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地五会穴

 健康81518 2016-08-07


   地五会穴归属足少阳胆经,有缓解治疗头痛、耳鸣、耳聋、腹泻等作用,地五会穴的位置: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详见本文图解地五会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地五会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地五会穴的位置
 

    【地五会穴的位置】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穴位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背筋膜、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跗外侧动脉发自足背动脉(在距骨颈处),向前外行于足背,发交通支连于弓形动脉。

穴名解说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

    【穴位含义】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地五会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地五会。五会名意与地五会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地五会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作用功效】地五会穴,利胸胁、消乳肿;散风清热、舒肝消肿,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乳腺炎(早期)。


    【穴位配伍】地五会穴配耳门穴、足三里穴治耳鸣、腰痛。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伍方例】

    (1)眼痒眼痛:光明、地五会。

    (2)腋下肿:天池、委阳、阳辅、申脉、足临泣、地五会。

    (3)耳鸣、腰痛:耳门、足三里、地五会。

    (4)乳肿痛:膻中、乳根、足三里、足临泣、地五会。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地五会穴,直刺或向上刺0.5-0.8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地五会穴,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3-5壮


    【注】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治疗手法,用指压点穴、针炙均可。

      指压点穴时,医者找到穴位后以食指轻轻揉动穴位.一般以自然把手放在穴位上的力量便足够了,然后心里默默地边揉边数,从1数到60即可,数数不宜太快,也不宜太慢,大致以1分钟为限,适当多出一些和不足1分钟都没关系,如用针刺,以5分或1寸毫针直刺,深度为1分左右,进针后不停地提插或捻转以得气为先,时间与点穴同,可多用点穴法.

    凡采用本穴治病,不需要以疗程计,急症或轻症,一般1次可愈,重症的和病程长的,可每日2-3次,每次最多3-5分钟,均数日可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