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子谦 朗诵:子林 转自:散文品读(ID:xiziqian000) 惟 美 不 弃 ——莉薇谈美专题(二)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子林朗读音频 世间万物生长,惟美不弃所能欣欣向荣。 惟美不弃,因美所趋。大凡赏心悦目者,皆是因美所让人念念不忘。魂牵梦萦的大美之身,堪称尤物,尤物于尘世间本就稀缺。 所谓的尤物,不是为众人皆醉,更不是为众所趋近。也仅仅是为做好自己独持一分的丽质,于空谷幽静里暗香浮动独自安好。 世间尤物,君子难逑。谁,不惜心相付? 有些时候,与一种美相处,求得一抹清香,是终生不忘。 与惟美相行,恰等与怡情幽居。 美,是先俢后养。 中美于修寂。修形姿,修神情。 大美于滋养。养心性,养质地。 惟有,先修后成,先予后取,与岁月悠长。 岁月无痕,惟美不弃。隔着悠悠的时空一眼望去,那一份不动声色的美,从脸上荡漾着知足的神情啊,愈来愈是耐看。 美,有乾坤无极。 它是一种内涵,一种姿态,概括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简而言之,大美是秉承于自然,又应生于心性,显呈于言行。不仅仅是表现于某种轮廓上的美,也不是只以形式表现上的优雅来评标。 我认为,大美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所托起的大情怀,大气象。然后,形成生活善美习惯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接人待物最自然崇高状态。 一个人内在的修行,到了一定程序之后是大美化身,所能得天独厚也因积累。 她离不开善美的修行以及形、态、神的精致提炼。 这等的美,恰阳光正好,春暖花开,走在这纷繁复杂的尘间间,她像残垣断壁上的花开,城墙青苔满布,风雨留痕四处狼藉,她无畏荒凉无惧星转斗移。 此时,她就是这个尘世间万物之灵,惟美的展现出独特的风景。 大美,其心灵是丰盈,其精神是饱满。犹如,高山雪峰上兀自盛开的雪莲,说不出这份美是该有多么的冰清、高洁…… 于身边所有人,当细细打量,惟美的人不多却是活得够精,咋见一举动优雅得体,一谈一吐间气定神闲,好生俊俏风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有大美之身,最悲怆之处就是:不觉。 大美虽无言。不过不觉,便不自知。不自知,怎能与众生争先求美能一同并肩人生路? 满脸不屑,遂见面目狰狞。有多少人的不觉知,不是从心性徒增狰狞呢? 曾去过官邸的那些老宅,一眼看去,庭院深深,门窗四合八开,一个定眼咋见庭前一株用青砖圈养的树果,长得奇形怪异,像是生命受了罪而面目扭曲,好生痛苦亦令让人发寒。 看得见的獠牙舞爪的狰狞不足可怕,可怕之处就是弃去了本来就该生长于大自然间健康的美,却因生命不得到美的奔迈,生成奇型怪异的形状来,因遭活受罪,该是多可惜的事…… 惟美不弃,生命就安然,心性就自在。 惟美,是一阵风来,摧枯拉朽,教人更新;是一场雨来,细物万物,大爱无声;是一脉山泉,流淌清澈,激浊扬清;更像一座江山,绵延不断,迤逦多娇,雄姿英发…… 性与命的相映辉,像山与水的相拥私语。惟美本身,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山水相连脉脉相通。 大美,可以穿透生死,而没有丝毫的凌乱。大美,无疑就是一个不可侵略的神圣。 人生太匆匆,时光太荏苒,岁月不饶人。爱自己,就不可或缺对美的不懈追求。 一个人的神情,宛若一幅飘逸在宣纸上的景物,透露而出的是灵动,是妙曼,是涵美。动人心弦大多都是在无言之中涵美,然后以传神载美的方式使人醉生梦死…… 于表于形、于体于神,彼此之间不多不少的落墨,恰到好处。这不是画面,而是像一个人的颜体,落墨就是在构勒出自己活香生色的一种生活状态啊。 大美,就是赋予生命的崇高。不拘禁于灵魂的奔逸,不束缚于心灵的舒展。 大美,也是构造内心与外界的和谐达到言行统一标准的重要品质。 美,是一抹色彩,摒弃枯燥;是一道神韵,扭转苍白,是一行诗篇,憾人心魂。 大美,更是一种社会身份标注的至高品级象征。 在匮乏对大美了解之前,我甚是迷惑。于是与莉薇国际美业杨博士进行了探讨美的话题。 美,于所能表现形式的仅仅是形态,却不可缺乏的大美组成部分,而真正的大美不仅仅在于形态之上,更是一种规律与习惯。 一开始,我不解美的规律与习惯。 反复琢磨以后,恍然大悟。 大美的组成部分是容、形、态。 其次,仪态、妆容、体肤都仅仅是美的一部分,它溢于表,又止于表。 其后,心灵、精神是一个人用一生的筑造形成的大美之身。它起于心,唤于灵魂,又传于神情。 美的习惯,是一种对容、形、态的极度注重。可以让一个人活得够足够精致,却又时刻把身上那些枝枝节节来化简为净,又不失直视本身缺陷后的优化。 美的规律,是一种对心、体、神的打造高度与透悟。可以让一个人活出体面来,却又不失有度的与灵魂对话与心神私语,能唤醒智慧的光芒飘落在大地之上洋洋洒洒通透人间。 于内生外,于外知内,两者呼应,彼此映衬。 拥有健康的大美,不致于不明不白就深陷在毫不知觉的败落里悲叹…… 惟美不弃,对生命该是如此庄重的恩泽啊。 爱自己,一切也从美起筑。若干年后,惟独大美,所不被岁月埋汱惊忧这分优雅的静好…… 大美不弃,即是和光同尘,入世之法。 *作者:西子谦,杂志社签约作家、散文家。新浪微博:西子谦文学,公众微信号:散文品读( ID:xiziqian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