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津养阴消渴汤,糖尿病患好药方

 语后添情 2016-08-05
我们都知道消渴是一个古老的中医概念。现在,消渴概念逐步被理解成为人体高消耗应激。原来曾经被禁止或限制的谷物,重新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食物。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谷物保护等指导原则重新成为主流意识。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消渴的一些症状表现。
消渴,病名。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又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即现代之糖尿病。又指以口渴、尿少为主证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又:《伤寒论》中所述之消渴,系指在热病过程中的口渴引饮、多尿,与内科杂病之消渴病含义不同。   消渴总论
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又称消瘅、肺消、消中。消渴病变脏腑在肺胃肾。燥热伤肺,则治节失职,肺不布津;燥热伤胃,则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燥热伤肾,则肾失固摄,精微下注。凡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或劳欲过度,耗伤肾阴,均可诱发该病。常见证型有:①肺热津伤型消渴。证见烦渴多饮,口干尿多,舌边尖红,脉洪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加味。②胃热炽盛型消渴。证见多食易饥,体瘦便秘,苔黄脉滑。治宜清胃火,生津液。方用玉女煎加味。③肾阴亏虚型消渴。证见尿频量多,口干腰酸,舌红脉沉细。治宜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丸。该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证见尿频,饮一溲一,腰膝酸软,面黑耳干,舌淡脉沉细。方用金 匮肾气丸。消渴兼证较多,可并发肺痨、痈疽、目疾、中风等病证。此外,临证时还可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程度来辨明上、中、下三焦的病位,指导治疗。除中药外,调节情志,控制饮食亦很重要。
消渴治疗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主方玉泉丸(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降酮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2)人参白虎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参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中消(胃热炽盛)【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中成药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2)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用3-4个疗程。
(3)消三多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黄连9克,阿胶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何首乌15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鸡子黄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4)扶脾消渴汤(王文彦验方)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山药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0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剂。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2.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消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下消饮(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天花粉60克,山药40克,黄芪、白术、枸杞子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克。水煎服。
(2)滋肾蓉精丸(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精20克,肉苁蓉15克,制何首乌15克,金樱子15克,山药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上药共烘干研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干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平均服药时间45日。
(3)补肾滋阴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熟地黄20克,生地黄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黄柏12克,天花粉60克,玄参20克,何首乌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山药4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剂。
消渴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猪胰煲淮山:猪胰1具,山药30克,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2)玉米须煲猪瘦肉:玉米须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去玉米须服食。
(3)猪胰粉:猪胰适量焙干,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树二层皮60克(干品,老大松树为佳),猪骨适量,共煎汤服。
以上各方均适用于各型消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