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文学与文献研究的文本转型

 yjdhyrg 2016-08-05

  古典文学的研究以“中国文学史”这个学科名称出现,是在20世纪初,但最终成为一门现代的学问,则要到20世纪30年代了。这个学科的基本架构乃是“西化”的结果,其研究范式基本上采用了“西方视野”及其“问题方式”。当我们在描述《左传》《史记》的文学特点时,使用的往往是研究小说的套路,这对于传统文章学最为重视的史学文献来说,极为不妥。 

  在“西化”的问题视野下,古典文学研究采取了一种“剥离式”的研究,即从整体的、连续的古代文明中,剥离出符合literature标准的“文学”各要素,然后重构这些被剥离出的“碎片”,形成连续性的文学问题和文学史。基于“剥离式”问题的方式,前贤更多地采取了纵向研究。由此,古典文学研究整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线性研究。这与其问题方式的概念先行有关。因为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文学”,哪些是好的作品,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必然会以“文学”和“作品”为中心,挑拣并分离出不同时段的文学材料。那么,发现不同时段文学材料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思路也有历代的诗文评作为传统资源。诗文评恰恰也是剥离式的思路,二者合拍,故与诗文评一致的“品鉴”思维也自然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内在问题方式之一。这是“预设问题的研究”,而非“发现问题的研究”。因此,20世纪以来的主流古典文学研究,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的“选择性解释”。 

  这种问题方式很容易造成以下结果:问题的简单化处理以及分析手段的匮乏。以“文学与经学”研究为例,当下的研究更多的是摘取某一时段内的文学材料和经学材料,分头陈述,从文献记载、文本细部寻找关联,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化的处理方式。而一旦涉及经学问题,其研究深度又往往不及专业治经学者,更多的是采用经学史的“成说”或“常识”为基础,是相对浅层的经学研究。同时,因为经学材料和文学材料是从传世文献中剥离出来的,材料自我设限,所以二者的关联往往仅仅是人所共知、易知的那些方面,很少有学者能够有效地建立文学与经学的真正关联,更少有学者反思二者到底有无实质关联,这是分析手段匮乏的表现。有的研究,甚至一看题目就可大体预知结论。当然,上述情况并非学者学养问题,更多的是受到整个学科问题方式“规范”的结果。我们习惯于按照“古典文学的方式”思考,习惯于“以作品为中心”,习惯于分享阅读经验和品鉴,习惯于简单的“关系研究”,习惯于分析各种技巧而非文化生态。上述种种问题,是这个学科自成熟之日起就留存下的缺陷。 

  古典文学文献学的问题其实更严重。中国传统的文献学乃是材料之学,由此,它本质上一定是“为他”的学问。即便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本身充满了魅力和趣味,且均自成体系,但它们总是要受到某种学术意图的规范。布局、收集、处理材料,是要为具有指向性的意图服务的——它们自身不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而是对构成这片区域、这座城市的所有存在物的检验和分析,最终是要规划出这片区域的“导航”。因此,文献学之于古典文学的意义,不可谓不大,只有因了它的存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才不至于成为无根之谈,才有坚实的材料基础和合理的研究逻辑,然而它终究是文学研究的附庸,不具备主体性。具体来说,文学文献研究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研究的基础,因此,它的研究范围受到了文学史、文学批评研究目的之约束,其研究对象由文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文学研究的各层面做好材料方面的准备。比如版本研究,其正讹文字、辨析版本源流的工作,解决的是作品文本的可靠性问题,至于各传本、各版本自身所具备的研究可能,则不在文学文献学研究的既定目标之列。 

  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笔者以为乃是摆脱literature研究和传统的文献研究,进入综合的文本研究。当我们以传统的文献学手段备齐了材料,但不急于判断正讹,而是深入文本之间的差异,探索单个文本的内部肌理,发现新的问题,比如,文本的编纂过程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同一文本的渐次新变、不同文本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为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服务的,而是关注于文本本身,是从材料的清理中,发现古人的意图。在这种思路下,我们会摆脱作品中心主义,废置literature的选择性标准,进入综合的传统文本的“文章学”研究。这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领域,即因文本概念并未有所限定,所以传统学术中的经、史、子、集四部之书的写作,均可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象。前辈学者在此方面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却易与文献学相混,而没有意识到它与传统文献学之间的差异。虽然研究类型的命名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区别文献与文本研究的关系,也显得小题大做。然而,是否秉持研究方式的自觉,亦非毫无意义,因为只有具备了范式的自觉,才会有新的研究形态发生的可能,才会使得我们在面对如此丰富的古代文献之时,有一门具备主体性的学问。 

  古典文本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过程,从其写成,到其被经典化,乃至后来的各种重译,都与下述因素相关:历史情境和学术传统,人们的写作方式与阅读习惯,文本的物质形态与流传方式,人际交往的模式与规模,共识的形成与传布,等等。这些因素不仅仅是文献研究或接受研究的问题,它们构成了连续性问题,关乎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思考。故返归文本的思路,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它是对中国文学研究范式的反思,是对经典塑成的追溯,是对经典重译的解构,更是对中国文学研究新范式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