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西光高原人物画欣赏

 书画雅苑 2016-08-08

马西光,一九三二年生。山西临猗人。擅国画。又名光夫,扎西,号雪牦,斋号牦斋。1948年参加革命。曾先后就学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58年到青海,从事美术编辑、美术组织、美术创作,现为青海省文联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政协委员,擅长水墨人物画。青海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曾任中国美协青海分会副主席、玄圃画院副院长。

作品《瀚海晓月》获建国30周年美展奖、《琴声悠悠》获’97首届艺术大赛金奖,《新姐妹》等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1999年入围美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画五十家》,2001年《月韵》入选百年中国画展。曾先后在日本、台湾、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广州和深圳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专著有《写意人物画琐谈》、《马西光作品集》、《马西光画集》、《写意人物画谱》、大学国画教材《水墨写意人物画技法》等。

西部雄风 大漠情怀——再论马西光高原人物画得美学特质

当代著名画家马西光以他的高原人物称誉画坛、驰名中外,被誉为高原画派的开拓者、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及当代最具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人物画家。在艺术创作上他坚持师传统与师造化,重形式突出和强化意象的美学体验,融通古今,独辟蹊径,自立门户。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辛卓绝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他笔下的少数民族以及牦牛、骆驼、驴、马、狗等动物形象,莫不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美学特质,充分彰显出马西光先生的艺术灵性、创造才能和一位成熟大画家所具有的全面修养和扎实功夫。这正是他静观、热察,身心为之动,思绪为之求索,用精灵的笔墨演奏出高原风土人情的高亢之歌。他的画已形成了“人物美、结构美、色彩美、气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的个性化面貌。

南疆风情 136x83cm 2007

马西光先生在高原生活、工作了近四十年,青海独特的自然风貌,纯朴豪放的人物特点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养料。他喜爱、陶醉于西部绮丽的风光民情和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中。青海高原艰苦、缺氧,但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铸造了芷族人民那种不畏严寒,不怕艰苦的无畏欢乐的品质,同样也付予了、锻炼了马西光。他乐观地对待生活,表现生活。在他的创作中,热情地表达了以西部乡土风情为主的母题。他的画中不仅洋溢着喜悦和幸福,还充满近乎乐天主义的明快而华丽的色彩。一幅幅力作将现代精神与中国古老的绘画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运用苍劲有力的铁线描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西部人民的形象。在他的笔下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和视觉效果,从而给人以奇光异彩、目不暇接的感觉。

南疆风情(局部)

《南疆风情》作品,取材于西部南疆地区常见的“巴扎”场景。这种表现大场景的描绘能力,来自于马西光对西部风情的长期积累。在画面里,观者可以感觉到十六位人物骑毛驴形态各异之气势,人物刻画有详有略,构图处理有虚有实,尽管是在吉祥平和的环境之中,其骑手们的机智与表情也欣然可见。以写意画法能营造这种器乐齐鸣、人心欢快的气氛,使观者不得不佩服画家独具匠心的高超技艺。

琴声悠悠 68x68cm 2003

马西光的画充满了一片爱心和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温情的欢愉。《琴声悠悠》就是这样的作品中。画中人物造型,男谈女唱,夸张的动态,迎接普照大地的阳光。画家在画中着重揭示人类热爱生命,追求幸福,向往自由的深刻主题,持有维护人权的积极态度,表达了二位骑着骆驼,唱着歌曲,沐浴着阳光,渴望着和谐、美好、幸福的生活永恒和持久。画面以温暖的淡红色调,绚丽的光彩,采取以线结构的装饰性手法,使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以表达画家的心声。

大漠节日 96x363cm 1998

代表作《大漠节日》丈二作品中,浩荡的队伍、吉祥的音乐、欢乐的男女、优美的舞姿、高大的骆驼、精灵的毛驴,在红黄绿与黑白灰的交映下,在点与线的组合中,在远与近的空间里,在主与次的呼应中,他们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春风满面的弹奏着一曲曲欢乐的和谐声乐,奏响了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华章。为了民族的昌盛,为了边塞的和谐,他们在出塞的路上传送着节日和平的祥音,而这有着民族风情的神秘音符已经感染了随行的和亲队伍,整个画面笼罩着喜庆欢乐的气氛。这幅巨画的整体特色是:气势恢弘、祥和欢畅、色彩绚丽、意境悠扬。从造型和技法的角度来看,已达到了“传神写意”和“情景交融”的效果。

艺术语言是画家探索和讨论的永久话题,借鉴外来语言的冲击力,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吸取了民间艺术语言的丰富营养,使所表现的形象更活泼、更新趣、更有生命力,这正是人物画家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这幅在郑州中原书画院精心创作的丈二匹《高原之舞》所采用的艺术语言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有连环画式的构图和笔调,有民间年画得装饰和趣味,也有着历史人物壁画的渲染和着色;甚至还能找到水彩和墨色水气交融的痕迹,同时也伴有马西光先生创造的“拓墨法”。也就是说,马西光以写实的装饰的风格,以没有背景衬托人物的手法,把各种各样的人物情态展现给我们,把西部人民的豪放朴直的生活面貌表现给我们。图中人物、舞姿、服饰、环境经画家精心制作,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气氛,引人入胜地描绘出一副欢乐舞蹈的风俗画卷。

大漠节日(局部)

用线、用笔、用墨是写意人物画的基本的造型手段。用线以勾勒形象和轮廓结构,以笔为骨,以墨为肉,经营构建画面,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画家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描绘对象的能力是表现对象神态和表情的基础。《猎人》是画家肖像画的代表作品。画家善于捕捉描绘对象的神态,他以简练的笔墨,结合光影敷色,将维族农民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表现了猎人长期打猎的沧桑面孔和他刚毅的性格。就整体而言,这幅画是以写生传神为要,以轮廓线为造型基础,以色墨并用,深刻揭示画中人的精神气质为创作目的的作品。

把握艺术本体语言,拓展传统的审美情趣,把写意人物固有的创作范式用新颖的画面表现出来,必须意味着构图的现代意识、造型的夸张尺度、民族的欣赏习惯,才能构建出像《月朦胧》这样拙朴而悠远的、如真如幻的画境。这幅作品人物变形稚拙,乡土气息浓厚,泼墨性的造型方法给观者以新的视觉感受和朴野的乡村生活体验。色彩颇有没骨画得味道和民间情趣,画面浮现出浓浓的浪漫主义情调,正如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的高亢和美妙。

细观马西光先生的人物画《喀什风情》作品,不难发现他用线功夫的娴熟与扎实。讲究线条美诗传统中国画造型原则和审美取向,在他的人物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幅表现喀什地区人民日常生活的画面,通报给过人物道具的参差穿插,构造出上下相应、左右相呼的满而不塞的图景。此作为写意画法,线与墨的使用,色与笔的敷晕,均围绕画之主题进行,又将构成画面的众多要素自然地统合起来,使作品有非常自然之感。正是这种没有造作的,看似平铺直叙的诚实描绘通过对线与面、线与墨的深度理解和“线”本身美学价值的运用,使作品传达出传统的习俗,正自然而然地朝着和谐的生活状态进行。

江南风情 96x96cm 2005

《江南情》这幅作品的题材,主题和形象,均来自画家在江南地区的生活写生。图中三位肩挑农产品和儿女的妇女不同的动态和刻画以及对三个小孩的精细刻画,反映了画家对江南生活的熟悉。画家把劳动中的欢乐融于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之中,给人以新的意境。严谨的构图,浓重的色彩,准确的人物造型,让人陶醉的情景,使这一作品成为一种对生活、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江南人民用自己汗水创造美好的生活怀有无比深情。

《挑水图》中肩担水桶与五个挑水者的优美姿态侯成语言进行渲染,有着诗一般的意蕴和音乐般的节奏。画家着迷于飘逸凝重的线条里,纵情在绚丽优雅的五彩之中。人物神情的朴拙和形体的变形通过朴素的手法和具有乡土气的装饰进行有机地化合,在野逸的氛围里透出一种原始和旺盛的生命力,解悟着人生的真谛,歌颂着造物之美妙。

马西光先生的人物画借鉴饰美和民间美术的长处,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再创造,使其赋有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艺术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酥油飘香》以疏密相间的人物构图,生动地描绘了五个西部姑娘打酥油的欢快地形象。走在伴转酥油筒,画家精心塑造她们体态动势所呈现的曲线美,以突出画中人物群体的精神气质和劳动中的节奏及韵律。为表达形体的色彩丰富与色调的统一,画中并不拘泥于明暗光影,从而使画的整体感异常强烈。让观者似乎听到她们的欢声笑语由远而近地飘来。

捻线图 68x68cm 1998

马西光每幅作品都兼容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装饰情趣。他取法中国绘画的线描传统并吸收了唐画的写实、宋画的古典和元画的写意,超越水墨笔法的藩篱,结合西方对色调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创作自由的特点。《捻线图》以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塑造了一个西部新娘待嫁前的美丽和矜持。深灰色的基调,鲜艳夺目的服饰,烘托出主体人物修长的身姿。画中人物手臂腰肢上的饰品及服饰上的图案,无不精心而作,再以粗线统一勾勒,使画面充满了诗一般的意境,给人一种自然华贵的美,一种醉心迷人的美,一种如梦如幻、韵味无穷的美。

绘画形式的构成的魅力在于:他既是一目了然,而又非一览无余;它有状物特点,更有含义功能。作品《拉伊声声》,营造物象,诉诸于视觉直观;同时又反映形而上学的主观意念,诉诸于思想的精神。这幅画关注笔墨方式的运用和对人物形体的刻画,在内容、造型、色彩、形式诸要素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把支撑人物画造型结构的笔墨语言进行个人心绪的幻化和改造。这种形式构成包含构图,但又别于构图和形象的一般意义,它是包括艺术整体框架的外延、张力、视觉冲击力等众多要素在内的综合体。画家把《拉伊声声》这一动作在静得画面进行了转化,十分别致。

广场冬日 68x68cm 1989

马西光热爱生活,经常深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考察。他的画以速写为基础,真实而生动,富于生活气息。《广场冬日》是表现五位老人在寺院广场交谈的场面。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朝气蓬勃、亲切新鲜的感受。作品用笔流畅、苍劲而有活力。人物刻画生动自然,充满激情,个个笑逐颜开,无所拘束;大家和谐在一起,突出“人人都在幸福中”的主题。潇洒痛快的水墨似泼水一般淋漓尽致,同画中表现的内容合二为一,使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

草原上的牧歌式生活史马西光先生自己的难忘的经历,他结交了许多“哈萨克”、“塔吉克”、“芷族”男女为朋友,他喜爱他们,表现他们那种淳厚朴实的美,是他常爱表现的题材。在《草原牧歌》画中,他把自己的视觉转化为对色彩和形体的感悟,在装饰性的人物构成画面要素的前提下,拉近了画面与观者的距离。加强了人与羊的和谐处理,在造型上强调了一种稚拙的美,使画面别有一番情趣。

笔者认为,高品位的中国画应该是笔墨与形象的统一,但遗憾的是,笔墨的价值追求与形象的深入刻画往往存在很大的矛盾。画家若过于注重对形象的具体刻画,势必会影响笔墨的挥洒自如;若过于注重笔墨的挥洒,又势必影响对具体形象的刻画。中国写意画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标准,主张以精湛的绘画技巧摄取最能表达对象神韵的信息,简化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来获取笔墨的自由、实现笔墨的价值。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在于笔墨,最高境界在于达到笔墨与形象的统一。在中国绘画史上,齐白石画的虾和黄 画的驴就是笔墨与形象的统一。他们两人的作品带给我们一种启示:若要达到笔墨价值与形象刻画的高度统一,就要对所绘物象的结构进行一番笔墨重构,使其形象结构笔墨化。这样,形象刻画本身就是对笔墨价值的体现。多年来,马西光先生一直在笔墨与形象的统一方面努力搜索,在坚守传统中力求创新,并取得当今画坛有目共睹的艺术成就。这是十分难得的,是值得后学者效仿的,更让人敬佩的地方还在于他坚守了中国绘画传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笔墨的潜能,使笔墨超越了造型功能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且极力实现笔墨与形象两者的统一。他注重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力求创新出新的表现语言,使其作品成为对艺术美的建构。因此,他的艺术道路,值得跟进,他的创作经验,值得学习运用。祝马西光先生宝刀不老,艺术之树常青!

——张本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