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誉为“华夏辨画第一人”!然而初涉收藏时,竟也用20两黄金买了一幅赝品!

 天宇楼33 2016-08-06

2012年2月23日早晨8点35分,

一位国宝级老人的离世

让收藏界和拍卖界所有人士痛惜无比!

他曾有“华夏辨画第一人”与“国眼”的美誉

也曾费尽心力重建起故宫

数万件大作的书画高墙

并且他个人的收藏之道以及学识涵养

在当今美术史上也是重要一笔!

他就是人称“徐半尺”的徐邦达老先生



书画鉴定成就无人能及

一眼识别《富春山居图》真假!

 

关于徐老先生在书画鉴定领域的成就,一个网友曾这样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中国书画鉴定彻底进入瞎蒙时代,以后鉴别古代书画真假可用扔鞋决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网友的话虽然有点过和悲观,但徐老先生在书画鉴定领域前无古人的成就也不是吹的!

一句话说,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字画的一级品及故宫博物院所藏字画的一、二、三级品及参考品全部都是经他鉴定的!这句话的份量想必不需要再过多解释!

噢,再提一句他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笔吧~话说要不是80多年前他老人家的慧眼,我辈现在顶礼膜拜的《富春山居图》都可能是赝品!当然,这主要是拜乾隆爷所赐!


富春山居局部图  

其上所有的空白都被乾隆题字题诗了

话说1745年,乾隆爷第一次看到《富春山居图》就喜欢的不行,一兴奋就在6米长卷留白处又是赋诗又是题字,还加盖了玉玺。

然而,第二年,又有地方官给他老人家呈上了同样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画真假难辨,不分高下。但是,想到前一幅自己都瞻仰好久了,还题字了,这一幅就算是真的也只能当假的啊!所以,他老人家御笔一挥,在后来的这幅大作上留下了这样的书法:

当然,也有可能当时的文人们辨出了真假,但天子爷放出来的话一言九鼎不说,还有题过的字明摆在那,谁又敢戳破他老人家的面子?所以,假作真时真亦假,一幅赝品被包括乾隆爷在内的后世子孙崇拜了多年!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徐邦达在故宫文物南迁停放在上海的库房中,发现了两幅《富春山居图》,他一眼便发现,“真作”《富春山居图》上的题款根本不合元代的规范,而“假的”那幅画却有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其侄子用偷梁换柱之法将其从火中抢救出来


徐邦达鉴定书画常有弟子在旁学习

后经多重考证,徐邦达最终推翻了乾隆的判断,并向世人公布:“假的”《富春山居图》是真的!“真的”那幅则是书画家的仿作!

当然,那双发现真相的“国眼”并不是一天炼就的!大师的天才成就也是不可复制甚至无法超越的!但是,大师的经验跟方法,完全可以被总结、继承和推广。玩收藏离不开鉴定,所以,下面我们来看大师能给我辈收藏爱好者什么启示呢?

 

多拜师  广交友

是玩好收藏的不二法门!


徐邦达祖籍浙江海宁,1911年出生在一个殷商之家,家境富足,成长环境优越,然而,这样一个“富二代”并没有玩物丧志,最终还得以玩物养志!然而,最一开始并不是他天生就有如此禀赋! 这要归功于另一个人——

徐邦达的父亲,徐尧臣,虽为商贾,但性情儒雅,喜好文墨书画,在做丝绸生意之余,凡过眼名家书画,只要相中,便会不惜重金购进收藏。

他不仅是一个爱文艺的商人,还是一个开明的父亲

自古商贾,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擅计锱铢,早早接过祖上的家业。但徐尧臣却非如此。他不仅自己爱收藏,还开明的让自己的儿子追求自己的兴趣。当他发现12岁的徐邦达对书画表现出痴迷的喜爱时,就当即聘请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娄东派”后劲画家李涛(醉石)来教他学习山水画。


晚年的徐邦达再次拾笔作画

接着又师从赵时桐先生学古书画鉴别,时间一久,徐邦达对各家运笔技法的揣摩鉴别,皆有心得。为博采众长,他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先生门下,得到一代名手的真传。同时,他还与冯超然黄宾虹张大千等画界名家谊兼师友,请教切磋交流画技。

学画之外,年轻时的徐邦达也结识了很多书画鉴定领域的行家与高手,比如除吴湖帆外,还有大名鼎鼎的庞莱臣张葱玉等,都是收藏鉴定上的大家,他们各自的字画藏品都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很多都是宋元名迹,同时,他们都有收藏鉴定专业著述,成为后世书画鉴定的重要参考典籍。


张葱玉对古画的鉴定意见被后人丰为圭臬

比如张葱玉就曾著有《怎样鉴定书画》,虽是薄薄一小册,但是,三个具名的记录者,前两人是薛永年、刘九庵,整理者是王世襄,校订者是启功!仅仅这个附在由讲话稿整理记录而成的小册子后面的名单,阵容之强大,就足以衬托出张在书画收藏鉴定专业领域的地位!当然,更从侧面反映出徐邦达转益多师,学问上朋友众多。

所以,以上总归一句话:多拜师,拜名师;广交友,交益友。这是玩收藏当然也包括其他很多学科共同适用的不二法门!

 

谁都要“交学费”

但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教训!


玩收藏,无论是谁都少不了要交学费,徐邦达也不例外。书画鉴定界一言九鼎的徐邦达,当年第一次出手就栽了个大跟头!

18岁那年,他看上了一幅据说出自王原祁手笔的画。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四王”,位列清初六大家。徐老先生一向偏好四王的画,经审辨良久,终以20两黄金的价格购下。但后经明眼人鉴别,他花重金换回的竟是赝品!这也是他发愿刻苦钻研书画鉴定这门学问与技艺的诱因之一。  

交学费,最后换来的是真学问。据徐老先生后来回忆,自从这一次吃亏上当后,以后他再也没有看走眼。以致后来,因他技法高超,被圈里人封了个“徐半尺”的光荣称号。而他的弟子们却说,这个称号其实名不副实! 然而事实究竟是哪样滴呢?

一次,一位来访者将画徐徐展开,刚看到一片竹叶的梢头,徐邦达便脱口而出:“李方膺!”画轴展开,果然是“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的作品。事实上,成名后的徐邦达几乎每天都在跟字画鉴定打交道,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很多书画卷刚打开半尺,徐邦达就已经说出了与此画有关的一切,以致有“徐半尺”的雅号。而他的弟子们说,这个称号还不够精确!其实更应称呼他为”徐一寸”,因为书画卷往往只展开寸许,徐老先生就已辨得真伪!

当然,玩收藏,最明智的策略是本着尽量不交或者少缴学费的原则,而万一走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深研究与分析,提高学养与眼力才是王道。

 

技艺可以练 

但首先要学的是品格


即使有“徐半尺”的大名,但徐老对于书画的鉴定仍然谨言慎行,稍稍有所迟疑的事情就决不下断语。这是大师的严谨治学之风,更是源于他自身的品格与涵养。

一次,一位天津人携带6件徐渭的手卷专程赴京请徐邦达鉴定。不巧老先生当天正发着39度的高烧,卧榻养息。徐文长这位明代的大才子,是徐邦达较欣赏的几位古代画家之一,故而对其作品的风格神韵着墨技法题款钤印等特征都了然于胸。

徐邦达当即一眼就看出,来人所携的6件作品都是真迹。但他并没匆忙下结论,而是反反复复又审度了两个多小时!他解释说在自己身在病中,判断力会受影响,必须多用些时间,以确保对人对画负责!

一幅字画还未展开半尺,徐老已知悉其全部

当然,徐老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要实事求是”,鉴定过程中,他唯一的口头禅就是“一望而知”,还爱说两句——”真的,确定无疑”;”假的,毫无疑问”。

同时,他还把鉴定视为技术和品格的考验。由于他在书画鉴定界的权威,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希望花重金请徐老开“金口”对自己的藏品“点石成金”或者指假为真,但一生淡泊的徐邦达从没有接受过这种请求。

而对于另一些人希望给他稿费要求代笔或者题字以示鉴定过,他则回应道:“我有工资,为什么还要稿费?”这脸打的,是不是啪啪的?

尽管徐老在当世书画鉴定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但对业内“徐邦达说真即真,说假即假”的恭维,徐老则颇不以为然,称道:“那是迷信!我并非样样精通。目下字画造假的方式稀奇古怪,层出不穷。我初涉鉴定时是虚心,现在是心虚。”

玩收藏,懂了鉴定,当然真真假假一辨便明。但鉴定终归是一门技艺,苦学多练,常人也许能炼就一双慧眼,但,真正要成为大师级人物,非有徐老一样的品格,才能比肩。而这种品格,更让人高山仰止!

 

想笑到最后?

唯有真爱+珍爱!

生而富足,又经精致培养,为徐邦达初涉收藏到后来在收藏鉴定上的成就大为加分。但从根源上讲,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他发自内心的珍爱。

他的太太滕芳曾回忆说,“我们常说爱到入骨三分,但是徐邦达对艺术是爱到入骨两百分,甚至连做梦都离不开字画”。

话说有一年为买赵孟頫作品,徐老不惜倾尽所有,以至于最后落得个向朋友借钱过年的尴尬境地!据他夫人称,这笔钱后来还是徐邦达卖字一点一点还上的!他还曾为保全字画,宁愿不要房子

再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初,徐邦达从上海来到北京文物局,重组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时,整个书画馆基本是空的。后来由徐邦达及谢稚柳为首的人员组成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前后历时8年,行程数万里,共鉴定了8万余件中国古代书画,编成《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今天,留存于大陆的绝大部分中国古代书画只要一查此目录就能知晓其传世状况。

徐邦达撰并书 《文物清查登记》手稿 

估价: CNY 3,000  

8月10日  中鸿信

据说在这场浩大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一次在团城收东西时,冬天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徐老看画太集中精力,连身穿的棉大衣烧着了都不知道!除了车马劳顿四处搜罗,有的还要从别人那里“挖角”而来,有的则要劝他人捐献。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有任何一点信息和线索,他都不会放过。

比如他听说溥仪当年从紫禁城仓皇出逃带出的文物流落到长春等地,他就开始追踪探访,最后历经多年,终于从解放军部队找到当年流失的装有宝物的皮箱,但皮箱中只剩2件,另外3件宝物去向不明,徐邦达并没有就此罢手,再次千方百计穷究线索,直到最终找回。


徐老与弟子萧平等人在扬州博物馆鉴定书画

“文革”后,徐老先生以年届古稀之年,领着一批助手,跑遍全国80%以上的省、市、区的博物馆、文管会、文物商店,对所藏古书画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

考察中,青岛博物馆的次等文物堆中,发现了国家级珍品唐代临摹的怀素《食鱼帖》云南博物馆的参考品中发现了宋代画家郭熙《溪山行旅图》中轴以及元代“四大家”之一黄公望《雪夜访戴图》等稀世画作。

对古稀之年的徐老来说,费尽辛劳,舟车劳顿,不为名不图利,只想让这些失散多年的珍宝得以重现,得到被认知,如果不是发自心底的珍爱想必谁也做不到。


晚年徐老及其夫人合影

人到晚年,徐邦达一生酷爱的书画成了“治病”良药。每当他老人家身体不舒服时,只要把他喜欢的字画挂在眼前,他就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心情顿时开朗,笑得像个孩子,也像当真发现了世间珍宝!唯珍爱,才如此;如果爱,也请珍爱!




大师对书画的收藏真经和鉴定学识小编毫都无保留的告诉你了哈,想要一试身手的亲们,速速关注“掌上易拍”哦,来自全球顶尖拍行的艺术珍宝,让你宅在家就能拍个够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