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是美,
石墙花开, 荷香飘庭院。 质朴是崇高, 心有敬畏, 慎慎取索自然。 质朴是幸福,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扔扔心中的寂寞  序言:今年 二月份,太行人家接受山东枣庄民政局的邀请去紫草峪村去参与该村的规划,在面对今天金钱至上的原则,我们选择只要提供提供交通食宿的基本要求即可,我们行走太行农村,突然来到了沂蒙山区,置身另外一种环境,人文、风情、民俗差异很大,但不变的是根植乡土中国的热情、真诚,和面对村落退化过程当中,这里的地形、村落、景观一切细节给我们的无数感动,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鲁南原居民农耕文明古村落的规划,但是更深层次的系统挖掘和古村落的活化是需要持续不断投入和细节的落位,如何在具有优势资源的村落利用地域资源再有腾飞的机会也是我们期望的。时间一晃过了五个多月,春去夏来,紫草峪在我心里最软的地方,我们清楚这些资源的价值,就期待着那阵风,我们大声呼喊,风来了——紫草。
半年前,初春我们踏上了枣庄市沂蒙山的紫草峪村

▲紫草峪村,这是一个古村落,民风淳朴,山村景色宜人。青石青瓦做为建筑材,与远山浑然成景,该村明清时期山中产紫草入药,村固而得名。 ▲一进村子,被整个体块大小不一,密密麻麻,但又砌筑整整齐齐的石头部落震撼了。居民用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利用山石在山坡上建造了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形成一座座石板房村庄。经年的风雨,把石板冲洗得一尘不染,泛着青白,叙述沧桑。拾阶而行,弯曲的幽径,石墙夹着石径,石径缀着石房,连成的是一个石的世界。
▲让人称奇的是,房屋的屋顶是用2~5厘米厚的不规则薄石板错缝沿茬叠压苫盖,远远望去,像一层层鱼鳞整齐排列在石板房上。院内的厨房、猪圈、鸡窝、厕所,也都是用石板或石块砌垒,整个院落就像是一个石头器物博物馆。
▲进村后,拾阶而上,满目皆是石径、石墙、石屋、石瓦,石碾、石磨……走近后发现石板房墙体是规则的石头,房顶皆用薄石板交错穿插垒成,鳞次栉比的薄石板,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石块、石板,无须打磨,完全保持着原生态的色彩。鲁南山区的先民们把满山随处可见的石头,层层开采,变为千姿百态的石墙、石瓦、石径和石具。石板房原生态的建筑载体,既是一笔珍贵的鲁南建筑文化遗产,也留给我们风雨沧桑的历史记忆。

▲走在街上,遇到拄着拐杖的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家里小憩。这是我称之一号院的 经典院落,这座院落随地势,进了院门,顺着大山天然岩石上凿出的石阶,往低处走,一侧围合的石板院墙倾斜弯曲,但又屹立百年,显示了当时主人的超高技艺。每个院落就地整平,院墙用石板垒砌,一块块石板虽然大小不均,而且无灰土和水泥铺垫填缝,但每块石板就像一块块墙砖一样,镶嵌得天衣无缝。 ▲建筑的石板院墙扭曲的都有高迪的味道,韵律真美。 ▲顺阶而下,院里就是大山的岩石做成坡道。
▲茅草的屋顶,掩映在翠绿的青竹之中,老人留守在这,静静地。
荒倒的石屋,杂草丛生的院落,这一切都展示记录着乡村传统文明的边缘化,这块土地的主人已拥向了大城市,抛下亲情,把孩子和老人留在村里,在城市中从事着最底层最艰苦的工作,居住在城市最阴暗最潮湿的环境,为压力所困扰,为生计奔忙。倘若先辈有知,又做何想?乡村和农民是现代化的最大受害者,逐物忘返的现代人,又何偿不是自身欲根泛滥的受害者。紫草峪滴水乡村记录。
▲在傍晚之际,我们热情不减,在村后的梯田,看到了早已经倒塌的旧院墙。

▲在连接不同高差的地形,石砌筑的墙体,斜插入内的石头台阶显示了百姓超级的智慧。

▲从来没有见过的石碾是件伟大的雕塑艺术品,在来回摇晃的过程中承接的是沂蒙山区的小农文明,记载的是沂蒙山区的大创造。 ▲石碾是农民风调雨顺的寄托,石碾上无数的坑点是风吹雨打的痕迹,民间的智慧是我们的信仰。

▲每一个石碾都是超级的天然茶海,摆酒言欢。
 ▲初春,三五成群的百姓,拿了自家的玉米秸秆,围绕成一个温暖的中心。  ▲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在这个大门面前要感叹自愧不如。

▲看到了天底下依旧的贫穷和真诚,自省我们的贪婪,乡土中国是我们的宗教。  ▲结合山地而建的梯田是我们对养家糊口的保障。
▲院落和环境最美的融合,田地和建筑最美的融合的代表院落。 当下,紫草峪的老人们如何,村里有了什么变化
公益规划是我们已经做的工作 


▲我们建了新书屋。 
▲书屋里有各地捐献的书籍。  ▲我们地里的谷子茁壮成长。
 ▲我们村子里新铺的等级高柏油路,比水泥路还舒服。
老人们留守在老房子里,望眼欲穿,期待年轻人的回归,期待变化。

▲一号院的老奶奶,身体还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