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城玉门65年沧桑回眸

 晓峰书阁 2016-08-08

 

玉门油矿矿区

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

青西地区油田勘探现场

孙健初纪念碑

 

  玉门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39年5月6日,自第一口油井开钻至今,油城玉门走过了65年的沧桑岁月。今天,玉门油量虽然日趋减少,但回眸过去,一代代玉门石油人的历史功绩令人崇敬,玉门油田为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玉门油田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巨大战役。在贺兰山以西、吐鲁番以东、祁连山以北、中蒙边界以南方圆5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摆开了勘探找油的战场。“东山再起,再现青春”八个字,成了玉门石油人强大的精神支柱。

  深秋季节的玉门印象

  深秋的一天,记者形只影单,从兰州出发,乘坐“酒钢号”列车,前往油城玉门采访。什么是石油?什么是戈壁大漠?对于一个第一次走出繁华城市,去茫茫荒漠的人来说,多少充满了一种向往和神秘。“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一声吟哦,满腹伤感。一夜过后,火车抵达玉门车站,原以为车闹人喧的站台竟然十分的寂寥,虽然是秋季,寒气逼人,等待接人的小客车司机穿着厚厚的衣服。上了一辆小出租,就没入了空旷的戈壁荒滩,只有兀自独立的电线杆子和风中瑟瑟发抖的骆驼草,在视野中游曳,荒凉的感觉一下子增加了。看着我单薄的衣着,望着风起雨来的天空,司机喊着让记者赶紧换上厚一些的衣服。

    玉门市区内的人很少,街面十分冷清,也许是天冷的缘故。不过,进入市区繁华地段,街头的商店看上去时尚新潮。沿着一条平坦的道路,记者走近了一道宽阔的沟壑,这里就是有名的老君庙油矿所在地,沟底有一条河叫石油河。大大小小的抽油机分布在石油河畔和沟壑的山腰地带,一上一下循环不停地“磕头”捣油。清朝同治年间,玉门赤金等地在这里淘金的乡民在石油河东岸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小小的老君庙,以祈求神灵“护佑”,故以“老君庙”得名。20世纪30年代,发现并勘探开发石油矿藏时的第一口油井就打在老君庙前,因此称老君庙油矿,又因当时属玉门县辖地,故又称玉门油田。

    老君庙油矿是玉门石油开发的最早历史见证地,今天它已经变成了一处油城开发历史展览馆,昔日的“老一井”旁做了两个抽油机模型,展馆内布置了图片资料,再现了玉门的发展历程,以供人们参观。走进玉门石油管理局大楼,干净整洁,老厂矿、大企业的印象十分明显,也有一种现代企业的气息。走出市内,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影,空空的楼房,寂静的塔林,还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不由得生出一种无边的寂寞。

  1939年孙健初发现第一口油井

  玉门油田是谁发现的?它有怎样的发现过程?记者来到了孙健初纪念碑前,从碑上的遗像可以看出,这位戴着眼镜的孙健初是那样的沉稳厚道,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忧思国难、艰苦求索的精神风貌。碑文起初几行写到:孙健初同志,字子乾,生于公元一八九七年八月十八日,河南濮阳县人,一九二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精研地质,学有独到,从事地质调查探勘工作二十余年……”

    早在1935年,孙健初经过3个多月的深山跋涉,横跨祁连山脉,到玉门考察石油资源。1937年9月,孙健初从兰州出发,第二次考察玉门,10月初对石油河两岸地层断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小石油沟发现了两处干油泉,并认定“这里是煤油将来之所在”。

    1938年11月28日,孙健初第三次前往玉门勘探。他们一行9人骑着骆驼,驮着帐篷、测量仪器、行李,穿越茫茫戈壁滩,26日到达石油河区域,在孤零零的老君庙旁搭起了帐篷。尽管天寒地冻,但希望的火焰在孙健初的心中燃烧。1939年5月6日,根据孙健初所定的井位,老君庙油田钻探工作正式开始,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开钻,当方井导洞挖至23米处遇到油层,黑乎乎的油流,沿着砂层缓缓渗出流淌,日产1.5吨左右。8月11日,钻至115.51米处,探得一个油层,每天可产油10吨。数字不算大,但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大家完全沉醉了,幻想已张开双翅,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产油地。

    1941年4月21日,钻机钻到439.37米时,突然发生强烈井喷。瞬间,原油夹着砂石以雷霆万钧之势,喷向40多米的高空。中国找到了自喷油田,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了!在孙健初带领下,中国勘探队终于在千古荒原的祁连山北麓找到了储量丰富、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玉门油田,揭开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孙健初纪念碑碑文最后说:“望祁连之巍峨,瞻斯碑之耸峙,功在人民,永式来兹。”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玉门人”

  “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1954年,曾任玉门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长、著名诗人李季写下了这样的诗句。1957年12月,发表文章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玉门,成了中国石油的代名词。20世纪60年代以后,玉门人转战大庆、四川、长庆、柴达木、吐鲁番,捷报频传,先后向全国石油战线输送10余万骨干力量,4000台(套)精良设备。在中国大地上,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玉门人。玉门风格、“铁人”精神、石油摇篮的赞誉也因此载入史册。

    1958年,玉门油田的勘探范围扩大到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玉门人西征火焰山底下,在吐鲁番盆地拉开了吐哈油田开发的序幕。5月27日,火焰山第一口井———胜金口一号井开钻了,11月中旬,完钻试油后日产500多公斤的轻质油,虽然数量不多,但打出了吐鲁番的希望。如今,吐鲁番的戈壁滩上到处是抽油机的身影,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成为西部一个重要的石油产地。

    1960年春节,玉门火车站人山人海,鞭炮齐鸣。这是欢送参加大庆会战出征的队伍。从大年初一开始走第一批,每批500人,每天走一批,一直到正月十五。就这样一共走了15批,天天如此。汽笛一声寸肠断。父与子,夫与妻,同志与同志,上级与下级,一个个热泪盈眶,不忍分离。在当时局长焦力人的带领下,先后1万多人的骨干力量就这样,汇集松辽平原,成为大庆石油会战主力部队的一部分。

    斗转星移,又是一个10年。1970年4月,在“全局总动员,跑步上庆阳”的会战口号中,玉门集中了地调、钻井、油建、机械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人员、成套设备源源不断涌向甘肃庆阳。这是继大庆会战之后,玉门又一次成建制、大规模支援新探区的一次会战。4月5日,8000多名玉门人在陇东地区正式打响了长庆会战。很快,一个年产150万吨原油的长庆油田屹立在西北三线上。当时,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曾形象地评价说:“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只老母亲。”玉门人也由此喊出了:“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玉门人”的口号。

  摆开了勘探找油的大战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玉门油田早已进入了后期开采阶段,自1939年开发,到70年代末,可开采储量只剩1/5,绝对值不到1000万吨,年产量只为历史最高记录的三分之一,而且还在逐年减少。“东山再起,再现青春”,寻找接替储量成为当务之急。

    据了解,1986年以来,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展西部的战略,玉门人二次进入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截止1993年,累计发现16个构造带,159个圈闭,6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21.9平方公里,探明储量相当于玉门老区半个多世纪探明储量总和的2倍。1995年5月1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向玉门油田发来中标通知书:位于河西走廊的潮水、雅布赖盆地风险勘探招标由玉门油田一举中标。近年来,玉门人对这两个盆地展开区域勘探,为玉门油田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

    记者在玉门采访时了解到,青西地区油田已于1995年进行了勘探,储量相当丰富,是玉门附近一个较大的油田基地。一路上,记者看到一辆辆大型车辆驶向青西油田,一派繁忙的景象。另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理顺玉门、吐哈管理体制,将玉门油田的地调、钻井、录井、油建、运输等7个单位共1.8万名职工划转吐哈油田,为玉门油田再创辉煌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