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薛立新老师讲述高考报考也有“技、艺、道”三重境界
2016-08-06 | 阅:  转:  |  分享 
  
薛立新老师讲述高考报考也有“技、艺、道”三重境界

2015-10-30?薛立新?报考辅导







高考报考之“技”,面对的是“院校选择的问题”,主要是解决考生上大学的事。对家长和考生而言,就是“看分数、选大学”,最好能一分不浪费地考上理想大学,只要别脱档就行,至于专业选择问题,实在不行就服从调剂吧。以能考上大学为目标的报考可以被定义为战术性的报考,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要估准分数完成分数与院校的匹配,然后选择服从调剂就可以了。

高考报考之“艺”,面对的是“专业选择的问题”,主要是解决考生读什么专业的事。对家长和考生而言,就是“依经验、选专业”,通过一些手段或方法,如自然发生法、刻板印象法、橱窗游走法等,凭经验选择专业,虽然做到了专业优于院校,但决策的依据是经验或主观判断。以能读上理想专业为目标的报考可以被定义为经验式的报考,凭借主观经验与判断完成专业的选择,然后根据分数去匹配院校就可以了。

高考报考之“道”,面对的是“职业选择的问题”,主要是解决考生适合并愿意从事什么职业的事。即“科学+战略”报考,通过科学的测评工具了解考生的个性与职业倾向,首先完成考生个体与专业的匹配;其次再依据分数完成专业与院校、地区的匹配;最后再完成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以及家庭资源与教育资源的匹配。“科学+战略”报考更趋向于为考生谋求高薪职业和幸福人生,为考生家庭赢得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教育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和学子成长、成才、成功路径的最佳化。

“科学+战略”报考,就是高考报考之“道”!

如果您想要知道更多的关于“高考报考‘技、艺、道‘三重境界’”内容的精彩片段,那就快来扫下面的二维码吧!家长是“科学+战略”报考的第一推手。高考报考之“道”,就是做到“科学+战略”报考。然而,考生在寒窗苦读之后能否做到“科学+战略”报考,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家长是子女教育的第一推手。学校升学率与孩子有关吗?所在班级考上名牌大学人数与孩子有关吗?都有关,但最终为高考志愿表填写承担后果的是考生,负有责任的是家长,除此之外没人能够或愿意负这个责任。

读懂教育的本质,助力孩子人生价值的积累。教育的轨迹,决定了人生的格局,助子成长是家长的第一使命、第二事业,子女毕业即失业是家长教育选择的最大失败。在国内,虽然学习成绩一直充当着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但到了大学(高等教育)就不一定成绩为上了,体现在就业招聘市场上就更是如此了。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人”,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个人价值”的生产(优秀和明智的父母总是以社会对孩子的要求去要求自己的儿女——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因此,家长在高考报考时作为第一推手不能“低头拉车不看路”,更不能认为“送子女上了大学就完事大吉”,一定要面向社会需求努力助力孩子完成人生价值的积累。

孩子的努力固然重要,家长的选择更为重要。对子女而言,教育是一种消费;对家长而言,教育是一种投资;对过程而言,教育是一个轨迹;对选择而言,教育是一种理念。家长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行为,子女教育可以说是家长最用心的一份投资了,收益真的都会如愿以偿吗?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利方法(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

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吗?为什么一些大学生直至毕业仍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这说明努力固然重要,选择更为重要,选择与努力并重,有的放矢才是关键,这一步越早迈出越好。固孙子日:上下同欲者胜!

尽早完成定向定位实现“上下同欲”。关于高考报考,家长和孩子取得一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既不能让孩子屈从于自己的意志,也不能任由孩子随意选择,因此要通过“定向定位”尽早让这个一致性到来,以便家长和孩子“上下同欲”。所谓“定向”,就是帮助孩子自我认知(测评),同时了解工作世界,从而确定孩子以后的发展方向(职业倾向);方向确定以后,才能够知道孩子适合学什么专业(不是选择好的,而是选择对孩子好的),然后根据孩子的成绩挑选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完成“定位”,即本着“专业优先”的原则先定向再定位。

关注人生幸福下的高薪职业。希望孩子拥有人生幸福下的高薪职业,可谓天下父母同心了,这也是高考报考的核心原则——“职业引导”原则。尽管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考报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但不管读到硕士还是博士,最终都要就业或创业。所以,家长们这份期冀应该说是最朴素的,这也是高考报考的“原点”问题,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要以帮助孩子获得人生幸福为目的。因此,孩子想要的人生决定了孩子的职业规划选择,职业目标决定了学业选择进而决定了高考报考选择,选择人生幸福前提下的高薪职业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

坚持“科学+战略”报考完成诸多“匹配”。前面文章指出过:“科学+战略”报考是坚持职业规划目标导向的报考,是贯彻“定向和定位”的报考,是需要完成“诸多要素匹配”的报考。那么,通过哪些步骤来贯彻完成这一“匹配”原则呢?第一步,完成学生兴趣、学科倾向与文理科的匹配;第二步,完成学生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的匹配;第三步,完成学生家庭资源与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匹配;第四步,完成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涯的匹配;第五步,完成专业与院校、地区的匹配。

贯彻了以上原则,高考报考决策便成了“成就的科学”与“满足的艺术”。



献花(0)
+1
(本文系虫_虫_飞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