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工匠精神,不是抱守古人,而是让传统脱骨重生| 品牌新事

 花上露7mj52in2 2016-08-09


文/雪之盈

 

众所周知,德国和日本,一直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体系下两个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

 

作为当代精益制造的标本,全球消费者信赖的国家制造的代名词,德国的制造业始终矢志不移地坚持着标准、精准、专注以及实用的工匠精神内核。德国工匠精神来源于其拥有的熟练的蓝领工人,标准化的制定能力,以及非常好的售后制度。


有一个经典案例:当青岛啤酒博物馆里的一部电梯刚好满100年时,青岛啤酒突然接到了德国的一封EMAIL,表示按照当年的协议,他们需要每隔50年来询问一次电梯的运转情况。




相对于德国的国家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精神更多地来源于每一位职人(手艺人)的精神内核。他们用手达到极致,依靠工匠精神获得人生尊严,在产品的背后,是技艺和态度的双重修炼。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深受“一生只做一件事”职人文化滋养的日本工匠精神,以完美和极致,经过几百年几代人的传承,演变为其制造业强大的制造能力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型。




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更加源远流长,自公元前7世纪中国实现社会分工——士农工商,其中“工”里的匠籍制度,保证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中国都是首屈一指的手工业制造大国。


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窥探一二。《庄子》的“庖丁解牛”,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还有那些出土的丝绸与瓷器,无一不体现出将手艺做到极致的中国工匠精神。

 


 

那么,当下的中国,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当下的中国是一个中产阶级消费崛起的时代,他们愿意为好的服务买单,愿意为好的性能买单,愿意为好的技术买单。这就代表着,有人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所以说,中产阶级消费的崛起必将带来消费升级。对制造业来说,在升级的背后,就是对产品品质更新迭代的深刻需求。

 

在如今的时代潮流之下,简单的模仿俨然已不适用于中国企业。我们不仅需要汲取德国的制度精神、日本精益求精的手作精神,更重要的是要随着时代需求而存续、发展。

 

吴老师曾提出制造业的“新工匠精神”,认为前工业文明时期的工匠素质,信息化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以及中国消费升级的工匠精神,会有一种新的迭代。紧接着又发起了一场寻找奇葩匠人的活动,希望能找到一些在非常特别的行业里做出特别优秀产品的,具有新工匠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创业者。

 

这一举不仅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奇葩匠人,也吸引了来自智能马桶盖生产厂家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亮的关注。他认为智能马桶盖就是吴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具有新工匠精神的产品,并邀请吴老师深入调研松下智能马桶盖生产线。

 



吴老师曾说,“工匠精神和泡沫是哲学的整合体,如果只有工匠精神,没有办法做很大的企业。我们要学会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将产品卖到全世界去,这是新工匠精神。如果只有一个店的话是工匠精神,但不是现代的新工匠精神。”




作为企业家,吴亮对新工匠精神的理解也聚焦在产品上阐述。在他看来,新旧工匠本身的底蕴是一样的,不外乎有的是针对一个产品,有的是针对一个事业,还有的是针对的受众不一样。像松下这样的企业,所秉承的内容,不仅要如同手工业者的工匠一样一直在做某一样东西,还要将其做到极致,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到消费者。

 

就智能马桶盖而言,这些理念靠什么来实现?就是研发。松下使用了日本中央研究所里非常多的专利技术来实现这些内容。研发室里,共有70多名研发人员在研究智能马桶盖,这也是接下来5年要大力投入来做的事。

 


讨论现场的另一位来自日本的财经作家坂本光司先生,走访过7500多家日本中小企业,而在日本,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都来自于中小企业。在他看来新旧工匠的区别,简言之是,以前日本的匠人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产品和商品的区别就在于,产品不是面对顾客,商品是真正能卖到顾客手里的,是顾客所需求的东西。比起能够卖掉的商品,新工匠应该做的是客人一定会买的商品。

 

产品与商品的选择,其实就是新工匠精神面向过去,还是面向未来的选择。无论如何,新工匠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还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为此,吴亮向在场嘉宾发起了日本匠心体验之旅,未来将会共同对新工匠精神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