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关数据解读:中国出口可能已度过压力最大的阶段
2016-08-08
郭磊、王涵等
小报告
投资要点
具体解读 7月出口小幅修复,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升幅更大一些。7月出口同比增长-4.4%,较6月的-4.9%回升0.5个百分点。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2.9%,回升幅度为1.6个百分点。数据和CCFI、SCFI等高频指标基本吻合,两大出口运价指标在7月处于绝对价格和同比都回升的阶段。 贬值可以提振出口,但幅度受人民币既定战略约束。以月平均汇率来看,7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为1.3%。汇率对于出口在经验上有明显的解释力,2010-2015Q3的整体升值对出口形成较大抑制。自汇改再次启动,人民币可能将进入中长期缓贬轨迹,这一点将对出口形成提振。但值得重视的是,维护人民币资产的预期稳定性仍是政策的一个既定战略和核心考量,人民币年贬值幅度将会有限,比如每年在4%以内(两轮汇率波动表明超过这一幅度可能会引发居民换汇),这意味着单纯汇率因素对出口的积极影响有,但相对有限。 美国经济能否如潜在增长率预示的轨迹复苏将极大影响中国出口表现。从出口的经验模型(如Reinhart(1995))来看,除了汇率因素之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是另一个关键决定变量。实际上我们很容易观测这一点:中国出口与OECD领先指标,或者美国经济景气指标的走势比较一致。我们可以用美国潜在增长率作为这一逻辑下对未来的观测依据,美国潜在增长率与中国出口的历史吻合亦很好,但在2011-2015年间中国出口并未随美国潜在增速提高而上行,究其原因还是这一时段美国经济实际表现不如人意,背离了潜在增速。从潜在增速来看,2016年Q3-2020年美国经济应该有一段扩张。如果我们按照大概率认为这段复苏能实现,那么中国出口应该能得到带动。 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可能在放缓:基于求人倍率的观测。人口周期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相对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求人倍率去观测。2008年底至2014年底,中国的求人倍率经历了一轮快速上升,这一时段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数据显示2015年开始求人倍率在触顶后震荡下行,这意味着中国低端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可能在放缓,这一点有利于出口修复。 综合来看,出口可能已经度过压力最大的阶段,明年进入自然增长区间。从汇率、外部环境、劳动力成本等三个方面综合来看,中国出口可能已经度过了一个压力最大的阶段,目前-7%的累计增速显然是一个底部,2016年Q3开始的两三年内将震荡修复。当然,出口趋势增长率最好的阶段(80-87年的出生率上升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永远度过,未来也很难回到双位数,低个位数增长可能将是出口在中期的一个常态。 给进口增速贴什么标签可能都言重,进口基本正常,同比变化主要源于高基数。进口基本正常。我们可以以一些重要的大宗产品来看,铁矿砂的8800万吨基本上是一个很高的量,环比增长也高达8.3%;原油3100万吨也高于上月;钢材亦基本是过去三个月的趋势值。去年7月份是一个很高的进口基数,这带来了这些产品进口在同比下的下降。 稍微例外的一个产品是铜,它的7月进口量是明显下降的。这一点可能和产品价格有关,铜价在4-6月在走弱,从而5-6月同比20%左右的进口增长,而7月价格上升比较快,从而抑制了原材料补库存需求。 7月顺差在相对高位,这一点将对汇率提供预期上的积极支撑。7月顺差为523亿美元,表现超季节性,亦属于2月以来的一个高点。这一点将对人民币汇率提供预期上的支撑。9月将在中国召开G20峰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将成为一个微妙而重要的问题,7月顺差是一个积极的信息。 (广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博士) 【推荐】7月进出口点评:出口改善的窗口期 2016年7月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4.4%,连续4个月为负,进口同比-12.5%,连续21个月为负,进出口均弱于市场预期,而进口同比下降更多导致贸易顺差扩大至532.1亿美元。我们认为:
出口同比仍为负,全球贸易增长乏力是重要影响因素 7月出口同比仍为负,但主因并不是基数效应。从1-4月数据来看,中国出口的超季节性部分和全球出口增速的走势相似,而且今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泰国等与中国相似的亚洲国家(地区)的出口累计增速都较差。全球化趋势减弱背景下贸易增长乏力,出口总量零增长或是我国贸易数据的新常态。全球贸易增长乏力是今年以来中国出口疲弱的主要拖累因素。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以来的多数时间内,我国加工贸易的同比增速低于一般贸易,这或许说明贸易结构在悄然发生优化。 年初以来人民币币值调整和下半年美国补库存或短期缓和出口下行压力 人民币币值调整对出口可能起到部分促进作用。在全球贸易疲弱的大背景下,汇率调整对出口的影响可能被削弱,但如果和其他国家相比,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调整仍然对出口的下降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上半年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出口增速相对中国下降更快,部分可能是因为其汇率升值。另外,结合我们对美国库存周期的判断,美国下年年可能开始补库存或许也会拉动中国的出口改善。近期财新制造业PMI和统计局PMI出现背离,考虑到财新PMI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我们认为这种背离可能和外部环境的边际改善有一定关系。综合而言,受益于前期的币值调整和下半年美国补库存等因素,中国未来几个月的出口压力或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缓和,但可能仍然很难抵消全球贸易疲弱的大趋势,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出口国的新常态。 基数效应和进口品价格下跌造成7月进口额同比下滑 7月美元计价的进口同比-12.5%,较上月的-8.4%降幅有所扩大。去年同期的较高基数部分导致了本月进口数据表现较差。分产品来看,只有少部分大宗商品如大豆出现了进口数量和金额齐跌的现象,多数大宗商品进口金额下降可能主要是因为其价格弱于去年同期。7月铁矿石进口数量创历史次高水平,仅次于去年12月,7月钢材进口数量同比增7.8%,两者进口大幅增长或指向近期国内基建投资快速增长。从政策层面来看,7月的政治局会议仍然强调供给侧改革,传统行业去产能或对部分产品进口产生拖累。
|
|
来自: Litchimango > 《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