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买了浏河的新居以作将来逃离喧嚣都市,享受乡村恬淡生活,所以特别留意网上有关介绍浏河古镇的一些文章,以下是无意间看到的网名为斯密特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详尽,介绍的很好,所以特意copy过来转载在此。下面斯密特先生提到的几个文化景点,我实地找到好几个,可是遗憾的是古代阅兵台我一直没有找到,上次去浏河的长江口上找了一圈,见到的是江边已在做填沙蓄水的工程,不远处据说在建筑游艇码头。下次再去浏河一定再好好找找。
过上海-江苏交界线,我们已在浏河境内,有块公路指示牌显示,离浏河镇还有5公里。由于车上不多几位乘客都已下车,司机不愿载着我一个乘客跑完剩余路程,居然把我转交给了下一辆车。(近年,许多线路转为私营,有些人为了减低“经营成本”,不惜牺牲乘客利益,任意甩客,“贩客”,任意停站拖时间抢客,歪招迭出,让乘客叫苦不迭。)在下车的几分钟里,站在路边林荫下的我立刻感受到农村大自然的宁静,我已远离大城市的喧嚣。


(被驴友戏称为“鱼骨头”的浏河镇标)
在339省道的交接处,远远望去,马路中央出现一个造型奇特的雕塑——-好像一个大坛子里竖立着几条鱼骨架!近看才知是浏河的镇标——古代海帆船。原来,那“鱼骨头”是船帆的抽象表现方式而已!浏河是一个江海两用港口,三百多年前发生的郑和大航海就是从浏河为出发点的。浏河人当然要以大航海的象征---海帆船,作为自己的标志。
车子经过的郑和大街的北面是一片片漂亮的商品住宅区,近年来以远远低于上海的价格吸引了上海人纷纷前来购置居住,也更进一步把浏河溶入了上海都市圈范围。浏河到上海内环中心区也就一小时汽车路程,甚至比多个上海远郊新区都来得近且方便。而浏河的经济、人文发展水平,也并不比上海相差多少。双方语言习俗相通,所以,大家来来往往,毫无陌生感觉。上海-浏河的长途车班次之密,高峰时是以几分钟一班安排的。据説,上海嘉定和太仓陆渡之间已准备建造轨道交通;而从上海临港新城出发的沪通铁路也将贯穿太仓而过,结束太仓没有铁路的历史。几年之后,太仓将成为上海人不消片刻轻松光顾的旅游和居住地之一。
(漂亮的老浮桥)

(刻意修饰过的沿河街道)
浏河有老浏河和新浏河之分。新浏河当然是人工开挖的运河,宽阔笔直,有多处大规模水闸,起着重要的水利排灌和航运作用;老浏河非常曲折,浏河镇就依托老浏河而建。汽车站南面不远就是老浏河,沿滨河街西行5分钟,即可望见镇上著名的“廊桥”,实际上它的正式名字叫老浮桥。这里是欣赏古镇风貌的最佳所在,桥上廊下总是坐着许多悠闲的游客和镇民;而街北边天妃宫的牌坊也随之映入游人眼帘。滨河街与廊桥北的中心北路恢复修建了一些古色古香的店面,挂着红灯笼、扬着古代的店招旗幡,称之为“浏河明清风情街”。但明显不如周庄、朱家角那种整体规模,各种面向旅游的店家不多。説实话,浏河镇建筑布局杂乱,历代留下的名胜不多,整个镇子也谈不上漂亮,又少特色土产,并非什麽旅游名镇,能吸引少数游人光临的,仅是不寻常的历史和文化名人。

(天妃宫牌坊)

(天妃宫大门)

(天妃殿)

(郑和纪念馆。前方是古天妃宫正殿遗迹)
天妃宫是浏河镇最负盛名的古迹,旧称灵慈宫,始建于元朝,是妈祖文化的活动场所。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对海上女神的昵称,传说她能预知世事,能乘席渡海,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大家又称她为天妃。宫内至今香火依然旺盛。现在的天妃宫妈祖参照宋代天妃木刻神像重塑,塑像不大,也没有头戴王冠的那种威严,只是一位古代民间普通女子的形象,却反倒具有了接近民众的亲和力。由于明朝郑和每次远航之前必定要率全体水军将士到天妃宫祭祀,当时天妃宫规模颇大。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当时正殿的遗迹。现在的后殿已作郑和纪念馆,阔五间21.85米、进深16.30米,殿宇高十余米,上下二层,歇山顶,灰砖墙,宏伟壮观。楼殿之前建一花冈石平台,台上有“锚泊瀛涯”大型雕塑。殿内粗梁大柱前廓后轩,内装饰的木刻廊坊、砖雕,券门却雕工精细,图案美丽,使整座建筑于庄重中透现玲珑华丽。内有郑和纪念坐像、大航海壁画。天妃宫内有碑廊,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上面刻记着郑和于永乐三年前往古里等国,永乐五年前往爪哇、古里等国以及永乐七年、永乐十一年、永乐十五年、永乐十九年、宣德六年共七次下西洋的记载。值得称道的是浏河人没有其他许多地方那种势利眼,所有文化胜迹景点一概不收门票,游人可以随意进出。在我看来,不收门票的天妃宫照样管理得津津有条,干净整洁,倒是拉近了与人民大众的距离。
人到浏河,总禁不住会联想起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浩瀚的蓝海,辽远的征途,千帆竞发的大明舰队,不畏艰险的航海者,天海尽头的神秘外邦......可惜的是,眼光狭隘、过分依赖农耕立国的封建统治者没有开拓海疆的野心,甚至没有想到可以借此开拓海外市场,增加国家收入。古代中国,除了宋朝曾经一度商业鼎盛,其他多是片面强调重农抑商。封建政策的束缚,致使古代中国的商人一直居于下九流,贬商之言论充斥社会,什麽“无商不奸”、“以商为末”......商业的地位低下,得不到蓬勃发展,直接扼杀了主动性的海外贸易,进一步影响了手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古代中国进化不到资本时代,病根实实在于长期重农抑商的禁锢。荒唐的海禁令又自缚手足,使民间海外贸易形同走私,由此失去了堂堂正正走向海洋、开拓世界的最好机遇。一百年后,居然让形同海盗的西班牙人,驾驭着远远落后于郑和宝船的欧洲帆船领先称霸海洋世界!
郑和为什麽要七下西洋呢?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寻觅那个可怜的神秘失踪的建文帝?今人已难下论断。但当保守固执、不谙开拓海外贸易之重要的明廷官员轻易一把火烧掉了大航海的档案记录之时,也就断送了大明帝国拥抱地球的能力,丢失了面向蓝海的拓展空间。

(铁卵池)
向南跨过廊桥,应是浏河的中心商区,但印象中浏河镇的街道很散乱,许多马路都有形形式式的店铺,外地人一时根本弄不清处身何处。我的意见是:浏河人应该在汽车站外竖立一块镇区地图牌,标明各个名胜古迹、花园馆所、地方风物、名店所在。最好能注明各景点的方向路程。我找梅花草堂就颇费了一番辛苦。问了几个路人,没想到全不是本地人,居然全都不晓得,连三轮车夫都摇头(也许,只要你坐他的车,他就点头了)。在乱走之间,发现路边有一开放式小公园,有湖有亭,别有一番情趣,拍了几张照,刚准备走人,蓦回首,却发现路边一块巨石之上,分明写着“梅花草堂”四个篆体大字!原来,只要过廊桥一直朝南,见郑和南路,右拐,走三分钟即是梅花草堂所在。这个美丽的小湖,就是铁卵池。
(梅花草堂)
国画家朱屺瞻是浏河文化名人之一,其丹青名扬海内外,深得浏河人引为自豪。这里是他的祖居所在,也是老先生年轻时在故乡所修的画室。如果你喜欢作人文之旅,来浏河可别忘了到此一游哦!
在花园中休息了一会,决定再去瞻仰吴健雄墓园。
记得文革期间,有一本秘密流传极广、轰动全国的手抄本小説——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小説的故事情节和男女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当然都是虚构的,主题是描写一位从海外归来的伟大女物理学家不平凡的一生。小説中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为科学献身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当时无书可读的中国青年的心,大家都为主人公的曲折的命运、高尚的精神震撼了!由于作者运用虚虚实实的写作方法,罗列了一大批当初从海外回归的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名单(许多人都是中国现代科学各门类的开山鼻祖),让大家对老一辈科学家充满敬意。长大当科学家,几乎是大部分人幼时的梦想,众心所归,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激发起寻找小説原型人物的兴趣。但当时渠道有限,只能通过《参考消息》这份小报略微得知一些海外信息。终于,人们在零散的报道中得悉,在美国居然的的确确生活、工作着一位伟大的华裔女物理学家,科学事迹与小説中描绘的基本一致,她的名字叫吴健雄!
在浏河迎福路北端,有一所气势不凡的明德高级中学。浏河优秀的学子,都将从这里扬帆起航,怀端吴健雄那般深远志向,走向天下。

(明德中学教学大楼)

(明德中学大门。可见吴健雄雕像)
吴健雄晚年叶落归根,回到了离别大半生的故乡省亲。她与先生袁家镏博士捐巨资给家乡兴学,为明德中学兴建了教学楼和实验楼,并成立吴促裔先生奖学金基金会,慨赠基金。身后更将墓园设在校园之内。于是明德中学声名鹊起,太仓学子无不以出身明德自豪。吴健雄墓园和紫薇阁旋即成为浏河名胜之地。华夏各地各级文化之人士、寻常热爱科学之百姓,无不慕名前来瞻仰献花。
游客无分高低,只要与学校门卫打招呼,説明瞻仰名人之意,不影响学校教学,即可获准入内。
(吴健雄墓园和紫薇阁)
校门广场上,吴健雄的雕像,似乎依然在为科学的探索沉思。
墓园中可以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为墓园的题辞:
按宇称守恒定律,凡是二个左右完全对称系统的演变应该是永远左右对称的。这似乎极合理的定律于一九五七年正月被吴教授钴核子衰变实验推翻了。
这建筑中二石球象征二个左右对称的钴核子,而其衰变产生的电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们是不对称的。
谨以此纪念吴健雄划时代的重大科学贡献。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
在旁边水池中央的斜立圆面上这样写着:
这里安葬着
世界最杰出的女性物理学家
----吴健雄(1912--1997)
她一生绵长深刻的科学工作
展现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见
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
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
她的入世、优雅和聪慧
辉映着诚挚爱心和坚毅睿智
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
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我思索良久,如何才能让华夏大地上科学昌盛兴旺连绵不绝呢?第一要做到的就应该是全社会对科学家的由衷崇拜和尊重。实际上,出一个拔尖科学家已属不易,并不是空谈或喊喊口号冒得出来的。应让最优秀的人才汇集于科学殿堂,不受任何干扰地孜孜探索,才有可能最终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科学探索之路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万千道路中的关键之路。中国学生要懂得向科学先辈献花的道理和规矩。中国的大学、中学都应该树立起为中国和世界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塑像。只有严谨的科学认识观,才是人类得到发展的基础。大国崛起,没有大批科学家涌现和参与,谈何容易?这些年高教大扩容,一时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有人居然就此説什麽“要那麽多大学生干吗”,令人哑然!民智不启,一国的最根本的宝藏就荒废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财富,是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国民!这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本!追求GDP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文化素质吗?物质财富固然重要,精神财富更不可少。国民只有完备物质和精神的双高标准,才能符合现代化标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只能着重倚靠富于创造性的国民资源。现代化国家的建立,离开高文化国民群体那只能是空谈。

浏河口还有一个古代阅兵台,但离开镇区约4公里,贪省力省时的可以坐摩的或三轮车去。顺路能见识浏河水闸工程的浩大、太仓港的繁忙。长江的浩淼宽宏气势那是不消説的,走在绵延不绝的江堤上,浴着江风,听着涛声,看着江上来往的船舶,感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是旅行者追求的那种浪漫境界!
据清朝太仓志中《闻见录》记载:“阅兵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州王稿(字凤巢),所筑厅堂三间,厅前有一台,东望海洋,督府由此阅水兵焉......”可见阅兵台历史只不过二百余年。
阅兵台不大,现在就一间古式黑瓦房而已,紧靠江堤的台阶上安放着4门古炮。你会诧异这个古迹的简单,但许多纪念历史的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民间关于阅兵台的传説有两个版本,一説是南宋韩世忠和梁红玉抗金阅兵所建;一説是大明戚继光抗倭阅兵之所。古代的爱国将士是靠血肉之躯抗击来犯的倭寇,阅兵是一个誓师保卫家国的仪式,也是借此向世界展示自己肌肉的方式。也许,当初临时构建的阅兵台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可是,凡保国安民的民族英雄,一方百姓就永远不会忘记。阅兵台的存在,就是太仓人民反侵略的一种纪念形式吧。
附带説説,这个江边的黑瓦屋造成之后,由于位置突出,居然成了个明显的长江船舶航行参照物,上行的看见这屋就知道进入江苏境了,下行的看见就能估算离崇明南门港和上海黄浦江的大概距离了。有大风大浪时,过往船舶以此屋为标记进浏河口(港)避风,或穿昆山过苏州入太湖。所以多少年来,江上来往的各类船舶、几代船民(现在太仓江面每日航经船只有四千多艘)有不知道太仓的,鲜有不知道“刘黑屋”或者刘家港的。
回身看着大堤内的生机勃勃的田野和别墅式的农舍,忽然想起了作家余秋雨先生当大学生时曾经在浏河口至阅兵台之间的一个叫郏家宅(是不是与太仓的古代大水利专家郏亶有关?)的小村呆过一段时间,期间白天参加清苦的“四清运动”,晚上通过与阅历丰富的师长在油灯下的深谈接受了当时课堂上得不到的关于中外戏剧文化源流的谆谆教诲。在《霜冷长河》一书中有如下文句:
“
......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长堤,长堤外是浩阔的长江,往东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阅兵台,是戚继光留下的遗迹;往西不远,是郑和下西洋的码头所在。江风阵阵,涛声隐隐,而我们居住着的村落,从明末以来一直是海盗的据点。当年让航船者们闻风丧胆的“七十二家村”就在这里,这个如此破败的小村落就是“七十二家村”的一部分。
长江、海盗、郑和、戚继光,现在又加上了雨果、契诃夫和莎士比亚。......”
呵呵,俱往矣!这名人曾经苦旅过的地方,也许再过若干年之后,沧海桑田,眼前随风起伏的麦波稻浪的芬芳,会转变为文化馆舍里的优雅清淡的书香。
好了,浏河之旅暂告一段落。回到汽车站,花7元登上301路,往沙溪去也!
2008-10-13游
附记
(1)朱屺瞻(1892-1996年),名增钧,号起哉,又号二哉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著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多种,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朱屺瞻一生喜爱梅花。抗战时,浏河老宅被日军焚毁,新宅亦弹洞满壁,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缮新宅,并把日寇炸弹坑挖为“铁卵池”,池边土坡上遍植梅花,题其居曰“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
(2)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读书;后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远涉重洋赴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与袁家骝在美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吴健雄对β衰变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首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1975年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78年她还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1980年退休;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妇女奖”;1991年荣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