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孔子的教育智慧》-教师的语言能力

 滕训超 2016-08-09

在我国封建专制时期 ,历代都不提倡人们多说 ,认为会说是一种毛病。认为君子不多言 ,提倡讷言敏行。

古希腊有专门研究说话艺术的学科 ———“修辞学冶,说话艺术叫修辞术。我国与古希腊同一时期的先秦时代 ,人们也非常注重说话艺术 ,也像古希腊一样 ,将说话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应用。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靠的不是书刊报纸 ,而是人们的演讲能力。

在先秦 ,还没有出版业 ,缺少传播媒介 ,一种学说要想使人们接受 ,只有靠讲说这条途径 ,而一个人的讲说水平 ,关系着受众的接受程度。

孔子就非常重视说话艺术。

孔子的学生 ,不仅是学习者 ,更是其学说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如果不能掌握一定的讲说技能 ,如何使其常说传播出去 ?因此 ,孔子重视语言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讲说能力。 

(一)孔子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语言能力 

1.教师要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 ,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被学生更好地接受能否使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语言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 ,而讲说是沟通的最好渠道。有的人三言两语就能把很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 ;有的人长篇大论 ,也说不清一个浅显的道理。有的人 ,几句话就能说服人 ,有的人唠叨几个小时也不能说清道明。

老师每天都在运用口才 ,都是在做着说服人的工作 ,要对自己的讲说能 力给以足够的重视。

相同的智商 ,学习能力、做事能力未必相同 ,未必有相同的成就。

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 ,以证明不是自己的责任。但在孔子看来 ,正是老师的讲说水平制约着学生成绩的高低。教师是否能因材施教 ,是否有 “举一冶而使人 “反三冶的讲课技巧 ,是关键因素。故孔子紧接着说 “唯上知与下 ,愚不移。冶(《阳货篇》) ———即使是天才教授别人 ,讲不好也不能使人接受。(有语言天才为 “上知冶。口才不好为愚。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冶 )

孔子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 ,关键是老师的语言能力如何。他说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冶(《述而篇》) ———“举一冶而不能使人 “反三冶,就不要再重复这个 “一冶,要换一个能使人 “反三冶的讲法。

后儒多把本章理解为 “举一而学生不能 “反三冶,就不再教他了。冶这种注解,影响很坏。很多老师在总结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时 ,总把学习的责任推给学生 ,指责学生脑子笨 ,不能 “反三冶。却从不想自己讲课时是否举好了那个 “一冶。

老实说 ,能不能举一反三 ,不是对方的智力决定的 ,决定权关键在于讲说的一方。如果你能举好 “一冶,任何人都可以 “反三冶;如果你举不好 “一冶,再聪明的人也无法 “反三冶。

应注重自己举的 “一冶,开动脑子 ,多想想怎样举好这 “一冶。只要我们能举好 “一冶,学生就一定能够 “反三冶。

现在教师讲课 ,应努力提高讲说水平 ,举“一冶而使学生 “反三冶。 

2.学生的语言能力 ,是学生应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语言能力 ,不仅仅是展示自我才能 ,而且是交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孔子非常注重语言能力培养。他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冶(《里仁篇》) ———君子要努力将内心感受讲说出来敏捷的思维付诸行动。(内在的心灵语言为讷。心灵的语言不好表述 ,讷又引申为嘴笨。)

又说 :“古者言之不出耻 ,躬之不逮也。以约 ,失之者鲜矣。冶 (《里仁篇》) ———“古人以讲说不出为耻 ,只是做到还不够。以能讲说来要求自己 ,错失的人就少了。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生讲说能力的培养。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冶(《为政篇》)— ——子路 ,告诉你的都能讲说吗 ?能讲说就是能讲说 ,不能讲说就是不能讲说。这是讲说啊 !(无法隐瞒的 )

孔子一生的追求是自己的主张能得到施用。 “求为可知也冶(《里仁篇》) ,而不愿默默无闻。他是这样做的 ,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这样。多讲 ,才能使人知 ;使人知 ,才能被人重用 ,学说才能得到施行。

感叹没有人知道自己 ,怀才不遇的人很多。之所以怀才不遇 ,主要原因不在社会 ,而在自己。是因为自己不能以 “言之不出耻冶来要求自己 ,反而认为“言之出耻冶,不敢大胆地销售自己。

伯乐相马 ,也是马有日行千里的表现才能相出。如果不能自我展示 ,伯乐再多 ,千里马照样被埋没。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 ,是老师的职责。 

(二)教师的两种基本语言能力 :知与愚

教师的语言能力主要有两种 :一是会说 ,二是会不说。用《论语》中的术语表示就是 “知冶和“愚冶。

良好的讲说能力是谓 “知冶,出口如矢 ,会说 ,必是 “知道冶,由“知道冶引申为 “智慧冶之“智冶。

心里明白而口才不好谓 “愚冶,不会说 ,就显得很笨。“知冶引申为 “智慧冶之“知冶,“愚冶也就引申为 “愚蠢冶之愚。

做一个老师 ,不仅要 “知冶,会说 ,会精彩地讲说 ,还要会 “愚冶,会不说 ,能不说时就不说。能讲好是一种修养 ,能讲好却不讲则是另一种更可贵的修养。 

1.能精彩地讲说谓 “知冶 “知冶的构成从矢口 ,其本义指出口如矢 ,语言像射出去的箭一样迅疾 ,口才极好。很多老师能做到 “知冶。在讲到自己拿手知识时 ,能讲得滔滔不绝 ,滴水不漏 ,从上课讲到下课 ,而不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这种讲 ,还不是我们所说的 “知冶。 “知冶是要讲说得 “举一冶而使学生 “反三冶。如何能做到 “知冶,“举一冶而使学生 “反三冶呢?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冶 (《述而 篇》)。《论语通译》译为 :(教学生 )不到他苦思冥想 ,而仍领会不了的时侯 ,不去开导他 ;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成的时侯 ,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 ,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 ,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这种注解是荒谬的。学生不可能都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若孔子教学生时,举其一 ,学生不能 “反三冶,就不再教了。何以培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 ?

后人译注强调的是 “反三冶,认为若学生不能 “反三冶,就不再教了 ,责任在学生。其实 ,孔子强调的是 “举一冶,“不复冶是不重复所举的 “一冶。对方不能 “反三冶,是因为举的例子不好 ,要换一种说法。

现在人们所理解的 “举一反三冶,多指听者聪明 ,能闻一知十 ,强调的是听方智力。而孔子说的 “举一反三冶,强调的是老师的语言水平 ,举的 “一冶要能使人 “反三冶,否则 ,要换一种说法。

这种理解是不是现在在胡说 ,不是。古人就有这样理解应用的。清朝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用的就是孔子的本意 :“古人著书 ,举一可以反三 ,故文简而义无不赅。冶可惜《论语通译》选用传统的曲解意 ,却不用后人的能适用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

传统的曲解意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

学生能不能 “反三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举好 “一冶。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冶,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要老师能举好 “一冶,学生就一定能够 “反三冶。

那么老师如何做到 “知冶,而举好 “一冶呢?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冶。 

“不愤不启冶指“掌握的知识不多不能开悟冶。愤,《玉篇》解为 “盈也冶。气多则愤 ,是“多冶意。此处的 “愤冶是指掌握的学识多。启,“开也冶,指开悟。掌握的知识不多不能开悟。 

“不悱不发冶意思是 “不多练习讲说 ,不能讲明白冶。悱,《字书》解为 “心诵也冶,意指在心里不断地诵说 ,意思为多说。发,由发射引申为传达 ,讲明。不多练习讲说 ,不能讲明白。

这一章注译应为 :知识积累不丰厚 ,不能开悟 ;不多练习讲说 ,不能讲明白。举一隅不能使对方反三隅 ,就不要再重复举的 “一冶。

老师的语言能力 ,“举一冶而使学生 “反三冶,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要求。 2. “愚冶是一种修养 “愚冶指心里明白 ,因口才不好而说不清楚。后指在不该说时不说。 

“知冶是会说 ,“愚冶是会不说。

为什么说 “愚冶是指口才不好 ?

孔子在《为政篇》第九章说 :“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冶 ———我给颜回讲课后 ,他嘴里一整天都不离那些内容,好像嘴很笨。过后看他的讲授 ,也都能完全转述。颜回嘴不笨。 

“愚冶与“发冶相对 ,发是能讲明白 ,愚是不能讲明白。愚的本义并非 “愚笨、愚蠢冶,而是指口才不好。

《说文解字》:“愚,戆也冶,“戆,愚也冶,本义指心明嘴笨 ,口才不好。

《史记 ·高祖本纪》:吕后问 :“陛下百岁后 ,萧相国即死 ,令谁代之?冶上曰:“曹参可。冶问其次 ,上曰 “王陵可。然陵少戆 ,陈平可以助之。冶高祖选相 ,决不会选 “小有愚笨冶的王陵 ,而是指王陵有话直说 ,心不藏私,心直口快 ,容易伤人。《史记 ·陈丞相世家》载:“陵少文 ,任气 ,好直言。冶好直言 ,就是 “少戆冶。同篇记载 :孝惠帝崩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 ,问王陵 ,王陵曰 :“不可。冶问陈平 ,陈平曰 :“可。冶吕太后怒 ,乃详迁陵为帝太博 ,实不用陵。

同为丞相 ,都知说 “不可冶的后果 ,陈平曰 “可冶,王陵曰 “不可冶,是因为王陵 “少戆冶,不会不言 ,而好直言 ,可见 “愚、戆冶是指 “心里明白而不说冶。 “少戆冶,就是心里想什么说什么。 

“终日不违冶是指颜回一整天嘴不离那些内容 ,一直重复念叨 ,这样才像嘴笨。“不违冶是嘴不离讲课内容地重复背记。颜渊 “闻一以知十冶(《公冶长篇》) ———听到一次就讲说十遍。

孔子说 “柴也愚 ,参也鲁冶(《先进篇》) ,如果柴是愚笨之人 ,子路不可能让其去担任费宰 (记载见《先进篇》)。 “柴也愚冶并非指柴羔愚蠢 ,而是指柴羔口才不好。“参也鲁冶也不是说曾参鲁莽。“鲁冶是与 “愚冶相对应的一个词,指爱说话。

在《公冶长篇》二十一章 ,孔子评价宁武子时说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冶政治清明则说 ,政治昏庸则不说。人们在会说的时候都是要说的 ,而能做到不该说时不说 ,却并不容易。 知道而不说,这不仅仅是智慧问题,更是修养问题。

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

孔子有时也会“偷懒冶———愚。 “吾欲无言冶———我不讲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冶(《阳货篇》)

之所以提倡教师要做到“愚冶,是因为老师那种滔滔不绝的讲说,虽然精彩,却会使学习庸俗到无须努力,只须听讲和记录,而使学生不思考知识,不诘问知识,不评判知识,从而不会创新知识。如果将现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就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习变成一种体力劳动,而不是智力活动。

一个德国专家曾对我国一位中学校长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难,但是你们得买我们的产品。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是包办式的教育,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老师占据了本该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要求老师做到“愚冶,说白了就是在课堂上要“懒冶一点。魏书生说:“我这个人很懒,总让学生自己试着干,实在不行了,再帮忙。冶在魏老师的课堂上,几乎都是学生在讲说。一上课,学生口头作文,接下来学生自学,自己解决问题,讨论,互相解答,最后还要自结,把课堂内容再说一遍。整堂课上,老师讲得很少。正是魏老师的“愚冶,才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自强、自学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孔子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冶(《季氏篇》)——

能说到点上而不说谓“隐冶。有时,老师就要“隐冶,给学生学习的机会,探索知识的机会,发现知识的机会与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现代信息社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很多方面可能落后于学生;现代法治社会,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专制者,不能再用强制的手段和权威来胁迫学生;教师不再是单一思想的传导者,而是学生求知的引导者,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的职能已经改变,教师必须有适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课堂上,老师要尽量做到“愚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我们看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老师几乎不说什么话,学生能解决的问 题,老师绝不越俎代庖 ,因此魏老师教的学生自学能力很强。

老师做到 “愚冶,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尽可能地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把课堂变成学堂。泰兴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冶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就是他们将时间还给学生 ,而老师尽可能地做课堂的配角 ,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而不是替代者。

在管理学生上 ,我们也应该做到 “愚冶。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 ,经常会犯一些错误 ,当我们老师看到学生的错误时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愚冶,而不是大声地喝斥体罚。

在学生犯错误时 ,老师更应该做到 “愚冶。

有一种教育叫视而不见。就是对学生偶尔犯的无伤大雅的错误 ,可以当作没有看见 ,不做任何处理。但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看到了 ,老师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老师不处理 ,是给学生一次改正的机会。尽量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 ,使学生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去改正 ,效果最好。

孔子说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冶(《八佾篇》)— ——那件事没有发生时 ,不给学生打预防针 ,事情发生了 ,就不再追究。老师永远都不要批评学生的错误 ,老师要做的 ,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 ,不再犯错误。很多错误学生可能这一年或这一生都只会犯一次 ,我们没有必要非给一点惩罚 ,觉得这样才能显示老师的权威。 

“愚冶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修养。现代教师 ,首先要培养的是 “愚冶这种修养。这样 ,在教学中 ,才能不犯急功近利、粗暴急躁的毛病 ,才会欣赏学生 ,给学生自己改错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