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控(凯文凯利)

 tony52enzzxz3m 2016-08-07
社会学和科技等等。作为
发刊词,布兰德撰写了共同进化的定义:“进化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共同进
化,是更全面的进化观点,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共同进化之“共同”是指向未来的路标。尽管有人抱怨人际关系的地位在持续降低,现代
人在生活中互相依赖的程度却日益增长,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目前,所有政治都意指全球政
治,而全球政治则意味着“共同”政治;在通讯网络基础上建立起的在线社区则是“共同”世
界。马歇尔.麦克卢汉83并非完全正确。我们共同打造的不是一个舒适的地球村;我们共同编织
.
80
C.
J.穆德(Charles
J.Mode):宾州费城德雷塞尔大学名誉数学教授,资深多产科学家。研究兴趣包括:生物统计
学、随机过程、人口统计学、传染病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统计推理与数据分析方法、马尔科夫链、不完全马尔科夫
过程、软件工程、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
81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盛顿-杰佛逊学院教授。
.
82詹姆斯
.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科学家,盖亚假说的提出者。在他的假说中,地球被视
为一个“超级有机体”。
.
83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及教育家,曾在大学教授英国文学、文学批判
及传播理论。他是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人,其观点深远影响了人类对媒体的认知。在没有“互联网”这个字出现时,他已
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全球化蜂群——一个最具社会性的“共同”世界,一个镜状往复的“共
同”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进化,包括人造物的进化,都是共同进化。任何个体只有接
近自己变化中的邻居才能给自己带来变化。
自然界充斥着共同进化。每个有植物的角落都有寄生生物、共生生物在活动,时刻上演着
难解难分的双人舞。生物学家普莱斯84估计,今天物种的
50%都是寄生生物。(这个数字已经很
陈旧了,而且应该在不断增长。)而最新的说法是:自然界半数生物都共生共存!商业咨询师
们常常警告其客户,切不可陷入依赖于某个单一客户或供应商的共生处境。但是,据我所知,
许多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而他们所过的有利可图的日子,平均起来也并不比其他公司少。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大企业之间的结盟大潮——尤其在信息和网络产业当中——是世界经济日益增
长的共同进化的又一个侧面。与其吃掉对手或与之竞争,不如结成同盟——共生共栖。
共生关系中的各方行为不必对称或对等。事实上,生物学家发现自然界几乎所有的共栖同
盟在相互依存过程中都必然有一方受惠更多——这实际上暗示了某种寄生状态。尽管一方所得
就意味着另一方所失,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双方都是受益者,因此契约继续生效。
布兰德在他那本名为《共同进化》的杂志里开始收集各种各样共同进化的故事。以下是一
则自然界里最具说服力的结盟的实例:
墨西哥东部生长着各类金合欢属灌木和掠夺成性的蚂蚁。多数金合欢长有荆刺和苦味的叶
子以及其它抵御贪婪世界伤害的防护措施。其中一种“巨刺金合欢(即牛角相思树)”学会了
如何诱使一种蚂蚁为独占自己而杀死或驱赶其他的掠食者。诱饵渐渐囊括了可供蚂蚁居住的防
水的漂亮巨刺、现成的蜜露泉和专为蚂蚁准备的食物——叶尖嫩苞。蚂蚁的利益渐渐与合欢的
利益相融合。蚂蚁学会了在刺里安家,日夜为金合欢巡逻放哨,攻击一切贪吃金合欢的生物,
甚至剪除如藤萝、树苗之类可能遮挡住金合欢妈妈的入侵植物。金合欢不再依靠苦味的叶子、
尖尖的刺或是其它保护措施,如今它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这种金合欢蚂蚁的保护;而蚁群离开金
合欢也活不下去。它们组合起来就天下无敌。
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社会性与日俱增,共同进化的实例也愈来愈多。生物的社会行为越
预示互联网的誔生,“地球村”一词正是由他首先使用。
.
84
P.
W.普莱斯(P.
W.Price):生物学家。在加拿大和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多年,2002年至今任北亚利桑那大学生物科学
系名誉教授。
丰富,就越有可能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同样,我们构建的经济和物质世界越是相互影响,共
同努力,我们越能见证到更多的共同进化的实例。
对于生命体而言,寄生行为本身就是一片安身立命的新天地。也正因此,我们发现寄生之
上还有寄生。生态学家约翰.汤普森注意到“正如丰富的社会行为能够促进与其他物种的共生关
系,某些共生关系也促成了新型社会行为的进化。”共同进化的真正含义是,共同进化孕育了
共同进化。
距今千百万年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大都具有社会性,随处可见寄生物和共生体;而世界
经济也许会是一个拥挤的联盟网络。那么,当共同进化充斥了整个地球时又会发生什么呢?这
个由映射、回应、相互适应以及首尾相接循环不息的生命之链所组成的星球会做些什么呢?
蝴蝶和马利筋继续在彼此周围舞蹈着,无休无止的疯狂芭蕾使它们的形态大大改变,远远
不同于它们彼此处于平静状态时可能拥有的形态。镜子上不停翻腾的变色龙陷入了远非正常的
某种紊乱状态。二战之后的核军备竞赛让我们同样有种愚蠢地追赶自我倒影的感觉。共同进化
将事物推往荒唐的境地。蝴蝶和马利筋,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竞争对手,却又不能分开独立
存活。保罗.埃尔利希认为共同进化推动两个竞争对手进入“强制合作。”他写道:“除掉敌
人既损害了掠食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被掠食者的利益”。这显然不合乎常理,但又显然是一股
推动自然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意识失去控制、钻入揽镜自顾的牛角尖时,或过于看重自己的敌人以至于对敌
人亦步亦趋时,我们会认为这种意识有些失常。然而,智力和意识本来就有一点失常——或者
说,一点失衡。从某种程度上说,即使是最简单的心智,也一定会顾影自怜。莫非任何意识都
非得固守其自我吗?
在布兰德向贝特森提出镜子上的变色龙之谜题后,有关意识的失衡性成为了谈话的重点,
两人转而顺着这个话题探讨了下去,最终得出了一个古怪的结论,相对于其他事物都有一个平
衡点来说,意识、生命、智力、共同进化都是失衡的、意外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我们之所
以看到智力和生命的不可捉摸之处,正是因为他们维持着一个远离平衡态的不稳定状态。较之
宇宙间其他事物,智力、意识乃至生命,都处于一个稳定的非稳态。
蝴蝶和马利筋,犹如立足笔尖的铅笔,依靠共同进化的递归动态而立得笔直。蝴蝶拉扯马
利筋,马利筋也拉扯蝴蝶,它们拉扯得越厉害,就越难以放手,直到整体的蝴蝶/马利筋逐渐形
成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鲜活的昆虫/植物系统便自我生成。
共生并非只能成双成对。三个一组也可融合成一个渐进的、以共同进化方式连接的共生系
统。整个群落也可共同进化。实际上,任何生物,只要能适应其周边生物,就可以在某种程度
上起到间接的共同进化触媒的作用。既然所有的生物都相互适应,就意味着同一生态系统内所
有生物都能通过直接共生或间接相互影响的方式参与到一个共同进化的统一体里。共同进化的
力量由一个生物流向它最亲密的邻居,然后以较弱一级的波状向周边扩散,直至波及所有生
物。这样一来,地球家园中由亿万物种构成的松散网络就编结起来,成为不可拆分的共同进化
体系,其组成部分会自发提升至某种不可捉摸的、稳定之非稳态的群集状态。
地球上的生命网络,与所有分布式存在一样,超越了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生命本身。然而强
悍的生命向更深处扎根,不但用它的网络将整个地球包裹起来,而且将没有生命的岩石和大气
也串连进它的共同进化的怪诞行动之中。
5.3.在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中保持平衡
三十年前,生物学家请
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将两个无人操纵的探测器发
射到最有可能找到地外生命的两个待选星球——火星和金星上,并用探针插入它们的土壤检测
是否有生命迹象。
NASA的生命探测器是一个相当复杂、精密而且昂贵的精巧装置,一旦着陆,就能从洒落
其上的尘土中找寻细菌生命的蛛丝马迹。说话温和的英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是
NASA
聘请的顾问之一。他发现了一个能够更好检测行星生命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要价值数百万美
金的精巧玩意儿,甚至都不需要发射火箭。
洛夫洛克是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罕见的奇才。他在英格兰康沃尔郡乡下一个灌木篱笆墙围绕
的石头库房内从事科学研究,仿佛一位独行侠。他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科学声望,却不隶属于任
何正规的科研机构,这在动辄就需要大笔资金的科学界实属罕见。他那鲜明的独立性滋养了自
由思想,也离不开自由思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洛夫洛克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建议,让
NASA探索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感到不痛快。他们是真想向外星发射探测器,而他却说不必找这个
麻烦。
洛夫洛克告诉他们,只需通过一架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他就能确定某行星是否有生命。
他可以通过测量该行星大气层的光谱来确定其气体的成分。包裹着行星的大气组成就能揭秘星
球是否存在过生命体。因此,用不着投掷一个昂贵的罐罐穿越太阳系去查明真相。答案他早就
知道了。
1967年,洛夫洛克写了两篇论文,预言说,根据他对星球大气光谱的解读,火星上面没有
生命。十年后,NASA发射了环火星轨道航天器,再十年后的数次壮观的火星软着陆
85探测终于
.
85火星登陆探测:在发射了“水手”号探测器的基础上,美国实施“海盗”号火星着陆探测计划,共研制了两个“海盗”号
火星探测器。1975年
8月
20日发射“海盗”1号,1976年
6月
19日探测器进入了火星轨道,7月
20日降落装置在火星
表面软着陆成功,进行了大量拍照和考察,在火星上工作时间达
6年,于
1982年
11月停止发回信息。1975年
9月
9日
“海盗”2号发射上天,1976年
8月
7日进入火星轨道,9月
3日降落装置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功,在火星上的考察至
1978年
7月停止。这两个探测器专门对火星上有无生命存在进行了
4次检查和重要的试验。
明白地告诉世人,火星确实如洛夫洛克预测的那样死气沉沉。对金星进行的类似探测带回来同
样的坏消息:太阳系里除地球之外一片贫瘠。
洛夫洛克是怎样知道的呢?
是通过对化学反应和共同进化的研究。火星大气和土壤中的成分被太阳射线赋予能量,被
火星核心加热,再被火星引力吸附,历经数百万年进入动态平衡。懂得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
则,科学家就可以将星球当作一个大烧瓶里的物质来对它们的复杂反应作计算。化学家得出火
星、金星以及其他行星的近似反应方程式之后,等号两边基本持平:能量、吸入成分;能量、
逸出成分。通过天文望远镜、以及后来的实地采样获得的结果都符合反应方程式的预测。
地球却不同。地球大气中气体混合的路数不循常。经洛夫洛克查明,它们的不循常,是共
同进化累积形成的有趣效果。
以氧气为例,它占地球大气的
21%,造成地球大气的不稳定。氧气是高活性气体,能在我
们称之为火或燃烧的激烈化学反应中与许多元素化合。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由于大气氧化了固
体表面,地球大气中氧气的高含量理应快速下降才对。其他活性示踪气体86,如一氧化二氮、碘
甲烷也处于异常爬升的水平。氧气虽与甲烷共存,却根本不相容,更确切地说,它们太融洽
了,以致于会相互引爆。令人费解的是,二氧化碳理应像在其他行星那样成为大气的主要成
分,却仅仅是一种示踪气体。除大气之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及碱度也处于异乎寻常的水平。整
个地球表面似乎是一个巨大、不稳定的化学变异。
在洛夫洛克看来,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互动的化学反应推至某
个高点,似乎随时都会回落至平衡状态。火星和金星上的化学反应犹如元素周期表那般稳定,
那般死气沉沉。以化学元素表来衡量,地球的化学性质是不正常的,完全失去了平衡,却充满
活力。由此,洛夫洛克得出结论,任何有生命的星球,都会展现奇特的不稳定的化学性质。有
益生命的大气层不一定富含氧气,但应该突破规范的平衡。
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共同进化的生命。
共同进化中的生命拥有非凡的生成稳定的非稳态的能力,将地球大气的化学循环推至一个
.
86示踪气体:是在研究空气运动中,一种气体能与空气混合,而且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并在很低的浓度时就能被测出的气
体总称。其它示踪气体包括:氟仿、过氧乙酰硝酸酯、二氧化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氡、汞。由于示踪气体的总量非
常小,因此它们的变化幅度可以非常大。目前空气成分变化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工业化开始后其浓度增加了约
40%。
洛夫洛克所称的“持久的非均衡态”。大气中的氧含量应该随时都会下降,但数百万年来它就
是不降下来。既然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生命都需要高浓度的氧,既然微生物化石都已存在亿万年
了,那么,这种奇特的不和谐的和谐状态算得上是相当持久而稳定的了。
地球大气寻求稳定的氧含量,与恒温器寻求稳定的温度非常相似。它碰巧使得氧气的平均
浓度为
20%,按一位科学家的说法“纯属偶然”。低于这个水平是贫氧,高于这个水平就易
燃。多伦多大学的乔治.R.威廉斯这样写道:“20%左右的氧含量似乎能够保证某种平衡,在洋
流近乎彻底循环的同时,又不会招致毒性物质或可燃性有机物的聚集而产生更大危害。”那
么,地球的传感器和温控机制在哪儿呢?那个加热用的炉子又在哪儿呢?
无生命星球通过地质轮回来达到平衡。气体,如二氧化碳,溶入液体并经沉淀析出固体。
溶入定量的气体之后达到自然饱和。固体在火山活动中经加热或加压,会将气体释放回大气
层。沉降、风化、隆起——所有巨大的地质力量——也如强大的化学作用那样,打断或合成物
质的分子链。热力学的熵变将所有化学反应拉到它们的最低能量值87。臆想的炉子垮塌了。无生
命星球上的平衡不太象恒温控制下的平衡,它更像碗里的水,处在等高的水平;当不能降得更
低时就干脆处在同一个水平上。
而地球则是一个恒温器。相互纠缠共同进化的生命提供了一个自主循环的回路,引导地球
的化学物质趋向上升的势能。大概要等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寂灭之后,地球的大气才会回降至
持久的平衡态,变得像火星和金星那样单调乏味。但是,只要生命的分布式之手仍占主导地
位,它就能保持地球的化学物质脱离四平八稳的状态。
但失衡本身却是自主平衡的。共同进化的生命产生的持久失衡,自有其稳定之道。洛夫洛
克一直致力于寻找这种持久失衡的存在。据我们所知,地球大气中
20%左右的氧含量已保持了
亿万年之久。大气层像一个高空悬索上摇摇摆摆的杂技演员,而且几百万年来一直保持着那个
欲跌还休的姿势。她永不坠落,也永远摆脱不了坠落的趋势,始终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
洛夫洛克认为这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是生命的显著特征。近来复杂性理论的研究人士也已
意识到,任何活系统:经济体、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共同
.
87热力学的熵增定律:大多数自发化学反应趋向于系统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即熵增方向。伴随着系统熵的增加,反应体内
的能量相应减少。
进化系统,都具有摇摇欲坠的显著特征。当它们保持着埃舍尔式88的平衡态——处在总在下行却
永远未曾降低过的状态时,都具有那种似是而非的最佳特性——在塌落中平衡。
戴维.雷泽尔89在他的科普性书籍《宇宙发生说》中辩称,“生命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它繁殖
的不变性,而在于它繁殖的不稳定性。”生命的密钥在于略微失调地繁衍,而不是中规中矩地
繁衍。这种几近坠落乃至混沌的运行状态确保了生命的增殖。
少有人注意到活系统的核心特点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特质是具传染性的。活系统将它们的
不稳定姿态传染给它们接触到的任何事物,而且无所不及。地球上,生命横冲直撞,把势力扩
张到固体、液体和气体之中。就我们所知,没有哪块从未被生命触摸过的岩石。微小的海洋微
生物将溶入海水的碳和氧固化,生产出一种散布在海床的盐。这些沉积物最终被沉淀性的重量
压成岩石。微小的植物性微生物将碳从空气中吸入土壤乃至深入海底,在水下化为石油。生命
生产出甲烷、氨气、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铁——还有金属富集细菌造出金属
矿团。(铁是非生命的典型代表,它由生命产生!)通过严格的观察,地质学家得出结论:所
有露出地表的岩石(或许火山岩除外)都是再循环的沉淀物,因此,所有的岩石都具生物成因
的实质,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受生命影响。共同进化生命的无情推拉,最终将宇宙中的非生
命物质带入它的游戏之中。它甚至将顽石也变成为映射其婆娑姿影的一部分。
.
88埃舍尔(M.
C.Escher,1898~1972):荷兰著名艺术家,他以在画面上营造“一个不可能的世界”而著称。在他的作品
里展示了深广的数学哲理。一些自相缠绕的怪圈、一段永远走不完的楼梯或者两个不同视角所看到的两种场景――产生出
悖论、幻觉甚至哲学意义。
.
89戴维
.雷泽尔(David
Layzer):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他在
1970年代初期明确指出,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日益膨
胀的宇宙中熵会增加,但是由于一些相空间细胞也不断增加,熵的最大极限其增长速度可能超过熵本身的增长。
5.4.岩石乃节奏缓慢的生命
俄罗斯地质学家弗拉基米尔.沃尔纳德斯基90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生命直接塑造了地球的肉身。他将地球上亿万生命体加以总结,并思考它们对地球的物质资源
产生的群体影响。1926年,他出了一本书,把这个宏大的资源系统称为“生物圈”(其实爱德
华.苏斯91在早几年也曾创造了这个术语),书中着手对生物圈进行了量化评估。这本名为《生
物圈》的著作直到最近才被译成英语。
沃尔纳德斯基将生命明确地比作石头镜子上的变色龙,这个说法得罪了两方人。他把活体
生物所处的生物圈看作巨型的化工厂,激怒了生物学家。在他看来,植物和动物在矿物质环绕
世界的流动中充当着临时化学容器的作用。“活体生物不过是岩石的一个特类……既古老又永
恒年轻的岩石,”沃尔纳德斯基写道。活体生物是存储这些矿物的精美而脆弱的贝壳。有一次
他谈到动物的迁移和运动时说,“动物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帮助风和浪来搅拌发酵中的生物
圈。”
与此同时,沃尔纳德斯基将岩石看做半生命,又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强烈不满。他说,由于
每块石头都是从生命中起源,它们与生命机体之间的不断互动表明岩石是生命中移动最慢的一
部分。山脉、海洋里的水以及天空中的气体,都是节奏非常缓慢的生命。地质学家们当然要阻
止这种明显的密契主义92观点。
.90弗拉基米尔
.沃尔纳德斯基(VladimirVernadsky,1863~1945):俄罗斯和前苏联矿物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代表作为
《生物圈》(1926年)一书。在前苏联他被称为
20世纪的罗蒙诺索夫。他的生物圈学说和智慧圈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平
等共生的关系,描绘出人与生物圈共同进化的图景。他被称为现代生物地球化学之父。
.
91爱德华.苏斯(Eduard
Suess,1831.08.20~1941.08.26):奥地利地质学家。曾任维也纳大学教授,是英国皇家学会、
奥地利皇家学会会员,法国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外籍院士。
.
92密契主义(Mysticism):同时肯定道与万物。.“密契主义”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
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密契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
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
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
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摘自“有道”
两种奇思怪论组合成一个美丽且对称的体系。生命是不断更新的矿物质,矿物质是节奏缓
慢的生命。它们构成了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等式的两端并不能精确地开解;它们同属一个系
统:蜥蜴/镜子、植物/昆虫、岩石/生命,以及当代的人类/机器系统。有机体即是环境,而环
境也即是有机体。
这个古老且神圣的观念在边缘科学领域起码存在有几百年了。十九世纪的许多进化论生物
学家,如赫胥黎93、赫伯特.斯宾塞94,当然还有达尔文,对此都有直觉上的认识——物理环境塑
造了生物,生物也塑造了其所处的环境。如果从长远看,环境就是生物,而生物就是环境。早
期的理论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洛特卡95于
1925年写道:“进化的不只是生物或物种,而是物种
加环境的整个系统。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进化的生命和星球构成了一个共同进化的整体系
统,一如变色龙的镜上舞。
沃尔纳德斯基认为,假如生命从地球上消失,不但地球本身沉沦至一种“化学稳定”的平
衡状态,而且那些沉积的粘土层、石灰岩的洞穴、矿山中的矿石、白垩的峭壁,以及我们视为
地球景观的特有构造也将随之消退。“生命并非地表上偶然发生的外部演化。相反,它与地壳
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沃尔纳德斯基于
1929年写道。“没有生命,地球的脸面就会失去表
情,变得像月球般木然。”
30年后,自由思想家詹姆斯
.洛夫洛克通过天文望远镜对其它星球进行分析,也得出同样
的结论。“生物体简直无法‘适应’一个仅由物理和化学支配的死气沉沉的世界。它们生存的
世界由其先祖们的气息和骨骼构成,而今由它们继续维持着。”洛夫洛克有关早期地球的知识
较之沃尔纳德斯基更为全面,对气体和物质在地球上的环流模式的理解也略高一筹。所有这
些,都令他得出一个十分严肃的结论:“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海洋和岩石,所有这一切要么
是生命机体的直接产物,要么是由于他们的存在而被极大改变了的结果。”
.
93
T.
H.赫胥黎(T.
H.Huxley,1825.05.04~1895.06.29):英国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古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比较解
剖学、地质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
94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十九世纪下半期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被认为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
95阿尔弗雷德
.洛特卡(Alfred
Lotka,1880.03.02~1949.12.05):数学家。曾于
1924年至
1933年间担任美国大都会人
寿保险公司统计数学研究的负责人。
法国自然哲学家让.巴蒂斯特.拉马克96早在
1800年就已预言了这一非凡的结论,当时他所
拥有的行星动力学方面的信息甚至比沃尔纳德斯基还要少。作为生物学家,拉马克与达尔文旗
鼓相当。他,而非达尔文,才是进化论真正的发现人。拉马克之所以没有获得应得的赞誉而沦
落为失败者,部分原因是他太过依赖直觉而不是现代科学所推崇的详细例证。拉马克凭直觉推
演生物圈,而且具有先见之明。但因为当时没有一丝一毫的科学根据的支持,拉马克的言论并
不具有影响力。1802年,他写道:“以单体聚合、矿体、岩层等形式出现的所有构成地壳的复
合矿物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低地、丘陵、峡谷和山脉,都是在地球表面生存过的的动植物的独
一无二的产物。”
拉马克、沃尔纳德斯(game.mihua.net)基还有洛夫洛克之流大胆的主张乍看起来似乎荒谬可笑,但是在横向
因果关系下却颇有道理:我们周围目所能及的一切——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从东到西的深
海,逶迤起伏的群山,色调阴森的荒漠峡谷,充满乐趣的溪谷——与蜂窝一样都是生命的产
物。
洛夫洛克不停地向镜中窥探,发现它几乎是个无底深渊。其后几年,随着对生物圈的仔细
观察,他将更多的复杂现象列入了生命产物表。举几个例子:海洋浮游生物释放出一种气体
(二甲基硫),经氧化后产生亚微观的硫酸盐气雾,形成云中水滴凝聚的凝结核。如此说来,
甚至云层雨水也是由生物的活动产生的。夏天的雷暴雨也许是生命自身幻化为雨。某些研究暗
示,大多数雪晶的核也许是腐朽的植物、细菌或菌类孢子;因此,也许雪大都是由生命触发
的。能逃脱生命印记的只是极少数。“也许我们这个星球的内核并不受生命的影响,但我不认
为这种假设是合理的,”洛夫洛克如是说。
“生命是最具威力的地质力量,”沃尔纳德斯基断言,“而且这力量与时俱进。”生命越
多,它的物质力量就越大。人类将生命进一步强化。我们利用化石能源,将生命植入机器。我
们的整个制造业基础设施——好比我们自己身体的扩展——成为更广泛的、全球规模的生命的
一部分。我们的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改变全球大气的成分,我们的人造机械领域也
成为地球生命的一部分。乔纳森.韦纳97当年写《下个一百年》时就能肯定地说:“工业革命是
.96让
.巴蒂斯特.拉马克(Jean
BaptisteLamarck):法国生物学家。科学院院士。早期的进化论者之一。
.
97乔纳森.韦纳(Jonathan
Weiner):美国作家,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曾获
1995年普利策奖、1994年洛杉矶时报图
书奖、1999年全国图书评论家大奖,并获
2000年度安万特奖入选提名。曾在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洛克菲勒大学任教,
惊心动魄的地质学事件。”如果岩石是节奏缓慢的生命,那么我们的机器就是相对快一点的节
奏缓慢的生命。
将地球比作母亲是一种古老且亲切的说法。但将地球比作机械装置却令人难以接受。沃尔
纳德斯基的看法非常接近洛夫洛克的感悟,即地球的生物圈显现了一个超越化学平衡的规则。
沃尔纳德斯基注意到“生物体呈现出一种自我管理的特性”,生物圈似乎也是自我管理的,但
他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因为一个关键概念——纯机械过程的自我管理——当时尚未出现。一
台纯粹的机器怎么能自我控制呢?
我们现在知道了,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并非生命所独有的神奇活力要素,因为我们已经创
造出了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机器。其实,控制和意图是纯粹的逻辑过程,它们可以产生
于任何足够复杂的介质中,包括铁制的齿轮和操作杆,乃至更为复杂的化学路径中。如果恒温
器和蒸汽机都能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话,那么一个星球可以进化出如此优雅的反馈回路也不
是那么怪异的想法了。
洛夫洛克将工程师的敏感带入对地球母亲的分析。他做过修补匠、发明家、专利持有人,
还给无论何时都是最大的工程技术公司
NASA打过工。1972年,洛夫洛克提出了地球的自治表
征的假说。他写道:“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集合,从巨鲸到细菌,从橡树到海藻,可以看成是
一个单体生命,它能够熟练地操控地球大气层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而其所具备的能力和能
量也远超过其组成部分。”洛夫洛克把这个观点称为盖亚
98,并于
1972年与微生物学家林恩
.马
基莉斯99一起公布了这个观点,以接受科学评判。洛夫洛克说:“盖亚理论要比共同进化论更强
化些,”至少在生物学家使用这个词的时候。
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执教。
.
98盖亚(Gaia):这个名字源自希腊神话的大地女神盖亚,是一个统称,包含了地球上有机生命体通过影响自然环境使之更
适于生存的相关概念。这套理论认为,地外生命中的所有生物体使星球管理生物圈以造福全体。盖亚理念描绘出一个物种
间的残存性生命力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其他物种生存的适用性。当盖亚理论有了若干先驱者时,英国化学家詹姆斯.
洛夫洛克便于
1970年以科学形式推出了盖亚假说。盖亚假说解决的是自动动态平衡概念,并主张主体星球的居留生命与
其居住环境匹配为一个单一、自动调节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近地表的岩石,土壤,以及大气。开始时有过论战,后来科
学界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以不同形式呈现的这一理念。——译自“维基百科”
.
99林恩
.马基莉斯(Lynn
Margulis):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教授,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著有《性的奥秘》、
《何为生命》。
一对在互相攀比、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中共同进化的生物似乎只能滑向失控的深渊;而一
对卿卿我我、眼中只有对方的共生体又似乎只能陷入停滞不前的唯我主义。但洛夫洛克却认
为,假如有一张大网遍布着共同进化的动因,它网罗所有生物使其无可逃遁,生物创造自身存
活所需的基质,而基质又创造存活其中的生物,这个共同进化的网络就会向周围扩展直到成为
一个自给自足、自我控制的闭环回路。埃尔利希所提出的共同进化论中的“强制合作”——无
论互为敌人抑或互为伴侣——不仅仅能从各方培育出自发的内聚力,并且这种内聚力也会有效
地调和自身的极端值以寻求自身的生存。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在共同进化的环境中所映射出的休
戚与共的关系,就是洛夫洛克所指的盖亚。
许多生物学家(包括保罗.埃尔利希)都不喜欢盖亚理念,因为洛夫洛克并未获得他们的准
许就扩大生命的定义。他单方面将生命的范畴扩大,使之具有一个占优势地位的机械器官。简
而言之,这个固体行星成了我们所知道的“最大的生命形式”。这是一头怪兽:99.9%的岩石,
大量的水,一点空气,再裹以薄薄一层环绕其周身的绿膜。
但是,假如将地球缩成细菌大小,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能比病毒更奇怪吗?盖亚就
在那里,一个强光映照下的蓝色球体,吸收着能量,调节着内部状态,挡避着各种扰动,并日
趋繁复,准备好一有机会便去改造另一个星球。
后来,洛夫洛克不再坚持早期的主张,即强调盖亚是一个有机体或表现得像一个有机体,
但他保留意见说盖亚确实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系统。它是一个活系统。无论是否具备有机体
所需的所有属性,它都是一个鲜活的系统。
尽管盖亚是由许多纯粹的机械回路所组成的,但这不应成为阻止我们为它贴上生命标签的
理由。毕竟,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化学循环;海洋中的某些硅藻也只不过是毫无生气
的钙晶;树木则是硬化的浆汁。但它们全都仍然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盖亚是一个有边界的整体。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它那些无生气的机械构件也是其生命的一
部分。洛夫洛克说:“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之间都没明确的区分。从
岩石和大气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到活细胞,只不过是生命强度的不同层级而已。”在盖亚的边界
上——或是在稀薄的大气顶层,或是在炽热的地球核心,——生命的影响会消退。但是,没有
人能说清这条边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有的话。
5.5.不讲交情或无远见的合作
对于多数怀疑论者说来,盖亚的麻烦在于将一个非活物的星球看作是一部“聪明的”机
器。我们曾试图将毫无生气的计算机设计成人工学习机器,但却遭受了挫折。因此,在行星尺
度内展开头绪纷乱的人工学习,其前景似乎挺荒谬。
但实际上我们高估了学习,把它当成一件难事,这与我们的沙文主义情节——把学习当成
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不无关系。在本书中,我想要表述一种强烈的看法,即进化本身就是一
种学习。因此,凡有进化(哪怕是人工进化)的地方就会有学习。
将学习行为拉下神坛,是我们正在跨越的最激动人心的知识前沿之一。在一个虚拟的回旋
加速器里,学习正被撞裂成为基本粒子。科学家们正在为适应、归纳、智能、进化、共同进化
等事物的基本成分编目造册,使之成为一个生命的元素周期表。学习所需的各种粒子藏身于所
有迟钝的介质当中,等待着被组装(并往往自行组装)成奔涌灵动的事物。
共同进化就是多种形式的学习。斯图尔特.布兰德在《共同进化季刊》中写道:“没错,生
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系统,而共同进化则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的完整系统。它在常态下是向前推进
的、系统化的自我教育,并从不断改正错误中汲取营养。如果说生态系统是在维持的话,那么
共同进化则是在学习。”
生物的共同进化行为也许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共同学习,或者共同传授也
行,因为共同进化的各方在相互学习的同时也在相互传授。(我们没有恰当的字眼来表述同时
施教与受教,但假如做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学校教育将会得到改善。)
一个共同进化关系中的施与受——同时施教与受教——使许多科学家想到了玩游戏。简单
的儿童游戏如“哪只手里有钢镚儿?”具有“镜子上的变色龙”般的递归逻辑。藏钢镚儿的人
进入这样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刚才把钢镚儿藏在右手里,那么现在猜的人会认为它在我的
左手,因此,我要把它移到右手。但她也知道我知道她会怎么想,于是,我还是把它留在左手
里。”
由于猜的人的思考过程也是如此,双方就构成了一个相互预测对方意图的游戏。“哪只手
里有钢镚儿”的谜题和“镜子上的变色龙是什么颜色”的谜题相关联。从这类简单的规则衍生
出的无限复杂性令约翰.冯.诺依曼非常感兴趣。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早期,这位数学家就研发
出用于计算机的可编程逻辑,并同维纳和贝特森一起开辟了控制论的新领域。
冯.诺依曼100发明了与游戏有关的数学理论。他将游戏定义为一场利益冲突,游戏各方都试
图预测其他方的举动,并采取一系列的步骤,以解决冲突。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
.摩
根斯特恩101合写了一本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他察觉到,经济具有高度共同进化和类
似游戏的特性,而他希望以简单的游戏动力学来阐释它。举例说,鸡蛋的价格取决于卖方和买
方彼此之间的预期猜测——我出价多少他才能够接受,他认为我会出多少,我的出价应该比我
能承受的价位低多少?令冯.诺依曼惊讶的是,这种相互欺诈、相互蒙骗、效仿、映像以及“博
弈”的无休止递归一般都能够落实到一个明确的价格上,而不是无限纠缠下去。即使在股市
上,当有成千上万的代理在玩着相互预测的游戏时,利益冲突的各方也能迅速达成一个还算稳
定的价格。
冯.诺依曼最感兴趣的是想看看自己能否给这种互动游戏找出最理想的策略,因为乍一看
来,它们在理论上几乎是无解的。于是他提出了博弈论作为解答。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塔莫妮
卡市的兰德公司是美国政府资助的智库。那里的研究人员发展了冯.诺依曼的工作,最后列出了
四种有关相互猜测游戏的基本变体。每一个变体各有不同的输赢或平局的奖励结构。这四个简
单的游戏在技术文献中统称为“社会困境”,但又可以被看作是构造复杂共同进化游戏的四块
积木。这四个基本变体是:草鸡博弈、猎鹿博弈、僵局,以及囚徒困境。
“草鸡博弈”是供鲁莽的青少年玩的游戏。两辆赛车朝悬崖边奔去;后摔出来的司机是赢
家。“猎鹿”是一群猎手面对的难题,他们必须合作才能把鹿杀死,如果没有人合作的话,那
么开小差各自去撵兔子会更好些。他们是在赌合作(高回报)还是背叛(低,但是肯定有回
报)吗?“僵局”是挺无聊的游戏,彼此背叛收益最高。最后一个“囚徒困境”最有启发性,
.
100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Neumann,1903.12.28~1957.02.08):美国籍犹太人数学家,现代计算机创始人之一。
.
101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Morgenstern,1902.01.24~1977.07.26):出生于德国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他与约翰.
冯.诺依曼一起创立了博弈论。

1960年代末成为两百多例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测试模型。
“囚徒困境”是由兰德公司的梅里尔
.弗勒德102于
1950年设计出来的。游戏中,两个分别
关押的囚犯必须独立决定否认还是坦白罪行。如果两人都认罪,那么两人都会受到惩罚。如果
两人都否认的话,则都会被无罪释放。但假如只有一人认罪,那么他就会得到奖励,而另一个
则受到惩罚。合作有回报,但如果策略奏效的话,背叛也有回报。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只玩一次,背叛对手是最合理的选择。但当两个“囚徒”一次又一次地玩,从中相互
学习——也即“重复的囚徒困境”——游戏的推演就发生了变化。你不能无视对手玩家的存
在;不论是作为强制的敌手还是同伙,他都必须受到重视。这种紧密相连的共同命运与政敌之
间、生意对手之间或者生态共生体之间的共同进化关系非常类似。随着对这个简单游戏的研究
的进一步深入,问题变成了:要想在长期内取得高分,面对“重复的囚徒困境”应该采取什么
样的策略?还有,同无情或友善的各类玩家对垒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更容易取得成功呢?
1980年,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103组织了一次锦标赛,征集了
14条
不同的用于“囚徒困境”的对策,以循环赛的形式看哪个对策最后胜出。最后获胜的是一个最
简单的对策,叫做“一报还一报”,由心理学家阿纳托尔
.拉普伯特104设计。“一报还一报”是
往复型策略,它以合作回报合作,以背叛回报背叛,往往产生一轮轮合作的周期。阿克塞尔罗
德发现,重复游戏能产生一次性游戏所不具备的“未来阴影”之效果,这种效果鼓励合作,因
为对玩家来说,用现在对他人予以的合作来换取今后他人给予的合作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合作
的闪现使阿克塞尔罗德陷入沉思:“没有中央集权的自我主义世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涌现
出合作的行为?”
.
102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1912~):1935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数论硕士学位,同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美国陆军部、兰德公司、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处任职,曾任美国
管理科学学会会长、美国运筹学学会会长,以及工业管理工程师协会副会长。——译自“维基百科”
.
103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密歇根大学政治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行为分析
及博弈论专家。
.
104阿纳托尔.拉普伯特(Anatol
Rapoport,1911.05.22~2007.01.20):出生在俄罗斯的美籍犹太裔数学家和心理学
家。主要贡献有统摄系统理论、数学生物学、社会相互影响的数学模式,以及随机感应模型。
1651年,托马斯
.霍布斯105宣称:只有在善意的中央集权帮助下才能产生合作。这一传统政
治推论曾经在几个世纪里一直被奉为圭臬。霍布斯断言,没有自上而下的管理,就只会有群体
自私。不管经济体制如何,必须有强大的势力来推行政治利他主义。然而,在美国独立和法国
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西方民主制度表明,民意通达的社会可以在没有中央集权强力干预的情
况下发展合作机制。个人利益也能孕育出合作。在后工业化经济里,自发合作是常有的事情。
被广泛采用的工业标准(既有质量方面的,也有协议方面的,如
110伏电压,还有
ASCII
码),以及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无政府形态的兴起,都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孕育共同进化合
作所需的必要条件。
这种合作不是新时代的精神至上主义。相反,如阿克塞尔罗德所说,这是一种“不讲交
情、无需远见的合作”——是大自然的冷规则,适用于许多层面,并催生了自组织结构。不管
你愿不愿意,多少都得合作。
“囚徒困境”这类游戏,不单只人类,任何自适应个体都可以玩。细菌,犰狳,或是计算
机里的半导体器件,都可以根据各种回报机制,在眼前的稳妥收获与未来的高风险高回报之间
做出权衡。当长时间与相同的伙伴一起玩这个游戏时,双方既是在博弈,又是在进行某种类型
的共同进化。
每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组织都面临着基本的权衡。生物必须在完善现有技能、特质(练腿力
以便跑得更快)与尝试新特质(翅膀)之间作取舍。它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事情。这种每天都
会碰到的难题便属于在开发和利用之间作权衡。阿克塞尔罗德用医院作了一个类比:“一般情
况下你可以想见试用某种新药比尽可能发掘已有成药的疗效回报来得低。但假如你给所有病人
用的都是目前最好的成药,你就永远无法验证新药的疗效。从病人个人角度来讲最好不要试用
新药。但从社会集合体的角度出发,做实验是必要的。”开发(未来收益)与利用(目前稳赢
的筹码)之比应该是多少,这是医院不得不作的博弈。生命有机体为了跟上环境的变化,在决
定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变异和创新时,也会作出类似的权衡。当海量的生物都在做着类似的
权衡并且互相影响时,就形成一个共同进化的博弈游戏。
阿克塞尔罗德发起的、有
14位玩家参与的“囚徒困境”循环锦标赛是在电脑上进行的。
1987年,阿克塞尔罗德通过设定一套系统拓展了这个电脑游戏。在系统里,有一小群程序玩家
.
105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97):英国政治学家、哲学家。英国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执行随机产生的“囚徒困境”策略。每个随机策略在和所有其它运行中的策略对阵一圈之后被
打分,得分最高的策略在下一代的复制率最高,于是最成功的策略便得以繁衍和传播。许多策
略都是通过“捕食”其他策略来取胜的,因而,只有当猎物能存活时,这些策略才能兴旺发
达。这就导出了自然界荒野中俯拾皆是的生物数量呈周期性波动的机理,说明了狐狸和兔子的
数量在年复一年的共同进化的循环中是如何起起落落的。兔子数量增,狐狸繁殖多;狐狸繁殖
多,兔子死翘翘。但是没有了兔子,狐狸就得饿死。狐狸数量少了,兔子数量就多了。兔子多
了,狐狸也就多了,以此类推。
1990年,在哥本哈根尼尔斯波尔研究院工作的克里斯蒂安
.林德格雷106将这个共同进化实验
的玩家数扩展到一千,同时引入随机干扰,并使这个人工共同进化过程可以繁衍到三万世代之
后。林德格雷发现,由众多参与“囚徒困境”游戏的愚钝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不但重现了狐狸和
兔子数量的生态波动,也产生出许多其他自然现象,如寄生、自发涌现的共生共栖,以及物种
间长期稳定的共存关系等,就如同一整套生态系统。林德格雷的工作让一些生物学家兴奋不
已,因为在他的漫长回合博弈游戏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周期。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都很长;
而在一个周期内,由不同策略的“物种”所形成的混合维持着非常稳定的状态。然而,这些盛
世都被一些突发、短命的不稳定插曲所打断,于是旧的物种灭绝,新的物种生根。持新策略的
物种间迅速达成新的稳定,又持续发展数千代。这个模式与从早期化石里发现的进化的常见模
式相契合,该模式在进化论业界里叫做间断平衡107,或简称为“蹦移(punk
eek)”。
这些实验得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结果,令所有希望驾驭共同进化力量的人都为之瞩目。这是
众神的另一条律法:在一个饰以“镜子上的变色龙”式的叠套花环的世界里,无论你设计或演
变出怎样高妙的策略,如果你绝对服从它,为它所用,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个策略就无法与
其他具竞争力的策略相抗衡。也即是说,如何在持久战中让规则为你所用才是一个具竞争力的
策略。另一方面,引入少许的随机因素(如差错、缺陷)反而能够在共同进化的世界里缔造出
长久的稳定,因为这样一来某些策略无法被轻易地“山寨”,从而能够在相对长的时期里占据
.
106克里斯蒂安.林德格雷(KristianLindgren):从事复杂系统和物质能源理论的研究。目前是威尼斯的欧洲生活科技
中心主任。
.
107间断平衡论(punctuated
equilibrium):1972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
N.埃尔德雷奇和
S.J.古尔德提出后,在欧美
流传颇广。认为新种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
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
统治地位。没有了干扰——即出乎意料或是反常的选择——就没有足够多的稳定周期来维持系
统的发展,逐步升级的进化也就失去了机会。错误能使共同进化关系不致因为胶着太紧而陷入
自沉的漩涡,从而保持共同进化的系统顺流前行。向你的错误致敬吧。
在电脑中进行的这些共同进化游戏还提供了另外的教益。零和与非零和游戏的区别是少数
几个渗透到大众文化中的博弈论理念之一。象棋、选举、赛跑和扑克是零和游戏:赢家的收益
取自输家的损失。自然界的荒野、经济、思维意识、网络则属于非零和游戏:熊的存在并不意
味狼獾会失败。共同进化中的冲突环环相扣、彼此关联,意味着整体收益可以惠及(有时殃
及)所有成员。阿克塞尔罗德告诉我,“来自博弈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洞见之一就是,非零和
游戏的战略内涵与零和游戏的战略内涵截然不同。零和游戏中对他人的任何伤害都对你有好
处。在非零和游戏中,你们可能共荣,也可能同衰。我认为,人们常用零和游戏的观点看世
界,其实他们本不该这样。他们常说:“我比别人做得好,所以我就该发达。”而在非零和游
戏里,尽管你比别人做得好,你也可能和他一样潦倒。”
阿克塞尔罗德注意到,作为赢家,“一报还一报”策略从不琢磨利用对手的策略——它只
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一对一的对决中,该策略并不能胜过任何一个其他策略;但在
非零和游戏中,它却能够在跟许多策略对抗的过程中取得最高累积分,从而夺得锦标。正如阿
克塞尔罗德向“囚徒困境”的始作俑者威廉
.庞德斯通108指出的:“这个理念太不可思议了。
下棋时怎么可能不击败任何一个对手就夺得锦标呢?”但是在共同进化中——变化是响应自身
而变化——不用打击他人就能赢。企业界那些精明的首席执行官们现在也承认,在网络和结盟
的时代,公司犯不着打击他人就可以大把地赚钱。这个就是所谓的双赢。
双赢是共同进化模式下生命所演绎的故事。
坐在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还沉浸在对共同进化的理解和思考中。然
后他补充道:“希望我在合作进化方面的工作有助于避免世界冲突。你看过国家科学院给我的
奖状没有,”他指着墙上的一块牌匾说,“他们认为它有助于避免核战争。”尽管冯
.诺依曼是
发展原子弹的关键人物,但他并没有将他的理论明确地应用于核军备竞赛的政治游戏。在
1957
.
108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Poundstone):美国作家、怀疑论者。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物理,现居洛杉矶。长
期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知名报刊以及美国一些电视台撰稿。迄今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循环的宇宙》、
《推理的迷宫》获普利策奖提名。
年冯.诺依曼逝世之后,军事战略智囊团开始利用他的博弈论分析冷战,冷战中两个相互为敌的
超级大国带有共同进化关系中“强制合作”的意味。戈尔巴乔夫具有基本的共同进化洞察力。
阿尔塞德罗说,“他看到,减少而不是增加坦克数量会让苏联更安全。他单方面裁掉了一万辆
坦克,使得美国和欧洲更难有借口保持大规模的军事预算,借此全面展开了结束冷战的进
程。”
对于“伪神们”
109来说,从共同进化中获得的最有用的教训就是,在共同进化的世界里,
控制和保密只能帮倒忙。你无法控制,而开诚布公比遮遮掩掩效果更好。“在零和游戏中你总
想隐藏自己的策略,”阿克塞尔罗德说。“但在非零和游戏中,你可能会将策略公之于众,这
样一来,别的玩家就必须适应它。”戈尔巴乔夫的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公开实施了这个
策略;如果只是秘密地单方面削减武器则会一事无成。
镜子上的变色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