,当年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就是著名的例子。

谶纬预言,这是个大坑,本文不提。

客观而言,撇开那些神神怪怪的东西,纬书里面委实保留了很多天文历算、农学医药以及神话传说等丰富内容,是极有价值的。

关于天倾西北,历来都被当成共工神话的一部分来看待,既是神话,自然就没必要较真深究,听听故事也就过了;现在一般解释为中国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虽然貌似是事实,但总觉得不足为凭,至少要论高低的话,西藏的珠穆朗玛才是最高,雪域高原可不能算作西北。

当然,也有新颖大胆的观点,比如说地球真的曾经发生过翻转或偏移,天倾西北就是古人的直观感受和历史记忆(常建民);又有说古时的天就是月亮,月球曾经非常靠近地球并处于西北方向,后因战争而远离才到了现在的位置(李卫东)。

之前的系列文章里我们分析过,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夸父逐日等神话都与天文历法有关,易经八卦的产生也与之相关。

所以,我倾向于从实际点的不必脑洞大开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神话传说,剥离出其中隐含的真实内核。

所以,天倾西北,是否也可以从天文的角度尝试探讨呢?

如上所述,汉代兴起的纬书就保留了不少古代的天文知识。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尚书纬·考灵曜》。

首先还是要交代一下年代的问题。

《尚书纬·考灵曜》,撰者不详,但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未。

因为《隋书·经籍志》有载"《尚书纬》三卷,郑玄注",郑玄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经学家,他为其作注,那么,其成书时间自然在此之前,早到西汉时期也未可知。

《尚书纬·考灵曜》与很多纬书一样,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原貌已邈不可知,好在汉以后诸书多有引用,如西晋《博物志》、唐《开元占经》、宋《天原发微》等,总算为我们留下了只言片语,现存总共只有不足二十条(《纬书集成》录19条,现代考证仅有15条)。

在《尚书纬·考灵曜》中有“四游”之说,即地与星辰都在运动,其运动轨迹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极点。

先原文引用如下:

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恒动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

春则星辰西游,夏则星辰北游,秋则星辰东游,冬则星辰南游。

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

郑玄的注解就不引用了,说得比较绕。

请注意,在古代的天地模型中,不论盖天说还是浑天说,我们一般都认为地是不动的,但这里可明确说了,地恒动,地一刻不停地在运动,只是人感觉不到而已,就像人坐在船上,不开窗就看不到参照物,感觉不到船在运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原来长安城里早已知啊。

《尚书纬·考灵曜》涉及宇宙模型,一般认为属于浑天派,但个人以为因文本缺失不足而难以定论。且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本文不探讨,我们只看其中说到的地与星辰的运动。

首先是地有四游。

为便于理解,地就看作地球,其运动方向是,冬至,向北向西;夏至,向南向东。春分和秋分,处于运动轨迹的中点。

其次是星辰的四游。

春天向西,夏天向北,秋天向东,冬天向南。

为了更加直观和便于理解,我们先用方形图做为示意。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如图可见,地与星辰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地是逆时针,星辰是顺时针,天地相逆,符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如此而已?当然不是。

注意《尚书纬·考灵曜》是怎么说的,“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四游当然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运动,但是,同时可还有一个升降运动呢。

也就是说,地与星辰在向东西或南北方向运动的同时,还有一个上下方向的运动。

“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具体数值不管它,地的运动方向是,冬至向北向西,同时向上,夏至向南向东,同时向下。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星辰的四游就信息不足了,只说了春夏秋冬各向哪个方向运动,没有交待何时向上何时向下。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对照上面说过的,地与星辰的运动方向相反,地是逆时针,星辰当然就是顺时针,所以,星辰的运动轨迹就应该是:春夏向西向北并上行,秋冬向东向南并下行,即上图左侧所示。

OK,地的四游与星辰的四游都有了,如下图。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我们知道,地也好,星辰也好,其运动都是全年无休地连轴转,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不同季节的运动速度或略有变化,但不可能过俩月踩一脚刹车再来个九十度急转弯,所以,我们把立方体的示意图转换成圆球形吧。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不论立方还是圆球,其实都很明显,地与星辰的运动轨迹在上下垂直方向各有一个极点,最高点偏于西北方,最低点偏于东南方,其整体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由西北向东南的斜切面。

我读书少,你别欺负我没念过立体几何,这不应该是东西方向的斜切么?

我们来看原文,“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

从夏至开始向上运动,从冬至开始向下运动,上下方向的极点分别是夏至和冬至。冬至起上行,向北而西,即往西往上的极点就到了夏至,然后开始往下,向南而东。也就是说,北而西是向上方向的连续运动,南而东是向下方向的连续运动,那么,这个观测方向的基点是在东西南北和上下六个方向的中心,而冬至的极下点与夏至的极上点分别位于东偏南方向和西偏北方向。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其实上面画为方形的示意图更直观。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所以,地与星辰,都在运动,而运动的轨迹真的就是倾于西北和东南。

在汉代孔安国、唐代孔颖达等注解的《尚书正义·舜典》中,解释浑天说时是这么讲的:

其南北极持其两端,其天与日月星宿斜而回转,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灭。

对照上面的示意图,“斜而回转”,真是非常准确的描述啊。

这样的运动方式,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观测出来的呢?

可惜,至少到唐朝时就已经成了隐学。

“遭秦而灭”,不论秦始皇的焚书还是项羽的火烧阿房宫,对文化的传承都是釜底抽薪式的浩劫。

文化的敌人,或许就在于无知和政治吧。

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与星辰的运动说过了,还有日月呢?

休息一下,请看下回分解。

神话里隐藏的历史秘密:天倾西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