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佳士得秋拍:马克斯-弗拉克斯家族珍藏

 天宇楼33 2016-08-06
大暑之后,转眼即是立秋,正如宋人朱熹劝学诗云: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再过48小时,便是农历廿四节气之立秋,一个天高气爽、月朗风清的收获季节即将到来,秋拍也将正式拉开帷幕。在即将到来的9月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苏富比和佳士得都准备了充足的货源,迎接全球藏家的检阅。苏富比将于9月13-17日举行包括坂本五郎珍藏中国高古艺术罗伊与玛丽莲·派普夫妇珍藏中国绘画中国书画中国艺术珍品、及亚洲艺术周末拍共五场中国艺术品有关拍卖;佳士得将于9月13-16日举行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瓷器中国书画露芙及卡尔·巴伦珍藏中国鼻烟壶(第三部分)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第二部分)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及择善珍藏——马克斯·弗拉克斯家族珍藏等多个专场,联盟将一如既往,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经过联盟团队精选的秋拍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近期热帖  目录




(注意:以上链接均可点击查看!)



有这样一些外国收藏家或古董商,他们虽然自小接受正统的西方教育,早年也没有机会到中国,但这一点儿也没有影响他们对遥远东方国度存有好奇。当某一天他们接触或收藏到第一件来自古老中国的器物时,立刻会激发内心深处的波澜,于是通过收藏的渠道来了解那个神秘的地方成为当时的冲动。马克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既是古董商,也是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严谨的的学者,悉心研究中国明清家具和文人赏石。鉴赏水平之高深,体现在他付诸笔端出版的数部专著上。


马克斯自幼家境殷实,因受父亲的影响与中国艺术结缘,从小就是埃斯肯纳齐(Eskenazi)蓝捷理(J. J. Lally)画廊的常客,因此一开始的起点就与众不同。马克斯曾经在纽约开过一家名为“MD Flacks”的画廊,在圈内享有盛誉,不过后期马克斯选择关闭了画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写作和策划展览上。近几年,圈内刮起了文人风潮,而马克斯则更是这一领域的探路者。


在即将到来的9月纽约亚洲艺术周,他将与佳士得合作共同推出『择善珍藏——马克斯-弗拉克斯家族珍藏』专拍。他希望通过这样一场专拍以及接下来的后续动作来告诉收藏者什么是文人品味。而本次上拍的拍品均是从他宅中搬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几年来朝夕相对的藏品”。


—— 联盟特约通讯员 王歌  




部分重要拍品赏析


明末/清初 黄花梨嵌湘妃竹圆角柜一对

圆角柜的线条简练优雅,为明清家具的经典款式。在众人多圆角柜中,这对黄花梨嵌湘妃竹圆角柜实为卓尔不群的一例,兼用湘妃竹及黄花梨,清逸雅致,工艺非凡,集十七世纪顶尖中国家具之大成。两柜疑为孤品,当中蕴藏中国文人理念,精致上乘,极其难得。


清十八世纪 紫檀桦木廮面长方案

本件长方案选材讲究,比例匀称,为清早期家具的典范。其独板桦木面心纹理雅致,引人入胜,与紫檀致密深沉的质感形成对比,饶有趣味。除去选料以外,本品的做工亦值得一书,其面板及框内缘设计成圆角,起线简洁利落,边框下等不易见之处亦处理精当,可见制作之用心。


清十八世纪 黄花梨连手圈椅

造型优美,保存完好,椅盘下三边安倭角式券口牙子,前腿间踏脚枨及其余三面管脚枨下加罗锅枨。以本品之宽大体量竟能不使人感到一丝笨拙,而保持简练秀雅的文人气质,实有赖于精心设计的部件和协调的比例。其中较爲显著者如后腿上截内敛的弧线设计,不加联帮棍的设计,以及四腿闲的圆材抹角券口设计。


明末/清初 黄花梨圆角柜

柜顶部有突出的圆角柜帽,四方足下舒上敛,向内倾斜,侧脚显著。陈梦家夫人藏有一件器形与本品相似的鸡翅木圆角炕柜,见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1985年北京出版社,210页,图139。



明末/清初 黄花梨有束腰禅凳

本件禅凳尺寸硕大,线条简练,其壶门式牙条的设计或是借鉴自炕桌,既融入了炕桌讲究雕工的传统,又与禅凳简练优雅的线条完美结合,颇具巧思。



明末/清初 黄花梨束腰三弯腿罗锅枨长方凳

本件长方凳为侣明室旧藏,曾先后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展览,亦被选入王世襄先生的经典之作《明式家具珍赏》。王世襄先生在该书中评价道:「家具腿足如此造型,清代工匠则例称之爲“三弯腿”。牙条剜出壶门式轮廓,下设罗锅枨。整体用料较细,格调轻倩不俗。」

来源:北京硬木家具厂珍藏

PhilippeDeBacker(侣明室)珍藏

展览:吉美博物馆,巴黎,《Ming: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Furniture》,2003年3月19至7月14日,92至93页,编号18。

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北京,《永恒的明式家具》,2006年4月28日至6月15日,142至143页,编号35。

著录: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北京,1985年,63页,图17。

王世襄,《Classic Chinese Furniture》,香港,1986年,63页,图17。

王世襄,《Connoisseurship of Chinese Furniture》,香港,1990年,卷II,24页,图A23及卷I,31页(解说)。



清十八世纪 湘妃竹黑漆面香几

此香几造型典雅,线条简约,加上高挑而修长的几腿、五腿疏朗的结构所形成的空间感,遂成细腻凝炼的质感。斑竹产生秀巧隽永的图案,加强了几腿的重量质感,却能令几体免于静态呆板,最终饶富动感。几面饰上的黑漆,莹澈光润,生动得宛如在几腿上飘浮舞动,此乃雍正时期之典型风格,更呈现着当时对于质薄色润、带日本风格之漆料的偏好,黑漆与湘妃竹浓淡交错的色调亦调配得宜,美不胜收。



清十八世纪 紫檀嵌大理石小座屏风

长方石屏中央有灰黑色纹,状如无枝古树,于雾气缭绕的瀑布前昂然独站。右上方刻有篆书「百尺无枝」四字。紫檀木座制于十八世纪,石屏与横枨下之托板镂空狭长的椭圆开孔,两侧站牙雕花瓶形状。木料包浆自然温润。百尺无枝,用以形容罕有、高大,而无枝的树木,可作有用之材。



清十八世纪 花梨嵌大理石《天台山第二图》插屏

插屏屏心大理石制,石纹斑驳意境深远。屏心右上刻「天台山第二图」,后钤「伊里布印」,屏心背面刻诗一首,落莘农款,钤「伊里布印」。

伊里布(1772年-1843年),字莘农,清朝红带子,籍属镶黄旗,为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敏。本件插屏上的题诗反映了这位满族大臣深厚的汉学功底。作者从石屏心上的小景联想到他和点苍老翁共游天台之事,并用刘阮入天台之典,抒发寄情山水之意。


清十八世纪 树根雕香几

此树根香几奇高,虚实空间比例和谐匀称,盘根错节,根木沿下曲折缠绕,饶富动感,几面平顺,边缘曲折随形,旁生出一组缠枝纷沓的悬根。体现出自道家思想、涵盖天地万物的「气」。



明末/清初 汉白玉绣墩一对

墩面光素,四周刻深浅两层各四个椭圆形大开光,互相交曡,上下弦纹外各饰鼓钉一圈。石制綉墩适用于庭院之中,为游园之时小憩,或聚会雅集时所用。此种设计的灵感或是来自于藤、竹编的綉墩。本件綉墩刻工独特,以费工的两层深刻表现深浅两组开光,使观者有如看到大小两个綉墩相套的奇妙视觉感受。这是其它材质上所难以表现的一种巧妙的设计。


清十八世纪 湘妃竹蕉叶形盘

竹盘呈蕉叶状,以斑竹(又称湘妃竹)所制,黑漆脉纹自中心散开,笼络四周,及至边缘,与盘缘黑漆相接。盘子硕大,塑以蕉叶造型,典雅别致,几可乱真。斑竹片之间稍留空隙,巧妙模仿叶脉细纹,精致入微。用以绘画中央及边缘脉纹的黑漆,与斑竹温婉斑斓的色泽对比强烈,相映成趣。本器脉纹疏落有致,流丽典雅,飘逸灵动。



明十七/清十八世纪黄花梨大笔筒

笔筒比例匀称,造型优雅,隐见束腰,木纹细致,格局迷人。内壁黑漆带龟裂纹。内壁髹漆之笔筒甚为罕见,此法令笔筒内部更加稳固,而黑漆搭配色泽鲜艷黄润之黄花梨,对比强烈,视觉效果显著。


明十七/清十八世纪 太湖石园林石

连楔形座整体轮廓弧弯,间以若干深缝以及突出之悬巖增添曲折感。石身磨痕斑驳,凝腻苍古,由包浆可知石龄,石面物质风化经年。弧线沿上推进,宛如巨鱼从水面腾跃,气势万钧,美仑美奂。座子为承托此类大园林石而特制。



明十六/十七世纪 灵璧石观瀑山子连原装铁梨木座

石呈深灰色,通山白脉笼络,一山尤深,状如飞瀑,沿两侧倾流。一侧有人物履于古道,作振臂姿态。



清十八世纪 树根雕摆件

此根雕有多重透孔,树根弯曲杂沓,纷纭成网,纪录根节的生长历程,营造强烈的动感及活力。树根制物如本摆件,正像园林石及文人石,蕴藏道家「气」的概念,即万物所持有的精神力量。它们自由随形,朴实无华,与自然世界一脉相承,盖因独一无二的天然外貌被挑选成件,却往往经人手粉饰令形态更为突出,而不忘以保存物料本质为宏旨。


明末/清初 灵璧石大笔山


清十八/十九世纪 灵璧石小笔搁


明末/清十八世纪 文石清供

文石造型奇突,线条曲折婉转,一侧悬巖尤其突出,中心透漏巨孔,下有穿眼若干。石面皱纹堆栈,脉纹隆起。不规整的巨孔,以及外围的穿眼,构成鲜明轮廓,两突出处之间产生视觉张力,使得文石气势磅礡,富有动感。


明末/清十八世纪 太湖石供

环石观之,可见石身风化经年,状似石窟,遍布透孔,形状曲折,令观者从任何角度赏之,视线均能穿透彷如分秒移动着的石块。此石为「透」之极致演绎。透,即穿透或洞窍,乃文人石的精髓之一。赏石风化经年,与其屹立园林数百载之历史吻合,而风化过程亦有助突出石面的纹理、脉络。


明末/清十八世纪 太湖赏石

赏石外形瘦长,状如焰火。此石质地温润,石面遍多?坎,白脉笼络起隐,乃太湖石之典型特征。赏石随纤巧婉约的底部,以盘旋曲折之姿,往上跃起,宛如舞动中的赤焰。



明末/清初 汉白玉花盆两件

长方花盆盆口外撇,短足支承,四面均巧施浮雕。海棠式花盆雕刻成四瓣,口沿开阔、外撇,矮圈足内凹,盘盆口连接四足或盘脚处之线条典雅,轮廓秀丽。



刘丹 《远游水墨》纸本镜框

2006年作,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此处请横屏/侧屏欣赏)


刘丹 《罂粟花II》水墨纸本镜框

2011年作,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


曾小俊 《文徵明手植紫藤》水墨纸本镜框

2011年作,直接得自画家本人


李俊金 《风》银盐明胶摄影

银盐明胶摄影,手涂Liquid Light感光乳剂,韩国桑皮相纸镜框。2014年作,来源:直接得自艺术家本人。同一版本印刷现藏于现代艺术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