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后,和我一起去拾蘑菇吧!

 老井文摘 2016-08-07






每当往返鲁山看到库区到下汤路边摆着成筐成蓝待售的蘑菇,就油然想起“上坡去,拾蘑菇”这个引人入胜,撩人心绪的场景。


蘑菇也叫栎娥儿,这是我们下汤人的通称。“采”也不叫“采”,说是“拾”,像是天上掉下来的,谁拾到是谁的。











入夏,几场大雨过后,山坡上便会生出许多蘑菇,开始蓬勃生长,闪亮登场。家乡的蘑菇种类繁多,关爷脸儿、紫丁香、大白娥、鸡蛋黄儿、葫芦卷儿、栎拍子、鸡腿儿娥、灰大头、药娥儿、灰泡娥、黑梅蘑菇、皇母伞、草娥儿、鸡枞……听听名字就怪新奇的,在捡蘑菇人眼里,几乎没有不知名的,即使偶有不认识的,他们也会绘形绘色地杜撰一个,这不,以上这些名字,别看土里巴几的,没有学名专业科学,但形象生动,坐在家里想想就知道它的形状色彩,就能嗅到它的乡土气息。以上所说都是无毒、可食用蘑菇;


有毒的如抻腿伞、石灰蘑菇、长虫皮蘑菇、满天星、鬼打把儿等。还有一类如喇叭娥、刷子把儿娥、麻布帘娥、牛屎皮儿娥等,虽无毒、可食的,但捡娥人是不屑一顾的。





下汤境内的每座山坡都出蘑菇,大约有几十个品种,每年夏季雨过后就有蘑菇出土。家乡的蘑菇大多生长在栎树林里,树林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应该是疏密适度;树下可长草,但不能太密,这一片那一丛的最好;上面再覆盖一层薄薄的栎叶,加上三五天一场雨,雨后阳光普照,这就是蘑菇理想的生存空间。




蘑菇上市,这可是农村庄户人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是他们一年收入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上山拾蘑菇。拾蘑菇要赶早,冷清明儿起床。拾蘑菇大都结伴而行,呼朋邀伴,吆三喝四,弄得邻居躁动不安,一手提筐挎蓝,一手找根枯枝棍头,步行、骑车子、骑摩托、开小车出发。一进森林,彼此距离不超过二三十米,且不停的你呼我换。发现成片蘑菇的,便会喊来同伴,共同采摘。


爬过一岭又一坡,睁大双眼搜寻,经常脸上头顶挂上蜘蛛网,擦也擦不完;可恶的蚊子把小腿咬的疙疙瘩瘩;痒痒喇儿刺着胳膊痛得呲牙咧嘴,红肿发痒不断得吐口唾沫抹抹。




有的用手扒,有的用棍挑,像日本鬼子探地雷一样,看那栎树下蓬松的湿暖的栎叶高高顶起,肯定有敌情,上去一抓一挑,露出一朵什麽?嘿!当你的慧眼发现几株磨菇在那里犹抱琵琶半遮脸时,会禁不住惊喜地欢叫,兴奋得象见到了久违的情人,脸发烫、心直跳。轻轻地、小心翼翼呵护着捧在手心,托之入篮,盘算着买几两瘦肉,配几根小葱一起下锅,想想那美味,口水不觉溢出嘴角。可食用的收入蓝中,立即寻找下一目标,不可食用的,要么撇下不管,要么飞起一脚把赖娥儿踢它个八丈远。这可能就是拾蘑菇的乐趣之一,要麽一个小小的欣喜,要麽一个轻微的发泄。


我知道那时我捡到的是一种身心放松,一份怡悦,一段童年美好时光。



采磨菇不象大街上买青菜,翻山越岭的辛苦不必说,还得掌握经验技巧。有时跋涉半天也空手而归。不过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开心的事,比如碰见鸟窝掏鸟蛋、追野兔,只要惊起一只野兔,就会惹得全员参与整个山坡欢腾一片。


下坡时,在林中乱钻,木棍拨草木开路时,惊动了蚂蜂窝,脖颈被蜇的嚎叫起来,其他人赶紧回头逃跑,并伏下身趴在地上,蓝中蘑菇撒了一地,那样子,真不知有多滑稽和狼狈!




由于下汤旅游业的发展,流动人口大,外来游客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带点绿色原生态食品回去,所以捡到的蘑菇,除自家食用外,不会外出经商的老人和农妇会拿到公路旁、下汤集贸市场,从游客手中换回几十元的零用钱补贴家用。有的人一季下来,可以赚一二千元,这对农家人来说,可不是小数目;甚至人手多的,一家人一季可收获上万元,这也算是庄户人家“靠山吃山”的经济模式的“财政”支柱。




野生蘑菇不是蔬菜,却是植物,不是肉类,却有肉感,其貌不扬,却鲜美异常。如果说“豆腐是穷人的肉食”,那么野生菇就是广大穷人的而非少数富人独享的“山珍海味”,连乞丐也有条件和口福享用这一上天的恩赐。吃蘑菇就味道而言,“大杂烩”最好吃,各种蘑菇烩在一锅,多多益善,草绿色的草菇、红的关爷脸儿、金黄的鸡蛋黄儿、紫色的紫丁香、铜色的葫芦卷儿……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这几年,山、佛、汤旅游线路的开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原生态绿色环保食品大行其道。许多城市人和从农村走出的人为了找到童年时的那个沾满童趣的回归自然的乡情味,到郊外农家乐品尝最多的就是蘑菇了。


朋友,你想跟我一起去拾蘑菇么,在雨后的山林里?


来源:下汤零距离工作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