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地名由来:名山之名

 轻风无意 2016-08-10

“五台山”名称由来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比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太行山”名称的由来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盘古山、王母山、女娲山。在我国的史籍中太行山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盘古山”,《隋书·地理志》谓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对太行山的限定《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所谓“五行山”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的《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说:“我们从阴阳五行的宇宙创造神话的内涵,看到了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盘古山’的来历,对盘古在太行山出生和开天辟地的神话,就一目了然了。” “特别是近年来湖北《神农架〈黑暗传〉》里,也明确提到盘古的父亲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母亲是五行中的‘土’。还说:“阴阳五行才聚化,盘古怀在地中央。怀了一万八千岁,地上才有‘盘古皇’。而太行山的另一名称就是属于地中央的‘五行山’”。后人为纪念盘古出生在覃怀地的太行山,取“盘古怀在地中央”中的怀字为地名完全有可能。
  《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四 北直五记载:真定府房山县《汉志》注:蒲吾县有铁山,即房山也。后汉章帝元和三年,幸赵,祠房山。俗呼为王母山,以有西王母祠而名。亦曰西山。在河南省境内太行山山区,也有多处西王母祠庙。因此,无论今河南还是河北等许多地方的民众都称太行山叫王母山。
  女娲山,在山西境内,除了有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女娲的长眠之地---娲皇陵和数千年来一直享受历朝历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国家级神庙---娲皇庙,以及女娲“抟土造人”的圣地,万荣县汾阴女娲和伏羲成婚、避暑圣地,吉县人祖山、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截断洪水之地——蒲县黑龙关,和吉县柿子滩女娲岩画等重要遗迹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山西晋东南和河南省太行山地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炼石补天”遗迹。所以,在晋东南和豫西北地区,也称太行山叫女娲山。

太行山地势险峻,历来被视为兵家争夺之要地。我们可以从史籍记载的重大战事中了解太行山。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山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其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在河南省境内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自古为河南地区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

“北岳恒山”的由来

    恒山,亦称“太恒山又名元岳”“常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浑源县境内,西衡雁关门、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横亘塞上。恒山主峰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两峰对峙,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恒山名胜古迹甚多,古有18胜景之说。天峰与翠屏山上,怪石争奇,楼台殿宇建造于苍松翠柏之间。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10多处。其中,以悬空寺胜景最奇,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

    恒山得名说法不一,《周礼》曰:“正北并州,其山镇曰恒山”;《白虎通》载 “北言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另一种说法是因恒山山势为横向,“横”、“恒”相谐。再一种说法是浑河古称恒水,因恒水而得名。 《舜典》称:北岳。《禹贡》称:太行恒山。《枕中秘书》称:太恒山,恒宗命岳。《水经注》称:元岳,紫岳,以及“大茂山”、“神尖山”等。汉文帝时,因讳刘恒改称常山;唐元和年间更名为镇岳;宋真宗时,因讳赵恒名复改常山。尽管别称很多,但基本名称一曰“恒山”,一曰“常山”。管子曰:“恒者,天道之有常。”可见,“恒”与“常”总未脱开“长久”之意。

        山西恒山,与山东泰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河南嵩山并称“五岳”。追溯北岳来历,早在远古时命羲和氏的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羲仲为东岳长官,羲叔为南岳长官,和仲为西岳长官,和叔为北岳长官,到舜帝时,舜帝用了一年的时间巡狩四岳,二月东到泰山,五月南到衡山,八月西到华山,十一月北到恒山。据《尚书》载,舜帝冬十一月北巡恒山,行至冀州曲阳,大雪封山,不得前行,便望山拜祭,当即从恒顶飞来一巨石落于帝前,舜帝将此石封为“安王石”,后世在曲阳建“飞石殿”,从此,恒山也便留下了“飞石遗踪”。尽管这只是传说,但《舜典》、《禹贡》等书皆成书于秦汉之际,当时曾有“奉天下名山十二,其二便是恒山”,可见早在二千年前,恒山就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并且《尔雅》称:“恒山为北岳”。也就是说远在秦汉时,“恒山”就已经称之为“北岳”了。

【绵  山】

绵山,又称“介山”,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处,属太岳山脉,居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绵延50余公里,海拔2072米。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文物古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山光水色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点,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相传春秋之时,介子推携母亲到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寻找,为逼迫介子推出山,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烧死了。文公得知,悲愤交加,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定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并于清明节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许烧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饭,谓之“寒食节”。

        绵山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优美,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绵山的景观很多,有白云庵、光岩寺、云中寺、地藏殿、世姑庙、龙王庙、柏龙、说法台、棋盘石、五龙墓、舍身崖等。还有直径1米的铁锅水,水从崖壁流入,满而不溢,掬而饮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锅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级,行500米,即达沟底深谷,又有“石洞水”与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赏心悦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