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壁大伾山景区导游词

 mrb8 2016-08-08
欢迎您来到鹤壁市大伾山。
     大伾山的海拔高度仅有135米,没有华山的险峻,没有泰山的巍峨,但它位于千里平原,就显得气度不凡。
     大伾山是我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魏武 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在此拜谒大佛。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460多处摩崖石刻。大伾山景区还保存有北魏至清代各个时期的建筑群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十项。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了上百万游人来观光览胜。特别是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的正月庙会,方圆几百里的香客云集在此, 高潮日每天可达20多万人,成为“河南民俗经典”。2003年大伾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门上这方由画家罗工柳书写的匾额“伾山仙境”,生动 地告诉了您大伾山就是人间仙境,世上福地。
     我们首先看到的这条台级路,是大伾山中第一路——“百猴路”,石阶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有一只只可爱的小猴,每只小猴,神态各异,个个生动可爱。这是由 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家“泥猴张”创作,由石雕之乡的郑厂村张学英组织制作。栏板望住上共有近2000只猴子,组成了一个民间艺术的猴子王国。
     现在我们面前呈现的这座青石牌坊,叫做恩荣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建筑。它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17年,至今将近四百年了。是皇帝为表彰当 时卫贤集时任工部主事的孟楠一门三进士,特赐建了这座牌坊。这座牌坊,气势宏伟,结构稳定,层次清晰,巍峨壮观,在建筑学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 可贵的是这座牌坊上布满精美雕刻,共分七层。第一层刻“二龙戏珠”:第二层刻“龙章宠锡”,锡在这里读音“赐”,是皇帝恩赐的意思;第三层是“八仙庆寿” 图;第四层刻“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即孟楠的父亲;第五层刻“竹林七贤”图;第六层刻的孟家三代人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画面形象生动, 人物场景栩栩如生,一座牌坊上有如此众多的精美雕刻,以致于有人称其为“花牌坊”。在这座牌坊顶上原来还有一座小牌坊,称为 “牌坊摞牌坊”,只可惜“四清”时,小牌坊被拆掉,大牌坊幸免于难。
     大伾山广场的岩崖上刻有“大伾山”三字,每字高3.5米,遒劲有力,气势磅礴,这是2000年秋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号称“军中第一笔”的书法家李 铎先生题写的。大家或许要问,大伾山的“伾”是什么意思?据《辞海》解释:山再成曰伾,也就是说,大伾山是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它是太行山的余脉,于五亿 年前的寒武纪生成,比恐龙生存的侏罗纪还要早。大伾山并非崇山峻岭,海拔只有135米,相对高度70米,但是它平地拔起,孤峰凌云,山势奇特,气象峥嵘。 它是古黄河的转折点,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河朔胜景”。
     随着山路曲折攀升,我们已来到了天齐庙,这里也叫东岳庙,建于宋代,供奉着东岳大帝黄飞虎。大家随我进入山门,这四尊神像是跟随黄飞虎镇守朝歌四门的大 将:黄明、周纪、吴千、龙环。院里古柏参天,迎面为正殿,它高高在上,威严肃穆,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四周有回廊,黄色琉璃瓦覆顶。这座殿宇经过了多次修 缮,不过门前两根石柱还是宋代原物,石柱上精雕滚龙飞云,这种方柱刻云龙的方法,十分罕见,其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由此可见宋人的智慧和雕刻水平的高超。 殿内正中供奉的就是黄飞虎,他原是纣王手下的大将,因不满纣王荒淫无道,就反出朝歌,投奔了周文王。在周灭商时战功显赫,被姜子牙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 大帝”。后来成为道教信奉的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统领阴间十大阎王。这十阎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 王、转轮王,各司其职,壁画缘于佛教的六道轮回思想,画面阴森恐怖,酷刑令人毛骨悚然,主要是劝导人们远离邪恶,规矩做人。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棵古槐,它斜伸出一枝,紧紧守护着山门,这就是千年古刹天宁寺,山门内就是哼哈二将。
     进山门,左边这是地藏殿,右边是天王殿,迎面就是藏经阁。藏经阁建于明代万历三年,即1575年,明代仅存的几部《大藏经》之一,就曾藏于此阁之中。大藏 经共有6053卷。为了保护经书,每年农历六月六就要开阁晾晒经书,届时,各地寺僧和名流会集于此,竞相阅读,各地香客也拥到这里一睹经书的光彩。久而久 之,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节日,“六月六晾经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藏经阁楼下)这尊“千手千眼”佛,俗称“三皇姑”,高四米,左右各六只手,其 中两手胸前合十,其余十只手如扇状直伸,掌心各有一只眼,各持一法器。
     大石佛是大伾山的镇山之宝,它依山崖雕凿,高峻巍峨。
     石佛通高22.29米,距今已1600余年,比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高5.15米,比四川乐山大佛还早400多年,所以被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据五 代后周《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记载:“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意思是说,大佛依山势开凿,通身从山脚一直达到山顶。我们再来 看大石佛,他是一躯善跏趺坐式弥勒佛像。他目光平视,嘴唇紧闭,表情庄严,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这在佛教的印式中,叫“无畏 印”,意思是“镇除妖魔,无所畏惧”。因为当时黄河常常泛滥,给人民带来了很多灾难,人们期望大佛来镇住水灾,所以又俗称大佛为“镇河将军”。用仰视的角 度来看大石佛的整体造型,会发现他呈三角形,肢体比例似乎不协调,衣褶线条十分简练,和隋唐佛教造像清秀、匀称的风格大相径庭,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造像的 特点,在佛教造像史上有着典型的意义。因为大佛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所以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石佛的两侧,刻有唐宋元明清的书法题字题记。其中这一副,它出自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之手。明代弘治十二年(即1499年)秋天,王阳明护送兵部尚书王 越的灵柩回浚县老家安葬,借此机会登临大伾山,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 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开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这首诗表现出大伾山特有的秋景,寓意深远。而且其书法,行楷兼用,浑然一体,凝重古拙,气势 开张,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大伾山除了王阳明的题记外,还有汉唐到近代的题记460余块,所以说大伾山是一座文化宝山,位于龙洞南侧石壁王铎的题记,王铎,字觉斯,号崇樵,曾官礼 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河南孟津人,崇祯十七年初春,他从家返京途中登上大伾山写下了两方题记,“仙崿”和“鹭涛虎岫”,后来他又继续北上,船到内黄后听到 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又返回来重登大伾山,写下了《再至青坛》诗,此诗流露出了作者渴望安宁的心情。刘秀当年在大伾山设坛祭天,并封此山 为青坛山。
   “龙洞祥烟”是浚州(今浚县)八景之一。大家看洞壁上的蟠龙,栩栩如生,惊之欲飞,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上洞较大,口径1米,中洞口径0.5米,下洞最 小。洞口有题记“鲁元翰再观龙穴,元祐元年(1086年)”,鲁元翰与苏东坡有交往,因政治失意贬谪卫州(今卫辉市)任知州,他一而再地登大伾观龙洞,寄 情于自然山水,希望摆脱政治失意的苦恼。旁边这通立于宣和元年的“康显侯告”碑,碑首用蒙、汉、梵文三种文字写成,碑文由太师蔡京书写,并押盖吏部尚书 51方大印,其书法、历史和艺术价值均高,成为大伾山碑刻中的珍品。
     出龙洞向北是隋代建造的黎阳仓遗址,当年仓窖“遍冒一山之上”。黎阳仓与当时的洛口仓,同为天下粮仓。永济渠是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每年通过永济渠即卫河漕运向东都洛阳运粮20万担。隋炀帝三征高丽的军需也主要靠黎阳仓从永济渠向北运送。
     大伾山上不仅佛教遗存丰富,还保存有道教建筑群吕祖祠、儒家遗迹阳明书院,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在大伾山的苍松翠柏映衬下,更加清净幽雅,古意盎然。

     说道这里,可能大家意犹未尽,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欢迎各位下次重游大伾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