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新老师如是说“拍脑门”报考VS“战略+科学”报考2015-10-29?薛立新?报考辅导
4?调查显示只有4%的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表示满意,这同时也表明有96%的大一新生入学后产生了迷茫和彷徨。“兴趣与专业不匹配”及缺乏目标引导是造成上述满意度巨大反差的原因,可见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坚持科学的高考报考,“拍脑门”报考现象较为普遍。正是基于此,教育主管部门2013年开始号召在中学教育和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然而,学生考入大学再进行职业规划不免有些“亡羊补牢”了。
“拍脑门”报考案例拾遗。下面举两个“拍脑门”报考的案例。小单,女,高中成绩中化学好,曾获得省级竞赛二等奖;高考报考了某知名大学的化学专业,如愿被录取;入学后开始不适应,每天被自己认为非常枯燥的化学实验所折磨,从而厌学。点评:化学学得好不等于喜欢化学研究工作,未经测评检验的兴趣与职业倾向可能是“伪兴趣”。小路,男,安徽某县高考状元,理想是报考复旦大学;最终选择报考复旦大学(专业服从调剂),结果被录取调剂到哲学专业(宗教学方向);结果上了大学傻了眼,不知道将来做什么,毕业后在上海艰难地找到一个月薪3000元的工作,不得已又考了MBA。点评:明显是报考没有坚持专业优先原则,人生随意被调剂了。
为何坚持“科学+战略”报考呢?“科学+战略”报考就是坚持职业规划目标导向的报考,是“定向和定位”的报考,是需要完成“诸多要素匹配”的报考。首先是科学的报考,通过科学的测评来完成文理分科与专业选择,完成个性、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匹配,从而完成报考的“定向和定位”。然后是战略的报考,一是要完成考生家庭资源要素与公共教育资源要素的匹配,如家庭财力、父母职业背景与国内、海外教育资源的匹配选择;二是完成学业生涯要素与职业生涯要素的匹配,如本、硕、博读取与就业、创业的匹配选择;三是基于分数和专业优先原则,完成专业与院校、地区的匹配选择。我们不缺少舍得为孩子教育投入的家长,也不缺少天资聪慧、勤奋努力的孩子,优学之道,在于做到“科学+战略”报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