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悟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顽皮好动,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一面。原著也好,影视剧也罢,孙悟空给我们最多的是欢笑。然而,真正的孙悟空也有苦闷、也有忧伤、也有悲痛…… ![]() 孙悟空几次被妖怪困住,引发了他的哭泣。曾为以后无法保护师傅而哭;为以后可能无法与师傅共患难同甘苦而哭;为师傅的悲惨命运而哭;救师父不成功,自责而哭;自己生命遭到威胁,对师父心生愧疚,为自己名高难脱险而哭;误以为师父死了而哭;为自己保护师父不利,师父“被害”而哭;为师傅被抓而哭等等。 这几次哭泣,是孙悟空的真情流露。每一次哭泣,孙悟空都是苦闷的、忧伤的、悲痛的。可这些似乎并不是孙悟空最为痛苦的经历,他最痛苦的是哪件事?是两次被逐出师门。 ![]() 须菩提祖师: 孙悟空历尽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神仙洞府,拜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孙悟空没有亲人,与须菩提祖师10多年的朝夕相处,孙悟空已经把须菩提祖师当做了自己的亲人。须菩提对孙悟空,既有亲人的爱,又有师父的爱。 孙悟空毕竟是只猴子,虽然接受了10多年的人类教育,但也难以成为人。他从一只石猴,变成法力高强的猴子,内心有了优越感。由于天性的好动,又不知低调收敛。学成之后,在师兄弟的怂恿下,他抖擞精神、卖弄手段。因此,被须菩提祖师怒喝。就这样,被自己的授业恩师逐出师门,原著道:“悟空叩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 被如同父亲一般的师父逐出师门,悟空满眼堕泪。这是他第一次流泪,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最亲的人。这种忧伤和痛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与须菩提祖师一别,虽不是生死离别,但比生死离别更加的痛苦。明知有那个人存在,却无法再见面。 ![]() 唐僧: 孙悟空当初拜唐僧为师,是无奈之举。第一次被师傅误解离开,在东海龙宫见到“圯桥三进履”后顿悟返回,又被带上“紧箍儿”。从那一刻起,他更加无奈的追随唐僧。不管无奈还是心甘情愿,总之,他必须追随唐僧左右。 人都是有感情的,孙悟空也一样。与唐僧同甘苦共患难一段时间后,孙悟空有了感情,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唐僧帮他做衣服,责怪他,关心他等等,都是超越了师徒情分的一种感情。唐僧与孙悟空之前,是师徒,更是亲人。唐僧遇到白骨精送来的斋饭时,分成了四份等孙悟空回来再吃。原著道:“那呆子努着嘴,口里埋怨道: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象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这便是情,这便是亲情一般的师徒情。 正因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亲情,才有了孙悟空这次被逐出师门时,恋恋不舍的样子,原著道:“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每次读到这里,都热泪盈眶。孙悟空是顽皮了些,但他对唐僧的孝感天动地。唐僧将他逐出师门,他依然惦念着唐僧的安危。这与我们一样,很多人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被赶出家门,但心中依然惦念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也一样,他们责骂了自己的孩子,表面很坚强,可内心却在滴血。很多父母,在打骂了自己孩子之后,扭过头偷偷的流泪。 这是孙悟空第二次被逐出师门,他又痛又恨。但,痛大于恨,否则也不会在师父遇到危难的时候,再次回到师父身边。 孙悟空还有第三次被逐出师门,真假美猴王时,他再次被唐僧赶走。但那次他知道怎样挽回,直接去找菩萨去了,谈不上痛苦。要说痛,那也是唐僧的“紧箍咒”念的他痛。 我们时常说“痛并快乐着”,孙悟空就是如此。世间有很多痛,有一种痛,是被亲人误解,被亲人赶出家门。 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