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家谱》(家风篇之九)

 梁园处士 2016-08-07


 

卷一  家谱序言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

        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

     甲午端月,初六午时,祖母张氏,海棠太君,寿终正安,驾鹤西天。八十九载人生秉温良恭谦让美德睦乡邻,三百余季春秋承仁义礼智信家风育后人。

     初九午时,孝子贤孙,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齐聚吕门,追思恩德,祭奠灵前。念祖母生前懿德;继祖宗家传风范;抒儿孙兴家胸怀;励后辈振家志愿。

    清明五一将至,祖母百天在望;两会正在召开,习总扭转乾坤,近平正本清源,重振民族雄风,再发家风号令;祖父希华太公,九旬人生沧桑,悉述家世缘源,惕励子孙精进,殷殷怜子之情,拳拳劝善之心,儿孙感激涕零。

    遂发修缮家谱,撰写家史,编续家谱,铭刻家教,整理家文,振兴家声,弘扬家风之大愿。

故自初九日始,敬听教诲,多方搜集,精心构思,悉心归纳,潜心作文,用心体察,虔诚恭敬,字斟句酌,百日用功,心愿初成。

欲木之茂者必培其本,欲流之长者必浚其源。修谱之意,旨在祭祖扎根,光前裕后,继往开来,振兴家门。愿后代子孙不忘报本溯源,冀传承弘扬吕门家风进取创新之志世代相传。诚如是,则先祖欣慰,后辈荣耀!

  列祖列宗功德永垂!

  后辈子孙浩气长存!

              2014年3月7日

             愚长孙:红军敬书

                                                           是为序言。



 

卷二  家 训

训诫之旨,在明明德,在亲仁,在止于至善。在教诲警示,在朝乾夕惕,在耳提面命,在暮鼓晨钟,在三令五申,在苦口婆心,在教子育人,在振兴家门。在前车之覆,在后车之鉴。

品读《颜氏家训》, 发人深省。修订《吕氏家训》,如履薄冰。望子成龙,期女成风,此天下父母心愿,然则何以成龙成风焉?当从家训家规入手。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人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实则父母之过也。更乃家训家规失传也。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前辈乃子女之首任师父。“正人先正已”。“其身不正,其令难行;其身正之,子女随从”。上行而下效,师前而从后。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不二法门。

故曰《吕氏家训》,即说——

“做正人,走正路,干正事,得正果”。

 或曰——“做好人,存好心,修好身,说好话,干好事,得好果”!此为吕氏家训之根本。

分解来讲——

    若居官为政,当加上:“讲正气,树正风,扬正名”;

若教书育人,当加上:“秉正念,传正经,育正人”;

若从文治史,当加上:“习正典,察正今,书正史”;

若行武率兵,当加上:“先正已,次正人,后正军”;

若从事它业,一切以“正大光明”为基石。切切警示,时时谨守,处处检点!


卷三  家 规

凡吕氏子孙,当恪守以下家规,方能自立自强,担当大任,成就大业,光宗耀祖,为国争光。

一、熟诵“六本经”,一生享太平

 1、《弟子规》

 2、《三字经》

 3、《千字文》

 4、《增广贤文》

 5、《心经》    

 6、《道德经》

二、做到“十正确”,功名自然成

内修五正:

    1、思想纯正。

    2、学习端正。

    3、工作勤正。

    4、生活廉正。

    5、情趣雅正。

外行五正:

     6、待人厚正。

     7、处世公正。

     8、治家规正。

     9、为官清正。

     10、报国忠正。

   三、狠刹“十歪风”,警示左右铭

         1、贪嗔痴慢我(修为)

         2、黄赌毒黑骗(行为)

   四、惩处“三戒律”,改过脱胎骨

        1、诵《弟子规》10遍;背《家规家训》10遍。

        2、除第一条外,祖宗灵前思过长跪一小时。

        3、除一、二条外,家务会上检讨批评反省。

      

       

     卷四 排行字说(字辈谱)

      因前五世以上祖先暂无从考证,为郑重庄严,决定从前四世不知名高祖起建谱,并制定新的排行字辈谱。从曾祖父吕永寿、祖父吕希华、父亲吕满囤、本人吕红军、儿子吕天心五辈人名中选一字作为字辈谱之首句,并作格律诗为谱如下,谨望子嗣永续绵长。诗谱曰:

                 永  希  满  红  天,  

                 家  名  万  代  传。

                 河  东  世  泽  长,

                 渭  水  源  流  远。

                 仁  义  礼  智  信,

                 温  良  恭  谦  让。

                 教  子  有  良  方,

                 忠  厚  福  德  广 。  

 (2014年3月5日晨骄女生日时偶得!)

   按此字辈谱体例,兹将吕氏家谱图绘制如下(图片):

一、 曾祖父吕永寿(约1869年--1939年,无图文)

    曾祖母吕李氏(约1890年--1950年)


二、祖母张海棠(1926、5、11生--2014、1、6卒农历)


   祖父吕希华(农历1924、11、18生---- 


 三、全家福(1991年春节摄)


四、父母亲——吕满囤、曹多样(2016--4--17摄于洛阳)


五、全家福(1987年春节摄)



六、全家福(2011年国庆摄)


 七、全家福(2013年暑假摄)


(注:本家谱只收录吕红军这一支相关照片)

            卷五  先世考(简史

一、追根溯源拜祖先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追根溯源,吕氏先祖有史记录的资料显示。

吕姓系承共工氏,始祖为太岳(伯夷)。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四十姓。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有吕姓167044人,临汾地区17516人,洪洞县1641人。其它不详。

(注:此数据为2014年3月份从大槐树考证)



吕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乾《世本》。其姓源有三:

①源自姜姓。上右帝王神农氏炎帝因先居姜水流域,因以为姓,称姜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炎帝的后裔中有共工氏,共工氏的从孙叫伯夷,伯夷帮助尧掌管礼仪,为四岳三首,号称太岳。伯夷又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功劳,为禹心吕之臣,即心腹重臣。被赐姓姜,并封为吕侯。

夏朝有姜姓诸侯吕国,吕国故地在今河南南阳董吕村。吕国经商周两代,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被楚国所灭,吕侯的子孙散居韩、魏、齐、鲁间地,其中就有以国名吕作姓者,史称正宗吕姓。

另外,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中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新蔡吕国为宋国所灭,后为蔡平候所居。被亡国的新蔡吕国王室后裔,也以国名为姓,称吕姓。

②源于魏姓。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出来,晋有大夫吕锜、吕相,皆出自魏氏,其子孙也为吕姓。是为山西吕氏。

③源自他族改姓。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吕氏、叱丘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迁都洛阳改为汉姓单姓吕。五代后同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姓单姓吕。皆为河南吕姓。吕姓郡望主要有河东郡、东平郡、淮南郡、金华县、晋江县等,吕氏也以河东、渭滨、东莱等为其堂号。

河东郡为秦朝设置,属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山西夏县,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7年)移治永济蒲州镇。吕氏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六号供橱。我们这支吕姓后人,大抵应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河东蒲坂大地的后裔。

吕姓名人在九九版《辞海》中收录24例,分别是周朝时的姜太公(吕尚),辅佐周文王夺得天下,为封神榜中的封神候。《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以及“太公在此,诸神让位”等皆是有关他的传说。

战国末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吕不韦,原为阳翟大商人,后继任相国,称为“仲父”。编著《吕氏春秋》共计26篇,其中成语“奇货可居”、“一字千金”皆因他的故事传诵。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吕臣,初为陈胜涓人,后归项梁,与项羽同屯军彭城,惠帝四年,他嗣为侯,文帝时卒。

东汉末年五原九原人吕布,字奉先,善弓马,当时号为“飞将”,在下邳为曹操所俘杀。民间流传《三国演义》中的“凤仪亭”、“三雄战吕布”、“辕门射戟”等皆与他有关。

与吕布同时期蜀国大都督吕蒙,生擒兰羽。出身低微,善学习,与前任大都督鲁肃相交甚厚,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美谈。字学家,字伯雍,《韵集》作者吕静之兄。

吕才为唐初哲学家,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精阴阳、方士、舆地、历史之书,旁及因明、五行、历算、医药、天文等,尤长于乐律,任太常博士,太常丞,保存在《旧唐书》本传中的《叙宅经》、《叙禄命》、《叙葬书》与《大藏经》中的《因明注释立破义图序》等数篇。

吕光,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建立者。公元386-400年在位,字世明,略阳人,氐族。初为前秦符坚将领,386年割据凉州,396年,自称天王,改元龙飞,国号大凉,史称后凉,承康元年底,传位子绍,自号太上皇帝,即死。据传当年是去西凉营救龙树菩萨而发兵称帝的。

吕蒙正,北宋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以敢言著称,为一代名相。

吕大临,此宋学者,金石学家,字与叙,吕大防弟。京兆蓝田(今陕两)人,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曾作《克已路》、著《考古图》十卷。

吕本中,南宋诗人。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日治(今安徽风台)人,曾作《江西诗社宗乑图》,有《东莱先生诗集》、《紫徽诗画》等。

吕慧卿,北宋泉州晋江人,字吉甫,嘉佑进士,曾管参知政事,出知陈州等地,若做多轶,今存《庄子义》。

吕颐浩,宋沧州乐陵人,字元直,元祐进七,官至右相、左相,溢忠穆,有《忠穆集》。

吕纪,明画家,字廷振,号乐愚,一作乐渔,鄞县人,弘治中为宫廷作画,官锦衣卫指挥,擅花鸟,亦写山水、人物,与边景照、村良齐名。

吕坤,明学者,字叔简,一字心吾或新吾,宁陵(今属河南)人,万历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官至刑部左、右侍郎,著作有《呻吟语》、《去伪斋文集》等。

吕王成,明戏曲理论家,字勤之,号棘津、郁蓝生,一说名文,字王成,浙江余姚人,戏曲论著《曲品》,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二种。

吕留良,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光轮,字用晦,号唤村,崇德治(今浙江桐乡)人,精通医学,曾注《医贯》。著名《吕唤村文集》、《东社吟稿》。

吕祖谦,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慕,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金华学派主要代表,著有《东莱集》、《吕氏家熟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议》等,编有《宋文鉴》、《故关键》等。

吕炯,中国气象学家,字蔚光,江苏无锡人,历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中央气象局长、国际海洋气象专门委员会委员,发表有关论文70多篇。

吕凤子,中国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名濬,号风渡口,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第四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擅长人物、佛缘、山水,尤善墨笔仕女,劲道浑厚、神逼形肖,著名《中国书法研究》,另有《吕先生人物画册》、《华山速写集》、《吕凤子画册》等。

吕文成,中国民族音乐家,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自幼学艺,曾在上海中华音乐会和精武馆粤乐组传艺,编有《平湖秋月》、《下山虎》、《步步高》等乐曲200余首。

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江苏丹阳人,《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词典》首席顾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吕思勉,中国历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著成《中国通史》两册,晚年著《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筹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燕石札记》等书,有《吕思勉读史札记》行世。

吕振羽,中国历史学家,湖南邵阳人,曾任教于中国大学和朝阳大学,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最近世界之资本主义经济》(上)、《中日问题批判》、《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同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民族简史》等。

吕温,唐作家,字和叙,一字化光,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贞元进士第,累官左拾遗,贞元末出使吐蕃,被拘经年,归迁户部员外郎,历道、衡阳州刺史,善   文,有《吕和叔文集》十卷传世。

(此公很可能为永济吕姓唐以后、永济区域内最著名先祖)

欲续全《吕氏家谱先世考和世系表》,需再查阅大量吕氏谱【编号022】《河东吕氏谱》,清吕鸣恭先生著,吕懿历纂,清康熙刻本(北京图书馆存卷1.3-27)及《山西文献总目提要》,(65页刘纬毅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本)

由于本次时间仓促,故先世考证至此为暂停。世系表日后详修或遇到机缘巧合时再弥补这一大板块的空白。

 (上述内容摘录于大槐树《吕氏家谱》之中)



二、高祖父及堡子简史

上述吕氏精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吾等后辈子孙当效仿先人之精神,为本族的荣誉和尊严而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竭尽全力。

时光如梭,岁月如织。近代吕氏祖先之根脉,当从祖父吕希华本人(今年93岁)讲述的历史事实和史料中探寻梳理。(以下图中6人为本家族《吕氏家谱》修缮委员会的主要成员,2014年5月1日徐勇军老同学摄于新家门前)



高祖父吕某( ???),据爷爷吕希华讲,听老辈人口传,曾在清朝皇宫中为慈禧太后赶马车。生卒年月约为公元(1846年---1909年),约60岁左右寿终。拟或陪慈禧太后(1909年卒)一起殉葬(宣统元年)。

高祖父虽姓名生卒年月不详,高祖母更不详了。但家中流传的“一幅下山虎古画”的实事却与他有关,真实不虚。——

从我幼小记事时,祖母张海棠就给我讲我家“下山虎下画”的故事。村里年长者也说起我们家确有此事。原老门房中堂悬挂有一幅下山老虎的古画,曾经“下过画”。

奶奶说,那老虎的皮毛画的毛绒绒的,栩栩如生(正好昨日夜梦一龙一虎一马,特别是那只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威猛而亲切,很有善意。今天是2014年农历3月22日,昨晚是21日,昨天是母亲曹多样的生日,不想,今天正好写到此画时,又想起昨夜的梦,真实不虚啊!信服也哉!)。

这只老虎时常“下画”,卧在老院子的厨房窗台下面,爷爷奶奶都曾见到过。爸爸吕满囤也时常提起他小时候进到家中,感觉房屋高深,肃严,见到老虎古画毛骨悚然,时常害病,在家中不敢多呆的记忆往事。

及至我上了高中,乃至后来上了军校后,一直对此事挂在心怀,不得其解。难道真的有像传说中那样“仙女下凡”、“老虎下画”的事情吗?我于是逢见高人便探究。

终于在1986年3月~4月份期间,我在看一本“读者文摘”杂志的封底画面上找到了答案。——那幅画是一幅三维立体画,久视一分钟后,把画移开,即可看到画面上的物体到处都有,目之所至,画之所现。不能不佩服画家技艺的高超。(此乃视觉暂留现象,在国画技法中的运用也。下图是奶奶的新墓地,仔细看,发现了什么?容后再述。其中有故事。)

 

 于是联想起妈妈曹多样讲的一段事实——

公元1969年农历5月11日(正好是奶奶的生日那天,这是我后来联想到的日子)。这天,爷爷把老院的门房拆掉,买了770元人民币,全部奉献给生产队,用来购买农具等公物上。这幅画呢,拆完房子后,则扔在我家后院垃圾堆里,风吹日晒雨淋,妈妈说很长时间这张画才破烂。

听后十分可惜,可叹,可怜啊!这件事对我感触很深,假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文化程度再高一点,学识再渊博一些,见的世面再大一点,这种事还会发生吗?可见没有文化知识和学识学问的悲哀啊!

一幅上等绝美的古画就这样糟蹋了!一件祖传宝贝就这样消失了!由此事倒是激发了我学习读书成才的决心和信心。也由此我推测,这幅画的由来,那一定是家中祖辈出了高人,贤人,才能获此宝图。

于是往上溯源,寻祖,终于听到了有关高祖父---爷爷的爷爷的传说。虽说姓名生卒不详,但从其职务上来看,竟然是一人之下,时常伴君的角色。与当时的大内总管李莲英一样,同为御前侍卫、同等重要的角色,想弄一幅故宫的名画,当是轻而易举的事。

于是,不难理解,为啥我们祖上的老院子一共是四家联在一起,而且从地到顶都是一砖盖起,且留有石条、石狮、表砖、水井、马房、门房、上房等古董,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座豪宅,一百多年来(我推测至少150年了)一直未改变,目下看很破落,比不上周围其它宅院。不能不说是这位老老爷的功劳和开山奠基之作。



听父亲讲,老院的门楼上原来很高,最上面还雕有“八卦图”,以及现存的砖雕“庆有余”三个字,这当然是很值钱的文物了。

据我考证,“庆有余”是当时中国最流行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胡庆余堂”的翻版,当时最时毛的门楼。且语出论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八卦图”说明高祖父对道学道家很感兴趣(爷爷说,高祖母曾是白莲教中的高手,还会作法念咒等等,以后再讲),说明吕氏一族从血脉中流淌着“仙风道骨”,乃“高雅贤达之群之类之族”也。



 2014年春节奶奶去逝后的二十多天里,我一直陪当时91岁高龄的爷爷吃饭、睡觉、聊天。

听爷爷和父亲讲,老院当时共住四家人,也就是说老老爷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分别是吕永*、吕永寿、吕永奎、吕永*(后改名为吕志和),吕永*(女)按照习惯推测,永字辈应为永福、永寿、永奎、永权。

其中吕永寿排行老二,为祖父吕希华之亲生父亲,即我的曾祖父。绰号“哈蟆”。(缘由从性格上分析可能是心胸比较毒气、说话口气比较大;从相貌上看要么是嘴大象蛤蟆,这是老家人起外号的习俗惯例)。其它分别绰号(老家也叫小名)叫“金虎”、“银虎”、“小虎”(我一直纳闷,我的老爷爷为什么他的小名与其他兄弟不一样呢?为什么不叫个“铜虎”或别的什么虎呢?这一点我仍在考证中……)。

据爷爷讲,当时的房子有耳门(即今天北边邻居庞卫民家住着老大吕永福),老二吕永寿与老四吕志和(永权)住在现老院子里,老三吕永奎家即现在的庞羊娃和庞根娃家,我小时候记忆里全村都管叫“三太太家”(后考证确定是杨子敬妈购买居住)。

按农村风俗常理讲,一般老小儿住祖宅,与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可能是老大吕永福和老四吕志和早年从军在外,拟或老大,老三生前或死后,因其家门无后,将院子买给庞腾俊(庞卫民爷爷)、庞翻身(庞跟娃父亲)之故吧,总之,原来的四座老宅子,目前仅剩我们现在的这座老院子了。

这也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后继无人时的衰败过程,或许老大、老三、老四他们的后人分别在西安和北京还有子嗣延续发展吧。总而言之,目前,晓朝村庞家堡仅剩吕永寿之子吕希华这一门人了。

据爷爷讲,当时,堡子不大,四面城墙,仅开东门,有门楼,上书砖雕“永宁寨”。1958年拆城门楼时,还留下了一幅大城门(父亲时小,记忆至今),我们小时候习惯到“城门前”(庞斌家门口)玩耍。

我们家住在西巷里,西南角,最偏远,离当时的堡子中心,东北角的庞马娃家最远。

每天爷爷吃饭时,碗着饭碗要走到东北角马娃家门口与全堡子的人在一起吃饭、聊天。(今年春节初七日,庞喜乐叔也讲过此事),至于现在叫的“庞家堡”,是在1958年,撤寨建堡成立晓朝大队时改的名称。

爷爷说,“七三张八晓朝”(即邻村三张村七个堡子,我们晓朝村八个堡子,但李家堡和常家堡因民国年间时常闹饥荒,全村人都走光了,现仅存薛、杨、梁、贺、张、庞六个堡子了)。



近百年来,庞家堡子原来共有三姓人家——吕家、庞家和扬家。扬家又分“扬”和“杨”两姓。后来庞家人丁兴旺,发展最快,随着翟、曹、袁等姓氏的入赘,才有了现在的多姓氏家族。

原来堡子比较封闭,黎明即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黑关闭城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很有老子《道德经》上所述——“小国寡民”、“世外桃源”的境界。

解放前,全堡子人口最多没超过131人,一旦超一人则必去逝一人,很奇怪。爸爸也讲过这个数字和历史。爷爷今年春节还讲,当时村西头有“土地庙”、“娘娘庙”、“药王庙”,村东头有“全神庙”、“菩萨庙”,还有碾盘、池塘、皂角树、土照壁等标志性建筑,可惜文革后期都给毁了。(我小时候倒是略有印象,只可惜那是没相机)

耕种农田地按堡子位置划分为:东崖、西崖、场南、城背后、圈头,黄坟家、长枝、前水凹、后水凹、窑阔头、东沟、柿子园、菜果园、打麦场、将军台,……等地块。

奶奶今年春节初六去逝后,选的新坟地就在东沟“将军台”与张家堡“凤凰嘴”交界处的——“狮虎岗”、“凤凰眼”位置。(奶奶墓地这个名称,是我个人最近观察写家谱时,“命名”加上去的)。




记得有一年我在63军坦克旅组织科工作期间,也是一个清明节前夕,回到家中与爷爷一起去过老祖坟地,大约在后水凹地东头下了一个坝,与梁家“小农场”交叉地不远处。

当时,正值清明前刚浇过麦地,古墓下陷露出几个土坑,那里有一大群坟头。爷爷指着其中一个坟头地给我说:“大约就在这里,当年坟头很多,除你四老爷一个人埋在圈头那片地的“红旗五角星”位置外(这也是个值得思考的秘密,他为何不进祖坟?爷爷也不知道。),其它先人们都埋在这里”。

我当时来地里时很匆忙,原本是陪爷爷散步,信马由缰地走到了老墓地,也忘带纸钱,心起一念。正好一阵风刮来了一张“冥国银行壹亿元”的纸票(真的神奇),连忙点燃,敬给列祖列宗,请宽恕晚辈多年来的不孝。



三、曾祖父吕永寿姊妹简史

以上讲的是高祖父的有关传记及庞家堡的近代简史。

接下来,主讲一下曾祖父吕永寿及其兄弟四人加上一个小妹的仅存传记。这些都是2014年春节期间听爷爷吕希华口述和父亲吕满囤论证整理而成的。

据考证,曾祖父吕永寿,生于同治与光绪交替年间,约公元1868~1869年左右,(因此时高祖父约20余岁左右,生子,且正恰青春年华担任慈禧太后的车夫)。卒于公元1939年,日本人来到永济前后。大约活了70岁,这是祖父吕希华的记忆和回想。

小名“哈嗼”,来源不清。但要是推理起来,一定是个霸气十足的主儿,因其父在朝廷有势力,他会“仗势欺人”吧,且与其他兄弟“金虎”、“银虎”、“小虎”的小名连在一起来看,他的霸气味道就更足了。

其前妻姓氏不详,家址不详,都按十七、八九岁成婚来推算,应该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时期与前妻(姓名生卒不详)生大女儿吕菜花(长大后嫁张营乡窑头村郭家,为郭家生一子郭振兴),二女儿吕(莲)花(长大后嫁孙常乡郭里村为郭家生一女,此女招婿郭福星,其年龄比我爷爷还大。我小时候见过他,河南人,相貌与《智取威虎山》中的“兰平”相似。)。

老爷爷的前妻后来也可能是改嫁,也可能是去世,留下两女由老爷爷抚养(在娶了我老奶奶后,他把这两女儿寄养到任家庄村姥姥家,后又远嫁到永济县一北一南各一家,似乎是说“远亲远亲”。)。

大约在民国初年,即1911年前后,曾祖母李氏,河南滑县(一说是西华县,从爷爷的名字可以看出来,“西华”与“希华”音义相同,不免有思乡恋土之情)人,生于公元1890年,卒于1950年.时父亲三岁左右,享年60岁左右。当时因河南大旱,民不聊生,随其丈夫从河南省逃荒至山西省永虞县(今永济县)赵柏公社晓朝村永宁寨(庞家堡)。

可能是沿路乞讨,食不果腹,至永宁寨时夫妻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加之疾病饥饿,生命垂危,不成人样了。在村中老少的动员和说和下,其丈夫被劝说走了,独自出了城门,唯独留下十八、九岁的曾祖母李氏一人,或许是曾祖父一家救活了她,还是其他原因,她给曾祖父吕永寿续弦为妻,始得生存下来。

后与曾祖父相继生大女儿吕木儿(1918年—-1986年),长大后嫁栲栳公社小过远村杜家,生保保、保平、平娃三子及拉弯了、珊珊子、改过子三女;

二女儿吕小木(1921年——2007年),长大后嫁孙常镇赵坊村谢家,生满满、满院二子及淑娃、琴娃和淑燕三女,后淑燕(1951年--2011年),被祖父母抱养为女,成为我唯一成活的姑姑);

至民国十三年,即公元1924年农历11月18日,生下爷爷吕希华,唯一吕门男丁。延续吕家香火。

在此期间,老爷爷、老奶奶心地善良,仁慈厚爱,还抱养了本寨子里庞家一遗弃女取名桂花,养至11岁时又被东头庞家要回,长大后嫁栲栳公社田村王家,生一子王景俊,后来在栲栳中学教学,任语文老师。景俊表叔生子王博。生三女王婷、王聪、王莉。与我年龄上上下下。

至此,曾祖父与前妻、后妻(我的亲祖母)一共养育了五女一男,至1939年的某一天,曾祖父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1岁,时祖父吕希华15岁。

他留下孤儿寡母后撒手人寰。当时日本鬼子已入侵永济县城,驻扎在蒲州公社程胡庄飞机场附近安营扎寨,欺侮中国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下图右侧为日军当年在蒲州镇修建炮楼之地,爷爷当时告诉我的。)



以上记述了曾祖父吕永寿的简历和生平。需要补续和交代的是,其大哥吕永福这一门的轶事。据爷爷吕希华和父亲吕满囤回忆,吕永福曾伯祖父,小名金虎,生卒年月不详。听老辈人讲,他时常往来奔波于西安和永济老家之间,与杨虎城将军的部下过往甚密,私交也好,也是个行伍军人,可能死于战乱战争之中,葬在祖坟里。

生子名叫吕希锁(小名锁锁子),先随其父去了西安临潼一带生活,或许落地生根,或许流亡他乡,总之,这一门的后人至今杳无音信。

吕永寿的三弟吕永奎,小名银虎。时常往来奔波于北京和永济老家之间,生卒年月不详。可能与在宫庭生活的父亲走的较近,也可能在北京置有家业,娶的是北京媳妇。

生一子名叫吕希圣(小名圣圣子),与祖父年龄相仿,后去了北京一带,至今杳无音信,也可能早已亡故。希圣生一女名叫吕兰兰(小名兰兰子),嫁到永济市城西区七社村,曾来老家见过爷爷奶奶,后来再也没来往。更没到过老家院里。这一门亲人要是寻找,现在当不困难。

接下来是吕永寿的四弟吕志和(永权)曾叔祖父。小名小虎。父亲说是1957、1958年左右去世的,也是活了71岁左右。如果这些数字接近真实情况,则四老爷爷的生年应该是公元1887年(即光绪12年),同样,吕永奎三老爷爷的生年应是在公元1870年(即同治8年)左右,两兄弟相差近20岁,实在有点不可思议了,说明高祖父吕***不光是一房太太(在京城为“老佛爷”当司机兼保镖,一个夫人是不是有点少了呢?),或许吕志和为二房太太所生,拟或为曾祖父的亲兄弟所生的另一支。这些都有可能,但因时过境迁,加之老人们当年小,不记事,或祖上不写家谱,不留文字东西,给后人带来考证上的麻烦和不便,实在是“拉下课”了,实在也是没有办法。

同时又说明,修缮家谱的意义太重大了,这也是我下决心加班加点,不辞劳苦,不怕麻烦,潜心修缮的初衷和心愿。




另外,吕永寿曾祖父还有一妹,要么是一母同胞所生,要么是同父异母所生,姓名生卒不详。嫁到栲栳公社小过远村卫家堡子。生子安家,安家其堂兄弟有发发、小发两家,都是吕门延续的后代亲戚。

今年春节祖母仙世后,这几家亲戚都来家中吊唁送葬,且保保表叔还承担了给父亲顶盆时续香纸的重任。2014年正月十四日,我与红增弟专程上门拜访答谢,且见了保保叔(63岁),安家叔(75岁)和发发叔、小发叔,带去了礼品,并适逢安家叔的孙子过满月,喜上加喜。

见了亲人,无限感慨。他是爷爷的姑姑家的后人。小时候,爷爷常去他们村玩耍。还说当年吕木儿姑奶奶嫁给杜家,也是这位老姑奶奶给选的家,介绍的。其目的是想让身边多个娘家人,好有个照应。

事实上,爷爷也常说,多亏了我吕木儿姑奶奶(杜家当时是财主家,生活富裕),给予我们家的照顾,我们才度过了不少饥荒。他还说,安家叔有一年困难时,爷爷曾给过他80元钱,他至死不忘,且反复告诉爷奶,百年之后一定要告诉他,他要给舅舅妗妗送花圈,表孝心。所以,奶奶去世当天,爷爷想来想去,让我务必给小过远的安家叔和嫁到下高市的拉蔓娘发丧周知。于是,奶奶的去世成了家族亲戚大团圆、大团聚的日子和机缘,且把老祖宗与下一代的风脉、血脉、根据、枝叶一一承接起来。

有关老爷爷吕永寿的生平,爷爷说他不记得了,只记得是的肺结核病去世的,一直生活在农村,种庄稼,其他的他年龄小,不记了。老奶奶的生平,他也很少提。这个还需要再挖掘(毕竟爷爷有许多辛酸史不愿讲出来)。

总之,爷爷的爷爷一共生了四男一女,为“永”字辈。我们是二门吕永寿的嫡系子孙。老爷爷吕永寿生了四女一男,还抱养一女,爷爷是唯一男丁。

奶奶、爷爷只生了我爸爸一人吗?以后详述。

而爷爷奶奶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承前启后,光前裕后。他们俩是吕氏家族近百年以来的“活字典”;是我辈现在之所以能够修缮家谱的奠基人;也是我们村百年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而我辈子孙的责任也在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篇幅原因,先写到这里。明天继续。2014--5--15第一稿,文中今年指2014年;2016--5--15第二稿;昨日又让父母审阅一遍,今日第一次公开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