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中天:中庸与自强的做人智慧

 茶香飘万里 2016-08-08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诸子百家。
  诸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他们的名字在全球华人地区家喻户晓。
  而古老的诸子百家智慧,对现代中国人有何启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帮助?今天,看中庸与自强的做人智慧:

 
孔子说:“中庸”

  儒家讲德。
  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那么,什么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第一句话好理解。
  孔子有句名言,叫“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了,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怎样才对?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高明的做人是“执两用中”

  就说做人。
  做人很难。一个人,质朴是好的,真诚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点修养都没有,就会粗鄙、粗俗、粗鲁。这在孔子那里,就叫“质胜文则野”。相反,如果太讲修饰,过于文雅,便难免装腔作势,显得虚伪。这在孔子那里,就叫“文胜质则史”。
  那又如何是好?
  文质彬彬。
  彬彬,就是文质兼备,一家一半,配合适宜。这条原则不但适用于文雅与质朴,也适用于文与武、刚与柔,以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
  因此孔子说——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就是“”。

 
“以德报怨”是句讹传

  再说“”。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反问:何以报德?
  也就是说,你拿恩德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当然,你也可以“以德报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报,公平吗?
  不公平。
 
  当然,以德报怨和以德报德,未必矛盾。因为一个人的恩德,并不见得都回报了仇怨。问题在于,这样一种道德高标却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调了。唱高调的结果,是只能造就伪君子
  但,以德报怨做不到,以怨报怨也不能提倡。因为以怨报怨的结果,是冤冤相报,恶性循环,没完没了。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了八个字——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就是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也能够怎么回报,那就怎么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以德报怨,也可能是以怨报怨,还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干脆不报。至于是哪一种,全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
  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庸,就是不唱高调
  于是我们要问,以德报怨,是谁的主张?

 
老子唱反调

  老子。
  那么,老子是唱高调吗?
  不,反调。
  的确,老子也是不唱高调的。他的主张,是水往低处流,人也往低处躲。这又岂能是高调?
  却又恰恰是反调。
  这种反调,《老子》一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说弱肉强食,他说弱者生存;都说应该阳刚,他说不如阴柔;都说男尊女卑,他说女人更有优势;都说与时俱进,他说最好退回原始
  总之,无论什么话,都是反着的。
 
  正话反着说,在老子那里就叫“正言若反”。因为反话看似有悖常理,却其实顺乎天道,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因此,上德不德,大义无义,多情无情。
  这些都是反调。
 
  但,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讲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讲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讲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报的是怨,得的是德。
  这就是天道。
  可惜天道远,人道近,因此孔子要讲以直报怨。可见孔子说中庸,是因为讲人道;老子唱反调,是因为讲天道。
  那么,有没有天道和人道都讲的呢?


 
天道与人性

  荀子。
  荀子是先秦儒家第三位大师。作为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很希望做一次总结性发言。
  荀子要回答什么问题?
  天道与人性。
  这恰恰是孔子不讲的。子贡就说,从没听老师提过这两个话题。其实准确地说,孔子是讲天命不讲天道,懂人心不讲人性。为什么不讲?值得琢磨。
 
  先看什么是天命
  天命,包括天和命。命,有两种。一是性命,二是命运。前者表现为生与死,后者表现为贫与富、贵与贱、穷与达。贫富,指有钱没钱;贵贱,指地位高低;穷达,指有路没路。大道康庄就叫达,走投无路就叫穷。
  那么,命由谁定?
  生死、贫富、贵贱、穷达,都看天意,这就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如此,那就听天由命。因此,孔子虽然讲天命,却只关心命,不关心天。
  不关心天,当然也不讲天道。
 
  问题是你不讲,人家讲。老子讲,庄子也讲,还讲得头头是道。这就让儒家在争鸣中落了下风。
  事实上,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到战国晚期,荀子就代表儒家来讲天道。

 
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

  荀子讲天道,跟道家一样吗?
  有异有同。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天道说人道”;不同之处,则在于对天道的理解。
  道家的理解,是“天道无为”;荀子的理解,则是“天道自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这里面的意思非常清楚: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社会的集体意志或某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就没有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害怕遥远,就不再广阔。那么,一个君子,难道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吗?当然也不会。
  由此,荀子得出结论——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道,就是规律;数,就是法则;体,就是标准。也就是说,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也有恒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天、地、人,都自为。
  对!是自为,不是无为。这就既接过了道家的思想武器,又与道家划清了界线。
  那么,君子的常体又是什么?
  自强

 
2016年,更要自强

  荀子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敬其在己者”,小人“慕其在天者”。
  也就是说,君子最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从来就不凭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赐,这才能天天向上。整天盼着天上掉馅饼,那是小人的想法。
  也许,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与其听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
  这当然很励志。
  于是,它在后来便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没错,天自为,则人自为;天行健,则人自强。这就是荀子思想的逻辑结论。
  作为2016年的中国人,我们依然要坚守这份精神吗?


「本文完」
上期互动问题已收到,视频筹备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