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傅园慧的可爱妹子抢了头条。很多营销专家都表示,傅园慧将成为新一代的体育偶像。 她与此前的林丹、刘翔、孙杨等金牌选手不同,她“仅仅”获得了铜牌。在她走红的时刻,甚至还没获得任何奖牌。她不是因金牌而成为偶像,而是因为她对体育、对生活的轻松态度,展示了迷人的光彩,让国人眼前一亮。 ▽▽▽ △△△ “泥石流”,这是一个自黑的说法,事实上,她的出现,对还陷于唯金牌论与爱国主义的国人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甚至有网友形容她就是“炎炎夏日中的冰镇可(re)乐(dian)”。这就是我们觉得她如此可爱的原因。 实际上,不管何年何月,都有这么可爱的运动员。毕竟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私下一起玩的时候,搞笑得很。我以前接触过一些运动员,也是段子一箩筐,最有名的就是李毅大帝,也是活生生的段子手。但是,有趣的孩子很多,但在成人的世界,却总是板着面孔。 我们习惯了体育的正统叙事,总是不自觉地把体育竞技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的东西结合起来。观众如此,体育官员如此,媒体记者也如此。 我们知道,“享受体育”,是奥林匹克的口号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体育竞技对国人都有点沉重,因为背负着太多的功利主义考量。在积贫积弱的往日,一面金牌或许就是国人最好的慰藉。但一些失利,或会让国人显得怒不可恕,比如李宁的失误、女排的失败、国足的出局等。最典型的是2008年刘翔的退赛,一刹那间鸟巢中很多观众都哭了出来。别说享受了,中国体育真的输不起。 体育圈也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就是唯成绩论。出征之前,要表态、下军令状,任务是拿到多少金牌。有希望夺冠的项目,被叫做“夺金点”。被认为有夺冠实力的运动员,是“重点保护对象”。如果一旦失手,压力可想而知。我们经常看到某位运动员夺得银牌后痛哭流涕,这个眼泪恐怕不止遗憾失金那么简单。而且,运动员的言论,也是严格管理。体育版有个专门栏目,叫赛后感言,你会发现千篇一律,因为中国运动员说的话都差不多,我怀疑是集体训练过的。在2010年的冬奥会,有个叫周洋的姑娘夺了金牌,脱口说了一句“感谢父母”,而受到了体育总局领导的批评,认为她应该先感谢国家。 体育报道也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比如说运动员训练多么刻苦,如何战胜伤病,如何力挽狂澜,再把他的表现与爱国主义挂钩等等,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体育叙事。哪怕偶尔出现一个逗逼,但都被体育记者无视了。按照以前传统媒体的思路,只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占据大幅版面,像傅园慧这样仅仅是闯过预赛的选手,或者也只是边栏的一条小稿,不会引起公众的注意。 但今天,更多的真实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里面,可能有一些东西在变化。这个国度也变得与以前不太一样。比如体育圈的领导,也变得更加开明,夺金再也不是死命令;比如运动员也变得轻松了,没有以前那种苦大仇深的姿态,靠金牌改变命运;又比如媒体的选稿标准,也脱离了以前固化的剪辑模式,央视“保留”了这部分专访,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然我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没有因为丢金而痛批某个运动员……正因为这些进步,让我们看到一些真相——好多运动员本身是可爱的,但受制于某种现实主义法则,让我们没法看到真实的他们。 时评家马光远说,“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时代,每个人像猴一样精明,视他人如蠢货,最后大家都选择不讲人话。”是的,套话、谎言充斥着这个时代,真实与有趣又显得多么地稀缺。每个欣赏傅园慧的人,每个转发她洪荒之力的人,都热爱美好,向往真实,厌恶虚伪与造作。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审美,不需要什么政治正确的表态,不需要什么虚伪奉承的空话套话。说真话,就能获得巨大的喝彩。 这些天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名叫《余生太长,找一个有趣的人相伴终身》。文章提到,“有趣的人一定是真诚的人。他不需要你千回百转的猜测,他不一定有很强的沟通技巧,却往往直奔主题,简单粗暴,这点尤为可贵。”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因为现代人感觉到,当身边充斥着套话的时候,找一个有趣而且真诚的人是多么的困难。无疑,傅园慧通过短短几分钟的专访,就充分展示她有趣的洪荒之力了。这说明,现代人未必需要英雄,但极其渴望遇见“有趣的人”。在发展主义、功利主义成为显学的今天,我们能看到一些咬紧嘴唇、心事重重的运动员,但是这位没心没肺的傅园慧身上,却有我们遗失已久的真实与快乐。 每一个追求第一名的孩子,每一个在残酷的竞争中苦苦打拼的成年人,大家都知道生活不容易,强中自有强中手,追求名次更是难上加难。如果你目标是第一,那你就有99%的可能性是失败的。为何把目标放那么高,为何不能以平常心看待成败,为何不能知足常乐,这些都拷问我们的生存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傅园慧就是鸡汤。虽然她肯定会否认。 ▽▽▽ 体育圈的水很深,有时还会不干净。回到游泳队,傅园慧也要好好保护自己。美好的东西,不要让她消逝得太快。祝愿这位姑娘好运。 ![]() 一个有性格的公众号 ID:newsreading |
|
来自: Jaeseok > 《社会inter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