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少南针灸学术经验述要 作者:诸晓英 名家介绍:阮少南,男,1932年生,浙江绍兴市人,幼承庭学,1949年毕业于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院,师承承淡安先生。现在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就职。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被绍兴医学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并被评为绍兴市名中医。1988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人编1997年《中国中医年鉴杏林人物栏》,1998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特聘为该咨询委员会委员。任浙江省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中医杂志》编委,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曾赴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地讲学。出版专著、合著有:《常见病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名医针灸精华》、《现代针灸医案选》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针刺益气明目法治疗视网膜脱离38例临床观察》一文在世界针联10周年学术大会上作了交流。 作者语:阮少南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50载,学验俱丰,建树颇多。在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审因论治,理、法、方、穴、术五位一体。其学识渊博,医技精湛,在精研医经,广撷博采,勤于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淳朴的医风学风。笔者有幸成为阮老学术继承人侍诊左右,兹将其针灸学术经验撮要略述于下,以飨读者。 阮老在针灸临床上衷中参西,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明确诊断,然后以四诊、八纲推理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辨证,然后确定其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临床上理法方药或理法方穴的具体运用。 针灸作为外治法的一种形式,既能用于经络病的防治,也能用于脏腑病的治疗,因此,在取穴上如同药物处方,一般也要强调配伍,做到辨证用穴。如中风偏瘫虽为常见病,阮老在治法上却很有讲究。在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等局部治疗治标的基础上,根据辨证以治本,如痰湿阻络型取中脘、足三里、丰隆以化湿豁痰;阴虚阳亢型取肾俞、太溪、百会、行间以育阴潜阳、熄风通络;气血亏虚取百会、关元、足三里等以补气益血;脉络瘀阻型取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中风半身不遂相当于西医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病位在脑,故取对侧头部少阳经穴,加强局部刺激促进脑局部血流以化瘀通络。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络一身之阴,下络于肾,上络于脑,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髓上行人脑,名曰脑髓。”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阮老认为老年性痴呆、小儿大脑发育不全、小儿多动症、癫痛等病症,根据其症状体征表现为脑髓不足,取百会、风府、大椎、崇骨、四神聪等穴以调整气血,充盛脑髓。 阮老还善于用督脉治疗各种内科疾病,膀胧经位于督脉两侧,与之关系密切,为五脏六腑之所在,膀肤与肾相表里,肾主脑生髓,阮老用督脉之经穴适当配用膀胧经穴调整五脏六腑之功能。如呼吸系统疾病取身柱、灵台、肺俞;泌尿生殖系统取命门、阳关、肾俞、气海俞;心血管疾病取神道、百会、心俞;神经系统疾患取百会、大椎、四神聪、印堂等。在一些免疫性疾病中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中,阮老独具匠心地运用督脉之人中、百会、大椎、风府等而取得明显疗效。 患者,男,8岁。1998年3月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任性,在幼儿园常和小朋友吵闹,上课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涣散,常记不住作业,不能在座位上安坐,某医院诊为“小儿多动症”。诊其舌红,苔薄,脉弦。阮老取百会、四神聪、印堂、大椎、风池,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治疗1次,治疗2个月后多动症状明显减少,续坚持治疗1个月,多动症状完全消失。 阮老博学众览,善针善药,强调针灸中药并重,双管齐下,在治疗疑难杂症中尤强调针灸与中药相结合,不可偏废,认为汤液与针灸法虽异而理同,唐代著名医家逊思邀指出:“良医之首”乃“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只有这样,“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故“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内外相挟,病必当愈。”阮老认为《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固为针家所必读,但《伤寒论》、《金匾要略》以及后世医家方书也主张一一揣摩,才能病起沉病。 患者,女,23岁,1997年9月初诊。患者于1997年5月初因低热,盗汗,乏力,消瘦,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前方有多个大小不等椭圆形肿块。局部麻醉下行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左锁骨上坏死性淋巴结炎”。经消炎、激素等内科治疗无效,于同年6月行手术切除。术后于8月初患者发现右颈部出现肿块,经某医院诊治,B超示:右锁骨上淋巴结lcm X1.Ocm。于9月初前来诊治,诊见患者消瘦,右颈部淋巴结压痛,皮肤颜色正常,伴低热,乏力,舌胖质偏绛,苔薄,脉弦。处方:白毛夏枯草15g,山海螺15g,牡丹皮12g,神曲15g,野菊花12g,蒲公英15g,紫地丁15g,忍冬藤30g,赤灵芝30g,生地黄12g,山慈菇15g。取穴:百劳、大椎、少海、曲池、列缺、照海。操作手法:曲池泻法,不留针,百劳补法,大椎、少海、列缺、照海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上法随症加减,调治半年,肿块消失,低热乏力等症随之而去,随访未见复发。 针刺手法是治疗疾病取效之关键。观阮老施术,轻松自然,神情专注,多用单手进针,以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根据针之长短,灵活应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定穴,切位、押手、迅速破皮进针。将点穴、押指、破皮、进针一联串动作揉合一起,持针之手指力实而腕力虚,运针有“手如握虎”之力,运力于指,力达指尖,沿针透力,力至神至,气随神生,而获良效。 《灵枢·官针》篇云:“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阮老在临床中根据患者之寒热,体质之强弱,肌肉之厚薄,正气之盛衰,节气之变化,病位之深浅等来确定针具的粗细,长短,灵活地应用迎随、提插、捻转、徐疾等各种补泻手法。掌握恰当的刺激量和针刺深度,该泻则泻,该补则补,施术恰到好处。尤为重视针下辨气以定手法。针下辨气之功夫,全靠术者在针刺操作中仔细揣摩,方能神而明之。根据针下感觉,“谷气来也徐而和”,这是穴位之正常状态。若针下出现“如闲处幽堂之深邃”之空松感当运用补虚的操作手法。若针下出现“邪气来也紧而疾”之手感,这是气滞血瘀寒凝所致,应用泻实的操作手法,只有这样,补虚泻实才能收到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