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雨享:艺术作品的“美”是简单的

 醉青YPS 2016-08-08


  毛燕萍:在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中,偏向传统的工艺装饰陶瓷,保持了传统而乏于创新,自2001年后,您的作品解构“传统”的意味非常明显,想法源于何时。

  戴雨享:传统的工艺装饰陶瓷,父辈们在保持传承的基础上,也有创新体现,他们在明清陶瓷绘画装饰技法基础上,将自己对时代发展变革中发生的新人新事物,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思考,在陶瓷绘画上汲取其他画种的表现形式和描绘语言,将明清陶瓷装饰语言加以创造改良、提升人物塑造形象,改良陶瓷色彩的发色及绘制难度,增加烧制成功率,丰富表现技法等等,在传承中拓展,贡献出父辈们的聪明才智,为景德镇陶瓷彩绘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



高士图|材料:瓷 14x14x29cm


  1985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各种艺术表现方式层出,如劳申柏、亨利·摩尔、贾科梅蒂、塔皮埃斯等西方当代艺术家作品被国内艺术期刊介绍,西方的哲学书籍如尼采、弗洛伊德、黑格尔等大量读本铺天盖地,青年学子痴迷现代艺术 ,畅谈形式语言,咀嚼生涩的哲学词汇,思考艺术人生和梦想。踌躇满志,充满激情。西方现代陶艺作品中的那种突破传统、大胆创新和注重陶瓷材料中泥性、率真、洒脱、充满张力的表现语言和全新的初衷手法与理念,在我心中激起了创作的欲望,崭新的思维和西方艺术的创作观开阔了我们青年学子的视野,我们内心涌现出了创新意识和对传统的反叛、颠覆。“85”艺术运动涌现了一批有思想的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他们聚集在一起,充满激情地探讨艺术的身影,潜移默化地触动就读大一的我。经过四年的艺术熏陶,促使我产生了与父辈不一样的创作思想。




  毛燕萍:传统陶瓷艺术向现代陶艺转换中有哪些尝试?

  戴雨享:最初我的创作来自内心的想法,比如用传统泥条盘筑的手法,创作人体器与陶瓷瓶型的融合造型,这些探索来自粗浅表象,就像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初期自然的情感流露,没有量变到质变的深沉思考。直到1999年,为了参加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而努力创作,当时卯足了劲,第一次尝试在大盘上钻洞作出洞穴的效果。

  从形式上讲,由洞穴开始,到后来的“陨石坑”状,有一种被冲击过的感觉,慢慢地向星球、宇宙观这方面靠;从色彩上,开始是色釉,追求一种釉色的变化,后来就慢慢的空灵起来,这一系列作品一直在做,也一直在变,我觉得只要有想法、能做,还是会一直做下去。

  我作品的含义除了洞穴的概念外还有宇宙观和天地观,并从一定的形式语言及色彩的视觉审美等角度,加以陶瓷特有的火的痕迹来表达内在的思想。

  另一个阶段的作品是追求和保留泥性的印迹,如《泥释》《先哲》等,关注泥性的自然变化,保留了很多手工的及材料的痕迹。这些作品希望借助泥土来寻求语言的自然表现,在创作语言方面,避免粗糙,也避免刻意纯化,将对艺术的感知,融入作品,从而获得一种艺术与人文的关怀。

  再后来做过一批瓷枕《吾心何求》、《雪夜风花》、《相思鸟》等借助了古意,即宋代的磁州窑瓷枕的概念。最近几年在做一组官帽系列《金榜题名》、《纵横 四海》等,把中国明代的官帽拉长,处理成碑状,将中国古典绘画进行透射而绘制到作品上,用金色和绘画进行形式美感的视觉处理,借《金榜题名》的意境,彰显出作品的内在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源于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涵。



泥释NO1|尺寸:32x18x4cm


  毛燕萍:中国陶瓷艺术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创造了许多经典的陶瓷文化,形成独特的具有中国风格的装饰语言,如何在当代陶艺创作中融入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创作模式和艺术观念的表达?

  戴雨享: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萌芽,90年代中期开始。30多年的当代陶瓷艺术教育,在创作观念上已经建构出完整的创新意识,产生众多符合其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优秀陶瓷艺术教育是引导学生不被所形成的风格限制,阶段性地将自己对艺术的不同领悟,通过各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加以呈现,传达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敬仰。

  当代陶艺相较于其他材质的文化历史背景,曾经拥有的辉煌,有其浓厚的文化价值。如同西方文艺复兴已过五百年,但其艺术价值仍历久不衰,依然成为西方艺术史的精华之一。而此文化养分在后现代的世纪末艺坛经 典演绎中也再度复活。随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教 育的不断深入,陶艺这 一充满魅力的材质,会与多种艺术成分、艺术思想、艺术样式的审美原则综合,从感受泥性、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以表达精神内涵为主题,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形式上,将反映人类立足于自身文化存在的共同智慧与精神需求。



相思鸟|尺寸:17X27X3CM


  毛燕萍:“工匠精神”在现代陶艺中有哪些体现和影响?

  戴雨享:尊重手艺,敬重器物的“工匠精神”在日本一直没有缺失,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于自负的自尊心,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这就是他们的“匠人精神”。

  今天的中国意识到“匠心精神”的缺失,当代中国陶艺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深刻沉思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传承使命,在向传统追寻文化血脉和灵感启迪时,从文化的发展动因上解读传统,产生出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学观,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其独特的创造性。精神和文化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支柱,唯有造出一流产品、一流作品的人,才能发掘出蕴含中国传统 美学之精髓的精神和文化来。


本空·符号


箴言释语|尺寸:56X56X10CM


  毛燕萍:在探讨当代陶艺问题时,有人说不要过分强调它的民族属性,在当代,应以何种观念运用不同的媒材来表达当下文化的感受?

  戴雨享:当代陶艺有一定的共性,不过分强调它的民族属性。当代陶艺是“内容”与“形式” 组合而成的,可以给人如洪钟大吕般的震撼,如“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孤掌之音”。艺术作品的“美”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眼看上去就会喜欢到爱不释手,没有原因也没有道理,这是人类审美共同的感受。但就是这个“美”也是无比难的,难到为了达到效果,艺术家要不停提高技艺以及情操修养。真正好的东西可以经历时间的淘洗越来越耐看,历史筛掉多余而留下的是艺术作品纯粹的精神与气质。就像石涛画语录里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朴散法自立”。

  将陶瓷材料作为一种表达语 言的创作方向形成后,开始探索与实践 ,进行富有个性的知识整合与创造性思维,强调材料作为艺术表现媒介的可能性探索,不断完善纯化作为精神载体的材料语言和形式语言,形成有个性风格表述,不单是美的形式的创造。从文化的整合意识出发,探索陶瓷本体语言,拓展陶瓷材料的表现力和外沿。丰富陶瓷材料的语言和形式。注重“人文气息”,重新审视传统,审视当下。文化不以形式的新旧作为考虑的标准,而是应关心其价值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