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是情人节,还是女儿节 ?

 pgl147258 2016-08-08

七夕作为一个节日,出现于两汉时期。而它的出现,自然有它文化上和宗教上的背景,就像双十一作为我国著名的光棍节和购物节,其诞生也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和拜物教基础,道理上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节日,自然少不了日期(节日究竟是在每一年的哪一天,为什么在这一天),内容(这一天究竟做些什么来庆祝这个节日),参与人群(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男女),地点在哪(是在室内,自己院子里还是大街上),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节日。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而要说清七夕节的以上五个问题,还真不得不先说明白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故事,因为这两颗星宿和七夕密切相关,搞清楚这两颗星宿的事,也就算基本搞清楚了七夕节的这五个问题。

织女和牵牛星

牵牛、织女两星的称谓,最早见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qí)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首诗并举织女、牵牛等星名,责怪天上星宿空有名号却不切实用,名为织女而不能织成锦缎,名为牵牛而不能用来驾车。说明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明确辨认这两颗星星,并且赋予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名称。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织女星为什么叫织女星呢?是因为它“七襄”,所谓七襄是指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白日分卯时至酉时共七个时辰,织女星座每一个时辰移动一次位置。毛氏传曰:“襄,反也。”郑玄笺曰:“从旦至莫(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说明这颗星白天每一个时辰就移动一次,来来回回,非常像一个女生在操作织机,推拉提综,所以名叫织女星。

织女星什么时间最亮,看得最清楚呢?就是在每年农历七月。而牵牛星的得名可能和它是天鹰座最亮的阿尔法星,旁边还有两颗亮度次于它的天鹰beta星和天鹰gamma星,看起来很像是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最早命名这颗星时,尚没有人脑补出牛郎挑着孩子的传说,时人比较在意的是既然这个人牵着牛,为什么不驾车。两汉时期的古诗《明月皎夜光》里就有两句“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而诗经《大东》一诗中也提到了“服箱”,服箱并非装衣服用的箱子,服就是驾车用的那套辔头,箱就是车,可见虽然牵着牛但不能赶车的人才是牵牛星最初的形象。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也是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对星宿的命名可能是由某一个地区,也就是周城镐京的中央政权完成的,地方百姓很多并搞不清楚这些星宿的意义。比如同样在《大东》这首诗中,诗的作者谭国鲁大夫还吐槽了名为毕星的星宿不能用来掩兔,名为箕星而不能用来簸(bò)糠,名为斗星而不能用来挹(yì)酒。谭国在周王室东边,鲁庄公十年时被齐国灭了。

所以,作为被东周镐京王室命名的星宿中,唯一一个意义清晰,便于观测,诞生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星宿,织女星被后人拿来怀念周朝正统,或者围绕它来编撰美丽传说也就不奇怪了。但实际上牛郎织女的传说要到西汉时期才诞生,这又是为什么?

西汉的牛郎织女传说

两汉时代是牛女爱情神话的生成期。汉初,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宇宙天象观与谶纬之说对牛女神话的生成有很大的影响。织女、牵牛二星被奉为星神。《史记·天官书》曰:“织女,天女孙也。”司马贞《索引》云:“织女,天孙也。”织女获得在天界诸神中的地位和身份。《春秋元命苞》曰:“织女之为言,神女也。”《春秋运斗枢》曰:“牵牛神,名略。”后面提到的这两种书,都是纬书。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所谓纬书,就是当时文人杜撰出来用来解释“经书”的一套充满神鬼、伪科学和神秘学的教辅资料。经书有一个经字,所以这类书就叫做纬书,经纬合在一起才能成章的意思。这类学说在西汉初年黄老之说和孔孟之道争夺官方学术地位时就已经显出端倪,到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天人三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就成了学界一大主流。东汉时甚至被汉光武帝刘秀定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简言之,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而如何用神秘学来解释政治呢?当然需要对世间万物,尤其是天象进行重新解释,所以就诞生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星神之说。元狩三年(120),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望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像,牵牛、织女二星开始具备人的形体。牛郎、织女石像成为昆明池的胜景,这两尊石像很可能在宋朝时还存在,因为南宋程大昌的著作《雍录》中还提到,当时的人们将这两尊石像讹传为石翁和石婆。而长安斗门的牛女二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这样,两个年轻男女隔着天河相望的基本意象就算形成了,也是在这一意象的基础上,再加上二者被封为星神的时代背景上,牛郎织女的传说得以形成。牛郎织女传说诞生于西汉的另一项证据是,鹊桥相会这件事,最早就出现在西汉的典籍里。《淮南子》里就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语句,但如今的《淮南子》里这一句已经散失了,现在看到的是《白孔六帖》转引的。东汉应劭《风俗通》中也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以梁渡织女故也”的记载。

这个传说想象奇诡,动人心魄,在两汉时期就已经脍炙人口了,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一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最晚不晚于东汉末年。而七夕节,也就是在两汉时期形成的。

牵牛织女传说与七夕的关系

牵牛织女的故事在两汉时期逐渐演变而成为牛郎挑着俩孩子上天去追织女,被王母用天河隔开,每年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这个故事完全是汉代民间对七月七日一系列习俗和牵牛织女星星神故事的脑补。但它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七夕节这样一个节日。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首先,七夕为什么在农历七月七日?因为织女星。织女星在七月最亮,观测效果最好。而织女星在一天中自旦至暮这七个时辰(卯时到酉时)中,会移动七次,也有一个七。而且,七七之数在中国古代的神秘学中,和女子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这么一句话,“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相信,女孩子的最美好的生命过程,就是七七之数,过了这段时间就开始衰老,所以选在“七七”过节,和女孩子关系最大。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其次,七夕节的活动内容。在两汉时期,最早庆祝七夕的是宫中的彩女。所谓彩女,是汉朝宫廷中地位低微的侍女,她们无依无靠,所以借助保护神织女天孙的保佑,来祈求幸福。她们庆祝七夕的方式也和织女密切相关。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面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再次,参与人群和地点,毫无疑问,最早是女性尤其是未婚的年轻女性,在后宫的深宅大院中,或者在自家的后院中进行的,并非公开的公共活动,也无关男女交往的情事。但借由牵牛织女星的传说,最早的七夕节中的确也有关于女性渴慕爱情的心理表达,但是单向的,而且表达的方式和刺绣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完全女性向的活动。

所以总而言之,借由织女星和牵牛星的诞生、命名和故事演变,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与其说七夕是情人节,不如说七夕是女儿节。

七夕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