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服装史整理资料

 睡芙蓉 2016-08-06

 

 

一、人类服饰起源大致分三个阶段:

1、裸体生活阶段,距今约250-400万年左右。

2、原始衣物阶段:A:草裙阶段B:兽皮阶段,距今约40-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

3、纤维织物阶段: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5000/2000年不等。开始使用:葛、麻、毛、丝、棉、直至今日。

 

二、旧石器时代:

a发现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

b出现骨针.

c出现天然材料手工编织衣物和兽皮缝制衣物。

d人类开始装饰自身,距今1-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

 

三、新石器时代:

a发现仰韶文化("人面纹"""原始字样)

b《山海经》西王母形象:人面、虎齿、有尾或虎齿、豹尾的形象,正是原始兽皮留尾的服饰—“披皮饰尾”。

c出现“披围饰长衣”、“贯头衣”。

d出现织布机。

e出现唐尭时“冬日鹿裘,夏日葛衣”。

 

 

四、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

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

服饰特点:

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

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

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

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

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

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

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

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

5、胡服:

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

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

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

: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

分大衣、中衣、小衣。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

a、小袖式:(又称窄袖式)

身长:148cm   

袖展:126cm两袖略下垂,自肩腋下向袖口收紧 

袖口:21cm 

领:交领,后领口下凹  袍面:为极细薄平织纱,有涂饰。

缘边:领、袖缘均本色生纱斜裁   

腰部:上衣下裳两部组合缝成,腰缝为界上用八幅植物对称斜裁,下用八幅竖拼正裁  

衣里:白绢里,絮丝棉,剪裁与衣棉同  

腋缝:嵌片称“小腰”

如:《素纱禅衣》为“内衣”或“小衣”。

b、宽袖式:

身长:156cm

袖展:158cm 

袖口:宽45cm 

领:锦领内、外各饰一道华緯降花条带,宽:7cm纹样精美,复杂可随场合折换。领与身结合处压一道针织花边,为过渡装饰即“隐领”

缘边:领、袖均用锦“衣作绣,锦为缘”锦缘厚重,有利衣服挺阔,形态稳定、合体   

腰部:上四片(胸背两片挖剪)拼合,下九片或六片不等,上衣下裳不通服

衣里:素绢里,絮丝棉,剪裁与外衣同  

腋缝:嵌片称“小腰”

特点:衣长短、袖口宽、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级刺绣面料正裁缝制

c、大袖式:(又称长袖式)

身长:约250-350cm

袖展:345cm (合战国一丈五尺)

袖口:42cm

袖宽:最大处64cm后腰缝正中下片略弧形(如渔腹)近袖端急收 

领:作“又”字形

缘边:领、袖缘用几何纹锦和大菱纹锦   

腰部:腰缝为界上衣与下裳接缝一体,但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  

腋缝:嵌片称“小腰”

袍面:小菱形降地锦

特点:上衣正身,两幅锦对称挖剪背缝直拼与腰缝垂直,前胸接腰缝底沿斜裁,腋下称75度角左右,上衣襟角约82度,两袖各三幅(又称三祛)缝接。上衣为五幅竖拼前襟与下裳前襟为一对,下裳前襟上端剪凸出角与上衣前襟接缝,两侧对称缝合后幅对称上下缝合,缝好后如扇形,成衣后折叠两襟重合相掩,衣里与衣面剪裁同。

 

注:

嵌片:两块大小相同衣料长:37cm,宽:42cm左右分别嵌缝两腋窝下(上下袖腋交界处)横置腋下,把上衣两胸襟下部推移中轴线约10cm加大胸围尺寸。使平面缝合变立体化。是古深衣制度中“衣王”指交领下方的衣襟有左衽、右衽区分。

 

(查清、江永《深衣考误》和日本《大汉和词典》采用深衣图)

 

d、直领式(又称“秋衣”)

身长:45.5cm

衣宽:51cm

袖展:52cm 

袖宽:10.7cm

领:直领对襟、背领凹下如长褂

缘边:领、袖锦为缘,襟与下摆绣绢缘边,独幅织物剪折制度。  

衣里:素绢里,絮丝棉,棉比较薄  

衣面:绢地绛紫色、绣凤鸣啄蛇纹样

注:这时期已形成常规制作方法,反映服装基本形制

 

e、单裙

裙高:95cm

上腰横长:181cm

底摆横长:210.5cm

锦缘边宽:13cm

群面:八幅竖拼

特点:素绢裁制、梯形、上腰窄带系紧、下摆几何纹锦缘边、两侧竖缘高低不同、上宽下窄也有不加缘边

注:《释名》“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笼之。”

 

f、绵袴:

全长:122cm用四片等宽的本色绢链接后腰开口不闭合

袴长:116cm 宽:95cm由袴腰、袴腿和口缘组成,左右的形式结构分片完成对称

袴腰高:45cm

袴腿长:61cm  宽:37cm 下端襞?为裥与缘口接缝

缘高:9cm   缘宽:16cm

近裆处留缝嵌入一方长:12cm  宽:10cm  绢丝折叠后形成一个向中轴线斜伸的三角形分裆

10、曲裾的特征:

曲裾按照《礼记》上说“深衣”样式剪裁制作成。多方领、衣襟下搭腋部即旋绕于后。符合古代“衣作缘,锦为缘”的说法。旋绕而下为主流款式,后有改进上襦下裙分开,单独存在必在头上冠巾,到魏晋裁有改变。结缨沿用到宋、明、清初,后为纽扣代替。

 

 

 

五、秦、汉朝

阴阳五行渗入服色中,秦、初汉以黑色为主。吏黑民白,西汉服饰华丽,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纺织、染织得到发展。

1、形成服装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裘、皮衣、胫衣有袴、裹衣、履等。

2、袍服:男、女通用,有曲裾、直裾两种。

3、曲裾:女着通身紧窄,长可拖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多镶边,交领,领口很低,穿必露里衣,每层必露,多达三层,又称“三重衣”。

4、禅衣:与袍相同,罩在外面的单衣。

5、裙: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起无裆,有裆之裤称“裈”

6、深衣:底部围绕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后发展成“挂衣”

7、襦裙:上襦下裙

8、刺绣:“信期绣”“乘云绣”秦汉服饰与战国无大差别,面料中锦绣。

9、绣纹:“山、云、鸟、兽、植物、花样”等,织锦有复杂的几何菱形。

 

 

 

六、魏晋南北朝:

1、魏晋:初期沿用汉代习俗,后发展处衣衫对襟、交领、领袖施有缘边,北方两裆、裤褶服饰。

2、南北朝:一为继承秦汉服饰;二为沿袭北方习俗,汉男子有衫,戴小冠,穿宽袖襦裙、裤褶。

3、东晋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合称。“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这一时期衫有单、夹。不论婚丧嫁娶均常用白色薄质丝绸制作。

注《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白绢衫、並紫结缨”

   《修复山林故事》:“梓宫有练单衫、複衫、白纱衫、白縠衫”

4、两當衫:南北朝流行,仿自两當铠,妇女也穿。

5、两當铠:为前后两大片,上用襻聨缀,腰部另用皮带束紧,外罩袍服,下面大口袴加缚,便成一时流行袴褶服,唐人称“临戎之服”也有加于衣上的。

6、袴褶:包括大、小袖子,长可齐膝的衫或襖,膝部加缚的大小口袴,而于上身衫子内或外加罩两當,加工工艺:有纳、绣、狮子皮制成的(或符拔)即美观又结实,有一定的防护刀剑和猛兽的功能。应用成套的服装。

7、披风:和后式风帽相近,后垂披肩,穿當时流行小袖袴褶,虽加披风式罩衫,全身有障蔽,因只有风帽与披风相连,笼罩全身,方称“接離”妇女使用。

8、方心曲领袍服:衣大袖,胸前曲领拥颈,腰部紧缠鞶革,脚下笏頭履,头着汉式平巾帻,外加圆顶漆纱笼冠,脑后立起一个钓竿式的东西,有冠顶绕到前额,下垂衣缨穗状装饰似应叫“垂筆”

9、小袖、长裙:小袖、长裙、系胸部以上

10、披风式小袖衣:(小袖衣、长裙、披帛)

多翻领、多内外不同颜色、穿着时用细丝带束腰、已接近唐代初流行的胡服新装。

 

 

七、隋朝

1、隋朝初期:以袴褶为主,小袖、长裙,系裙到胸部以上,披帛。

2、隋朝后期:多穿窄袖圆领袍服,头裹平头小样巾。

3、《列帝图》:旧标题“唐閻立本”或“閻立德”

    全图穿冕服共七人,有汉昭帝、魏文帝至隋文帝相去七百年。所反映的只是隋、唐人沿习汉《舆服志》三礼六冕说及晋南北的帝王冕服和忠臣朝服式样,和汉、魏并不符合。但这种冕服式样及服饰纹样却影响到后来,封建社会晚期还发生作用。宋(辽、金)元、明沿用约一千年。于古代传统而来的十二章绣文和组绶佩玉等配饰繁琐制度多一句而成。直到清代帝王朝服有所改变,十二章绣纹布置改变并缩小在龙袍服间起到点缀作用。

注:北周以来衣上绣十二章中日、月、星、辰改用于仪仗旗上,后又把日、月用回帝王冕服左右肩膊上,星宿则用在后领上(即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今丽江古宗族妇女依然使用这样的装饰。

注:短襦长裙,高腰系裙,袒领半臂,宽袖对襟衫,披帛,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在隋朝基本形成,

 

八、唐朝

1、初/盛唐时期:

初唐接近隋朝多小袖、长裙、裙束至胸部以上,裙用两色拼接成裥褶效果,外着半臂。圆领窄袖、缺袴、加襕等样式袍服,头戴幞头。盛唐还出现“时世妆”和“细钗礼衣”。

2、时世妆:白居易“平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3、细钗礼衣:《唐方典》“细钗礼衣。外命妇朝参,辞见及婚会则服之”“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一下妻及女嫁服之”“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嫁则服之”。

大唐盛世300年女人服饰主要:襦裙服、着男装、胡服三种配饰服饰。

4、襦裙服:上襦、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足登凤头履或精编草鞋,头带花髻,出门带幂离。

唐代,各个领域艺术吸引外来技巧和风格,异国袍服兼收、并蓄出现唐人街,唐装,服装发展到达全盛时期。

 

5、中、晚唐时期:

衣袖加宽,折上巾幞巾分半而合一,内衬巾子两脚由软脚变硬脚。

6、贞观四年:两次吓诏“文武三品一下服紫,金玉带十三袴;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三袴;五品服浅绯,金带十袴;六品服深绿,银带九袴;七品服浅绿,银带九袴;八品服深青,鍮石带九袴;庶人服黄,铜带七袴”

 

7、胡服:隋唐时期,突厥、吐蕃、回鹘等西北民族和波斯胡商定居长安,故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前期是北齐以来男子所穿,后受西北民族影响妇女穿着。

特征:高髻,尖锥浑脱花帽,翻领小袖长袍,领、袖用锦绣缘饰,系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发髻上耸如俊鹘展翅,黄星点额,脸颊边作新月牙或者酒窝处加胭脂小点。后期在元和以后主要受吐蕃影响,蠻鬟椎髻,乌膏注唇,赭黄涂脸,眉细八字式代颦,唐人称“囚妆”“哭妆”“涙妆”和衣着无关。前期活泼健康,后期相反。

“胡服胡帽”即袖窄、小条纹、卷口袴及软锦靴。

8、丝绸:大致分五、六种

a、彩锦:用于衣领边缘装饰或半臂

b、特种宫锦:用于屏风、帷帐等

c、刺绣:五彩绣和金线绣

d、泥金银绘:用金、银粉画在衣裙上

e、印染:多彩套染和单色染

9、丝绸地域:西北细羊毛编织的氈罽;西南植物纤维织成苎、葛、藤、竹子、蕉綀;西北部分地区草棉(越诺);西南部分地区木棉(吉贝)

 

 

 

 

九、宋朝

1、服饰特点:服色、服式承袭唐代,对襟旋襖、圆领缺袴衫子、钓墩袜裤、弯弓短靴,便于劳作,衣角上提扎腰带间,农妇着短襦、厂区内

2、对襟旋襖:对襟上衣称“旋襖”;领直下两条窄花称“领抹”起到装饰作用。

3、襻膊兒: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煮所用,一般用丝、麻制作,是劳动人民的工具。

4、一年景:两宋妇女发饰和服饰变化极大,陆游笔记:“把四季杂花图案同时织绣于衣料上通称“一年景”。”

5、交领衣:上起商、周、下及元、明沿用时间极长。(唐朝用圆领衫)宋代出现“扠手示敬礼”。

6、面料:唐公私衣服多用绫;宋代公私衣服多用罗;夏季用纱;杂织物纤维和木棉应用广泛。丝绸品种有:紧丝、绣背、隔织、绫、锦、罗、绮、缬绢、縠。织锦以四川为主,花纹变化大,突破唐代图案的呆板。

7、北宋衣饰用金工艺已到十八种。

 

十、元朝

制度与辽金相似,质孙服式较短的长袍,紧窄,腰部有很多衣褶,方便上下马。

1、按照《碎金》记载当时的衣饰繁多,名目不相同,且分南北如:

a、男服:

襖子、褡護、貂鼠皮秋、罗衫、布衫、汗衫、绵襖、披襖、团襖、夹襖、氈衫、油衣、遭褶、胯褶、板褶、腰线、辮线、开奚、出袖、曳撒、衲夹、合钵

b、女服:

南:霞披、墜子、大衣、长裙、背子、襖子、衫子、背心、禐子、膊儿、裙子、裹肚、襯衣

北:项牌、香串、团衫、大繫腰、长襖儿、鹤袖襖儿、胸带、襕裙、直抺、弔袴、裹衣

 

2、元代社会等级制度极严

a、妇女衣服制度:合领左衽为定格,通称为袍。

b、男子公服:具左衽戴舒脚巾头,下垂两带如匙头,向两旁分张名“唐巾”衣着花朵大,官大;花朵小,官小。

3、照律五品以上官都穿紫花罗,一般下级官和当差办事人穿棕檀色或其它暗色服,平民奴婢鲜明彩色概不许用。因染工发展褐色由银色到黑幼紫不下数十种,一直影响到明代。

按照《马可波罗游记》述,元统治者每年必举行大朝会十三次,参加者必须分节令穿同一颜色金锦质孙服,满身珠宝均由政府给予,集中大店前用金杯按爵位或亲疏辈分进行酒宴。

元代服在北方男女身上区别不大,通名为袍,有冬服十一,夏服十五。

 

4、元代丝绸:

娄金织物的大量应用,纱、罗、绫、縠无不加金。

元代人叫金锦为:纳石失(或“纳赤恩”)意为波斯金锦,毛织物中也加金。

 

 

 

十一、明朝

前襟的纽扣取代带结,水田衣形似僧人的袈裟,凤尾裙。凡官员衣服宽窄随身。

1、文官服:盤领右衽袍,用宁丝或纱、罗、绢,自领至衣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復回至肘,袖樁宽一尺,袖口九寸,袖宽三尺。

2、公候、驸马:与文官同。

3、耆民、生员:亦同。

4、庶民:衣长去地五寸

5、武官:盤领右衽袍,用宁丝或纱、罗、绢,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袖樁宽一尺,袖口仅出拳。

6、军人:去地七寸,袖长过手五寸,袖樁宽七寸,袖口仅出拳。(用袖子长短区别身份,袖长代表上层,袖小仅可出拳属军人。)

7、文、武官服颜色: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六品:青袍(深蓝色);七品至九品:绿袍;末八流杂职官袍与八品一下同。

8、文、武官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

,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一下无花纹。

9、文官服铺子花纹: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一品赐服:麒麟;三品、四品:孔雀、云雁;五品:白(間鸟)六品、七品:鹭鸶、鸿雁;八品:黄鹂、鹌鹑、练鹊;風宪官:獬豸。

10、武官服铺子花纹: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罷;六品、七品:彪;八品、九品:犀牛、海马(儀賓视武官(赞礼官和武官等同))。

11、切成丝称:明金或娄金;捻成丝称“捻丝”;两种并用称“两色金”。

12、丝绸:明朝统治者为炫耀权威,帝王大臣特重蟒服,和官吏按品级的铺子(膝部一道横边叫“膝襕缎”)贵妇人官服中的云肩霞披的织绣加工而成,颜色华丽,金紫夺目,以龙凤云水花石及各种鸟兽为主调,构图设计复杂。元代高级丝绸加金锦缎“纳石失”的织造约一世纪。

 

 

十二、清朝

满族统治者受旗人习俗影响,着旗装。

1、金银扣:领高约寸许,有一、二领扣,(领扣早见万历时到清代康熙、雍正时流行),形如蝴蝶,似后来的按扣,清中、晚期改用绸子编成纽扣,领间嵌一道窄牙子花边,也有捻金和彩织。是用金银制成,称“金银扣”。

2、喜相逢:(出于明代,指蟒服在肩膀间二龙、蟒相会部分,清初图案趋于清淡雅素,质益薄花,头也转小。)衣服某一部分绘、绣或团花、双蝶闹春称“喜相逢”。流行民间,刺绣、印染上,后影响到宫廷,乾隆时皇帝便服也使用,团花还用淡淡水墨画在牙白绫子上,帷帐、镜套、衣裙都有使用,康熙、雍正年间流行。

3、四合如意式小云肩:

领下多外罩柳叶小云肩式1718世纪明、清之际衣着特征。

4、四合如意式大云肩:

早见于隋代,唐代、汉代也有使用。元代成为宫服定式,贵族男、女均使用。

5、西洋缎子:仿意大利1617世纪建筑装饰图案特征织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