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大的老师们

 金苹果6 2016-08-08

2016年杰出青年基金刚刚公布,尤业字老师正在其列,这让我想到了这篇载于科学网的博文,字字恳切,尤其是老师在课堂上发出的“你们这一届是我教过的最差的一届”的感叹,这不就是说我们这一届么?以下原文:



傍晚下课,遇到了史济怀老师,心里有些激动,迎了上去,问了声好。老先生有些疑惑,他并不认识我,只笑了笑点点头,算是对我的问候做了回应。饶是如此,我也非常满足,其喜悦大概和歌迷见到大明星差不多。 

史济怀老师就是一位大明星。科大58年建校时,史老师就来到了科大,直到今天,是元老级人物。

我没有在教室里听过他的课,只是在来科大之前,在网上看过他关于“数学分析”的课程实录,课讲得好,很有亲和力。到科大后,有次在郭沫若广场遇到一位老先生,不经意间谈到了史济怀老师,他告诉我说“史济怀现在还在上课”。这都快八十了,还在上课?有机会我得去听听史老师的课,那感觉肯定比守在电脑前强。

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现场去听一次课,今日校园偶遇史老师,也算是圆了我的一点追星梦吧。 


(史济怀老师在授课)

科大的讲坛,确实是很精彩的一道风景。单从年龄上看,就显得层次丰富。

老前辈级,就我所知,除了史济怀老师,数学系的顾新身老师,八十左右了吧,仍在讲微积分。上学期我去听了他半学期的多变量微积分,一三五晚上,老先生从未缺课,当真是声如洪钟,不惜体力的书写板书,其真诚付出的劲头,着实让人感动。近代力学系的李永池老师,也七十好几了,仍在给研究生讲连续介质力学,他是我师爷辈人物,因为上学期在导师的要求下选修了他学生的“弹塑性流体力学基础”。这学期选修了材料系的“陶瓷材料加工工艺”,上课的是两位奶奶级的人物,奶奶们都是有背景,有历史的,举例时“这张SEM是我年轻时做的,很漂亮吧”“我们实验室的某某博士生做的这几项工作”云云,奶奶们的自豪溢于言表。

 相比于其他系的老师,我们系的老师们就显得精壮些。

大概是老师太多吧,几乎每门课都安排了两位主讲,一人讲半学期。有时候主讲老师出差,就请个人来代课,一般来讲,请来的人,学术声望都和自己相当。比如系主任刘世勇就请徐春叶老师来顶替自己讲了一次课。计划是讲徐的看家本领光电材料,结果徐乘机给自己做了一次宣传,讲了一通自己的求学经历,工作成就,以及自己是如何为课题组的研究生谋前程的。听完徐老师的课,大家满满的正能量,心中暗许“真中国好导师也!”。


(刘世勇老师 2016年材料高引学者之一,今年科大四人上榜)

 听这些老师上课,老实说,之前对于专家大牛不切实际幻想,全部都会崩塌。经常有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个我不懂”,至于不懂的原因,正如某老师坦言“我对这东西不感兴趣”。这些老师们都很有棱角,有些火性大的,不时会在课上抨击“某某些期刊是垃圾期刊”云云。 

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发出“你们这一届是我教过的最差一届”之感叹,不过也难怪,每次尤业字老师提问,心里都忐忑的很,他经常提问,名字挨个点,绝大多数时候站起来的同学都只能回答“不知道”,一圈下来,全是不知道,他就呵呵一笑,“这么简单的东西你们怎么能不知道呢?”这场景真让我们感觉自己是科大史上最差的一届。回到实验室,向师兄师姐诉苦,才知他们也曾当过最差的一届,心里也就释怀多了。


(尤业字老师 刚刚入选2016年“杰青”)

 老实讲,听他们的课大多数时候都不怎么懂,其实也不是不怎么懂,是压根一点也不懂。上学期有门叫“高分子研究方法”的课,本以为就是一门仪器分析,结果硬是让老师给讲出了花,讲出了诸多门道,开始还能跟上,可每种方法后面的几节课,真就不知所云了。

这学期正在进行的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是由李良彬老师和梁好均老师主讲。这个阵容算得上豪华了,不过课程内容,也确实令人头疼,尤其是梁老师这部分,围绕着一根长链算来算去,反复折腾几个标度,不禁感慨高分子之博大精深。 


(白如科老师 最擅长讲人生道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如科老师的聚合物反应原理专论。这门课第九周开始,刚上了两次课。老白上课除了讲知识,还夹带私货,传授一些成功学,讲一些上课的规矩,青年的责任,以及基本功的重要性等等。老白这门课一讲完,我就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从此基本上也就告别在教室了上课了,实验室将是我的学习的主要地方。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这最后的一门课由这么一位唠叨的前辈来上,也算是一种幸运吧,那些真切的提点,都是出门时的锦囊,供立身治学的不时之需。

 有次去听数学系一位老教授的讲座,他说“科大的数学是全国最难的,这是华罗庚他们定下的内容,谁敢去降低难度”。不仅数学,我想其他系科也是如此,建校之初的老先生们定下的规矩标准,谁敢轻易变动,一代一代下来,也就形成了科大的传统。

除了教室课堂,科大的讲座也很有特色。这里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讲座,主要是学术性讲座。我听的第一场讲座是去年来面试时,吴奇院士的讲座。记得当时高分子这边的老师同学差不多都去了吧。讲座固然精彩,提问环节更加有趣。由于讲座内容过于专业,外行以及功力不够者是插不上话的,常常是老师们群起发难,之前我很少见这种场面,多是台上讲完,台下三三两两学生提几个问题,老师们不轻易出手,而这里是老师们问得尤其积极。这一年也听了好几次学术报告了,老师们频繁发难,让我莫名有种担忧,学术讲坛不是那么容易站稳的。

从偶遇史济怀老师,拉拉杂杂出这么一篇,算是对这一年的小结吧。

(邓亮 中科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