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贵自知

 青弋江畔 2016-08-08

严畯与马谡,都是三国人物,一个在东吴任职,一个在西蜀为官,两人没有任何交集。笔者仅想就两人是否具有自知之明的品德方面比较一番。

严畯年轻时酷爱读书,精通《诗经》、《尚书》、《礼记》,喜好研读《说文解字》,性格质朴忠厚。跟随孙权后,任骑都尉、从事中郎,直至卫尉。《三国志·严畯传》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横江将军鲁肃病故,孙权打算让严畯接替其位,率领军队一万人,驻守要地陆口。鲁肃之位,何等重要,那是周瑜之后总督东吴兵马的,按《三国演义》说法,就是“大都督”。众将当然都为严畯感到高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孙权想重用严畯。可是,严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对抗近在荆州的关羽和远在北方的曹魏,便一再推辞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不熟悉军事,不是将帅之才而占据其位,一定会招来过失和悔恨。”严畯说话时言语慷慨激昂,泪流满面,真诚至极。后来,孙权又考察严畯的骑术,结果严畯上马后竟堕鞍。武将哪有不善骑马的!孙权这才答应了严畯的请求,遂任命吕蒙接替鲁肃之职。吕蒙不负孙权厚望,白衣渡江,击败关羽,夺得荆州。严畯则仍在卫尉职位上,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后曾出使蜀国,颇受诸葛亮的赞赏。此外,严畯还著书立说,著有《孝经传》、《潮水论》,“皆传于世”,成为东吴有名的学者之一。严畯最后官至尚书令,以78岁高龄辞世。

与严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汉的马谡。马谡自幼就熟读兵书,从军后好论军计,“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却没有真枪真刀上阵厮杀过。刘备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初次北伐,任用马谡为先锋,结果被魏将张郃所破,失掉街亭要地,诸葛亮不得不退军汉中。当时魏延、吴懿等一批宿将均在,哪一个拿出来不比马谡强。可惜马谡没有自知之明,不知谦让为何物,如也能像严畯一样,真诚相让,毅然辞掉本无能力担当的先锋重任,何至于最后落个兵败被杀的可悲下场。

严畯辞让要职,表面上讲的是怕自己将来有过失和悔恨,求的是自我保护,其实质是怕由于自己的才能不济,而危害到东吴的国家利益。那些把自己的官职地位、功名利禄,看得无比重要,心中全无民众利益和国家安危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如此看来,严畯的自知之明,充分体现了他心胸的宽广以及头脑中的大局意识。

“自知之明”,源自老子《道德经》第33章的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后演变为成语,即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尤其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个正确的估量。但是,人的一个通病是,喜爱听好听的话、奉承的话,甚至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昏昏然、飘飘然,忘乎所以,觉得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了不起,往往就不能自知了,不知自己为何人,犹如人的眼睛可以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所谓“目不见睫”。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为“贵”,可见人自知是何等不易;把自知的结果又称为“明”,可见自知又是何等的智慧。

实际上,要真正了解自己,必须变换角色多角度地看自己,客观加以审视,正反面照镜子,发现亮点更不漏掉瑕疵,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以便对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就能知其不足而后改之,就能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勉自励,不断创造人生的奇迹和辉煌。一些官员志大才疏,干工作力不从心,却不愿直面现实来提高自己,导致懒政等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现象,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果真是这样的话,有关的官员就应大大方方地向党组织递交辞呈,请求换个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来干,不要等出了问题、有了损失、挨了处罚,才不情愿地离开那个岗位。对这样具备自知之明美德的人,人们一定会刮目相看,高看了又高看。

还是那句话,人贵自知。在能力所及之时,一定发力争作为;若是自感能力不及,千万不要乱作为,以免误人误己。(左连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