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谣言1
“猪肉钩虫”高温杀不死
解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病理与公共卫生学教研室教授 佘锐萍
近几年来,“市民买到有虫猪肉”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持续“刷屏”。消息称有消费者在猪肉中发现白色带状物,是“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的“钩虫”,并上传有“猪肉钩虫”的相关图片,引发公众的议论和担忧。
经确认,网上流传的“猪肉钩虫”的相关图片大多都是猪肉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纤维、肌腱或筋膜等结构。
现有资料表明,可以感染猪的寄生虫病大约有20多种,其中虫体可在猪的肌肉组织中寄生的病只有两种:一种是猪囊尾蚴病;另一种是旋毛虫病。在猪肉并没有所谓的“钩虫”,因此,关于“猪肉钩虫”的说法缺乏科学性。
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均属于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所以,两者都是猪肉屠宰加工过程中卫生检验的必检项目,在生猪屠宰加工的流水线上专门设置有这两种寄生虫病的检验点。因此,在正规肉联厂屠宰加工的猪肉是不会有寄生虫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到目前的研究为止,除了引起疯牛病的病原——朊病毒以外,所有感染畜禽的寄生虫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等)均可以通过高温处理后被灭活,寄生虫虫体一般在80℃以上即可被杀死。网上所说的“钩虫”之所以“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是因为它们本身并不是虫子,也没有生命,而是肌腱等致密结缔组织,所以一般的烹饪方法很难将其煮烂。

谣言2
饮用纯净水会形成酸性体质
解读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 阮光锋
近段时间,网络流传着一种说法,称纯净水呈弱酸性,缺乏矿物质和矿物元素,饮用后会形成酸性体质,并导致矿物质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流失和析出,降低免疫力,引发疾病。
根据专家意见,在医学上并没有“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这种说法。如果一个人的pH值低于7.35的话,实际上应该发生酸中毒,正常人没有疾病的情况下,pH值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人体内有一个保持酸碱平衡的稳定系统——酸碱缓冲体系,这个系统会自动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度。不管是弱碱还是弱酸性的水,其中酸碱物质的含量非常低,与人体酸碱缓解系统相比,只是沧海一粟,并不能改变人体的酸碱度。
另外,碱性水、离子水改变酸性体质等说法,也是不成立的。人体胃酸的pH值是0.9~1.5,已经非常非常的酸了,喝下的所谓弱碱性水,一到胃里就会被彻底酸化。
对100种世界知名矿泉水进行分析后发现,大约40%的矿泉水pH值在7.0以下,是酸性,中性和碱性的矿泉水占30%。矿泉水的酸碱性基本是平均的。因此,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纯净水对人体有害,大家可以放心饮用。

谣言3
鱼腥草会导致肾病肾癌
解读专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李 耘
最近一篇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引起不小的反响,到目前为止,阅读量已近75万余次,评论数近500条,转发数1000余次。
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列为1类致癌物,而马兜铃内酰胺是马兜铃酸在人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研究显示,马兜铃内酰胺-Ⅰ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一定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HK-2细胞暴露于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内酰胺-Ⅰ后,生长受到抑制,但该作用是否与DNA加合物形成相关尚待证实。
从机理来看,DNA加合物的形成或主导(参与)致癌机制通路是推理马兜铃内酰胺导致肾病及致癌的关键线索。致突变致癌物一般会与DNA形成多种类型加合物,但形成量最多的以及所有加合物并非都与致癌密切相关。研究显示,马兜铃内酰胺可被CYP450和过氧化物酶激活形成DNA加合物,但其与马兜铃酸-Ⅰ在体内和体外形成的DNA加合物不一样。
综上所述,马兜铃内酰胺-Ⅰ具有一定肾毒性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但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内酰胺-BⅡ、马兜铃内酰胺-AⅡ和马兜铃内酰胺-FⅡ(总0.016g/kg),未见含有马兜铃内酰胺-Ⅰ的报道。而且,马兜铃内酰胺与DNA形成加合物的机制研究尚不完善,且不能完全由马兜铃酸-Ⅰ机制类推。此外,鱼腥草中包括马兜铃内酰胺-BⅡ等部分生物碱还具有一定药理活性,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还有有益黄酮类物质存在。
因此,质疑“鱼腥草具有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是直接认定“鱼腥草致癌”的逻辑演推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
在我国,鱼腥草已被纳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部都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