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遐想

 秋语轩3768 2016-08-07
 看日历,才发现“立秋”了。“立秋”不是节日,商家没事,媒体也没事。“立秋”似乎也不关天气,窗外的太阳照样火热,屋子里的电扇照样得上班,夜里,开着空调才睡得舒坦。
  很早时候,我是很盼着立秋的。因为长夏难熬,咱又喜欢长痱子,浑身黄瓜状,汗水流过,刺激得跳脚。那年月,连呆在阴凉地里都成为一种奢侈,农家子弟自然没有避暑的念头。只有立秋来了,秋风吹过,这一身痱子才会消退。痱子消了,人仿佛脱茧重生,这才觉得生活又重新有了意义。
  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人们的夏天过得是很悲壮的。一把扇子,摇在手中,没事的时候有事,有事的时候又没功夫摇。农人摇的扇子,纯属降温,档次也低,属蒲扇,不像诸葛亮的鹅毛扇那样潇洒。所以,少年时代,在老家摇扇子,首先是驱蚊,其次才是纳凉。纳凉自然睡不好,于是就盼着立秋。
  长大以后,读辛弃疾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词写得不错,据说武功也还行,在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属于成功人士。他词里的秋天自然是用来感叹,用来寒喧的。经历证明,当两人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的时候,说说天气是最好的选题,辛弃疾说天气,也是夸秋天的,毕竟秋天来了,天气凉了。
  那年去绍兴,拜谒秋瑾故居,走进秋瑾阴森森的卧室,我突然发现靠窗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很严肃的女性,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只是秋瑾的蜡像。猛然,我想起了秋瑾写下的“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秋瑾就义的日子正是盛夏,农历六月初六,她居然感到了秋风秋雨的寒意。死后的秋瑾,还是不得安宁,一捧遗骨,十次迁葬,最后才安身在杭州西湖。秋瑾手扶长剑,身着秋装,冷冷地看着路人,雕塑居然充满秋意。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来了,大雁往南飞。那年我去衡阳,在回雁峰下驻足良久。传说中的大雁飞到这里就停下了,等到春暖花开,然后再回去的,回雁峰是大雁的路标。人们不明白,大雁为什么把一辈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扔在路上?为什么不就呆在衡阳?老家有什么值得牵挂的?难道大雁也有户口,衡阳不给落户吗?
  春种秋收,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它没有春天那般妖艳,不像夏天那样喧哗,也不是冬天这般严肃。秋天有夏的热烈,有冬的冷静,大自然有记载,春天你做了什么,夏天你干了哪些,秋天都给你兑现,冬天就可以享受了。一年四季,都有明确分工,不像海南,旱季雨季,没有间歇,让人喘不过气来。
  秋天正因为有了这么丰富的寓意,人们就给了秋更多的礼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秋在这里代表了一年;望穿秋水,这里的秋天成了美人的眼睛;秋风扫落叶,秋天有了气势;平分秋色,秋天成了战果。秋日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谁能说秋天只是一段季节?
  盘点自己,人生如年,我也大概也到了立秋的时段了。到了立秋,不再播种,因为播种已经不能收获,不能收获的播种就没有意义;过了立秋,天气渐渐凉了,人也得渐渐冷静下来,冷静下来的人们不再烦躁,不再拼搏。“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使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翻译的一首外诗,诗如译者,很是恬静。不过,只要火还在,心就是热的,哪怕到了冬天,自己心里照样有充满春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