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脚步,不因喷子而改变

 陈鑫医师 2016-08-07
站在专业立场 
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285篇原创文章


吴鞠通,名瑭,字鞠通,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医家。
 

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误治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


然而对吴鞠通的评价,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誉者赞其为仲景功臣,毁者骂其为仲景叛徒。说实在中医史上被骂的医家很多,但像他这样被捧上天,踩入地的,吴鞠通大约是绝无仅有了。

同样一个人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他写了一本叫《温病条辨》的书,这书参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内容,模仿了《伤寒论》的体例,彻底把温病从伤寒中分列出来。正因为如此才会为自己招来了几百年的骂,也正是这本书的问世,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寒温两派的互撕互掐大战。几百年来骂他的人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就两个理由,第一是不尊圣训,自立体系,;第二是剽窃叶案,自条自辨。


01

骂第一条的是那些自诩为伤寒学派的医家,因为他们看到温病自成一派,和张仲景说的不一样,他们觉得这样不对,祖宗之法不能变,变了就不是祖宗之法了。 而所谓伤寒派受儒家“述而不作”的尊古思想作祟,自己不创新,也不允许别人创新,所以他们就骂,说他是医门叛徒。诚然经典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但任何学术都要发展创新,不创新,根再深,也只能深埋地下。医学的创新史,像仲景是创新,金元四家也是创新,温病学派又是创新,只有不断如此,中医才能长青。


张仲景


02

骂第二条的来自温病派内部,以叶霖为首。叶霖自从发现《温病条辨》某些条文竟然和临证指南里的医案相似度很高,于是他恍然大悟:原来是从这儿来的。然后他就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条文后边一条条的评按,同时骂吴鞠通抄袭叶案,编册成书。这个就可笑了,任何学术都是要有继承才能有发展,学过伤寒的都知道《伤寒论》是仲景先师广《汤液经法》而成,伤寒的很多方子都直接是《汤经》的原方未变。难道能说仲景先师剽窃吗?所以我觉得这理由骂吴鞠通的人,一定是脑抽了。


诚然,《温病条辨》不是一本很完备严谨的书,确实有它的漏洞和缺点,但是它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真的做到了羽翼伤寒。无论如何贬抑,它都奠定了吴鞠通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宗师地位。话说从《临证指南医案》的刊行到《温病条辨》成书中间有几十年,读《指南》书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就吴鞠通一个人能从叶案里读出一套三焦辨证的体系,读出一本温病经典呢?这就是吴鞠通的高明之处,会读书,善思考,敢创新。


吴鞠通19岁开始,“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又七年京城大疫,出手诊治,活数十人,又四年才写成了《温病条辨》。从学医到成书整整20年,比今天那些躲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造假抄袭,著作等身的所谓专家不知道强多少倍。再后来的几百年里,温病学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事实也证明,温病的诞生使中医外感病体系趋于完善和圆满,是中医发展的必然。那些斥责的声音应该可以消失了!

但是,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中医界内部依然有一部分人自蒙双目,罔顾事实,排斥温病学为邪说,乐此不彼的延续着“窝里斗”。如今中医界这种内斗依然在上演,且愈演愈烈,今天顺便来扒一扒这些年的中医内部之争。

学院派与民间派互掐:学院骂你个泥腿子,民间骂你是假把式;

经方与时方互掐:经方说你不尊祖训,时方骂你不知变通;

火神与水神互掐:火神说人身立命只在此坎中一阳,水神说瞎扯,阴精是一切功能的物质基础。

甚至这些年,内经与伤寒也开始互掐,内经说你用了我的热论做框架,伤寒说我跟你半毛钱关系没有。

还有伤寒内部的互掐,比如伤寒论渊源之争、方证与气化之争、六经实质之争。


如此种种不可枚举,这些争论由来已久,长者近千年,短者也有几十年了,何以还是争论不休。如此内耗怎能使中医前进,实在让人痛心。


学术争鸣在任何专业都是正常的,但像中医界这样自己能掐到面红目赤,动了真气的,还真是不多见。

近年来由方舟子之流为首,在网上出现了一个群体-中医黑,他们大部分人没学过中医,但是罔顾事实,大言不惭,毫无底线的抹黑中医。


这么看来那些“窝里斗”的与这些“中医黑”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请中医界的同道们,想开骂之前,先好好读过书,不要成了中医界的“方舟子”,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