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秀 群 星 中贯贵阳的南明河自西而南折转成一度“碧流滢澈,岩木荟蔚”的鳌矶湾,汇成水流循环往复的涵碧潭。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巡抚江东之于河心鳌头矶“驾石筑堤,建楼于其上以培风水”,取“科甲挺秀”之意名“甲秀”。天启元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又毁,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抚田雯重建并启用原名。历乾隆、光绪、宣统三朝,或增建或重修皆依原貌。九孔浮玉桥连接两岸,可惜因扩宽路面需要只剩下七孔,南明河水也变得浑黄,留下“九眼照沙洲,长江水倒流”的美好怀念。和浮玉桥及南岸“前俯清潭,后负崇岗”的翠薇园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十年动乱遭受严重毁坏,一九八二年又予重建。一九九二年加油漆彩绘并增设轮廓照明,才成如今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底层西向门上有镏金长联,为清人刘玉山所撰: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应识马乃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踞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定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多端。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涌,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实在是佳对好联,但不由自主地想到撰写昆明大观楼长联而名满天下的孙髯翁。 石木结构的甲秀楼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二点二米高的台基,二十点七米高的楼宇,白石柱底层,花棂木门窗,额枋饰以璇子彩绘,绿琉璃筒瓦顶镶金黄琉璃瓦脊及宝顶,顶层东西两向匾悬遒劲的“甲秀楼”三金字,经风历雨四百余年,依然璀璨夺目,虽然不是那么高大雄伟,依然是环聚的楼林里绝不旁落的中心,依然和黄果树瀑布肩并肩地作为贵州省的标志傲然于世。 和其他名楼相似,甲秀楼也希望通过长联、碑刻、模型、照片等与历史相关联的艺术积淀相辅衬,但让人觉得单薄且苍白:完全可以用隽永文字大书特书的沿革被滑稽地用复印件陈放于玻璃柜里;原来立于楼前的记功铁柱移至省博物馆了,本应该留下点记述吧,却没有剩下蛛丝马迹。楼上除一块说不清是馆藏还是商品的木制扇形屏风写着甲秀楼的历史之外,其他则是品位不算很高的奇石字画和莫名其妙的靠椅茶几,让人觉得主次颠倒且缺少内涵。那索价四元钱一张的门票就只会令人感到失望并联想到什么是“金玉其外”。贵州的政要们满世界游走,宣扬“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希望上天眷顾贵州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然而,充分利用先决条件加上趋之完善的软硬件是需得下很大气力的,绝不是仅靠建造些高等级宾馆便可毕其功于一役,何不效仿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者们在这诸多细节上动动举手之劳呢?如果下这么大气力就不过为旅馆加些房客、景点卖些门票,那也未免太小家子气。 与甲秀楼相辅相成的“翠薇园”的确是“云木萧疏,琳宫璀璨”的“南郭胜景”。此园原名“南庵”,始建于距今五百七十多年的明朝正德年间并多次更名,先后谓之水月庵、圣寿寺、忠烈祠、武侯祠等,甚至一度改作小学,至一九九零年才还园于民,恢复“翠微园”并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组历史价值甚高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山势布置山门、拱南阁、大士殿,可惜改作小学时拆除了山门和大士殿,九零年修复了拱南阁,让这处贵州仅存的明代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有意思的是拱南阁侧有一株百年紫荆树,枯死经年,重修拱南阁时居然复发枝丫还开了花,难道树木果真知道人世兴衰? 进入复原的山门,沿石阶登阁。右边是“澹花空翠”园林,设回廊客堂及翠微阁,庭院内花团锦簇,回廊里字美图新。翠微阁建造于清朝道光初年,改作小学时被拆除,近年依原样修复了背山临河的吊脚楼形式,只是河边已是坦荡通道,想“临”也没办法临了,只好将柱础置于新增的水池里,池上建造曲廊并仍用“鹤梧栏”称谓,还原了“半边山楼,半边江楼”意境。再往下还有新辟的“岁寒园”,系将原寺内的“桂舫亭”迁移至此,六角小亭四周广植岁寒三友,实在是个清新去处。拱南阁的左边是大门紧闭的“龙门书院”,门缝里可见博古架上多有真假难辨的古董,小院里竹篁掩映亭阁娇巧,墙上挂一张极具特色的傩面,由不得你不在那清幽的走廊里坐下来歇息歇息。翠微园虽然占地有限,但布局紧促,构筑纤巧,尊重沿革,讲究意蕴,让人觉得游兴盎然。所以,登不登甲秀楼随便,但不进翠微园就可惜了。 当然还得写首诗: 南明甲秀溢流光 翼角挑檐翘画樑 水屿烟窗浮玉孔 楹联掌故满宫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