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云破天清 2016-08-10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2012-01-20 10:41阅读:2,568
潭柘紫石产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老虎山一带,是砚材中的上等石品。所制砚称为潭柘紫石砚,本地人或称之为紫石砚,是北京地区古老的砚种。(图1)也是至今为止,北京地区出土最多的古代砚种。它因卓越而独特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和砚友的喜爱。由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缺失,今天对于它早期开发、使用的历史并不十分清晰。又因其外观和端砚、台砚等紫色砚石极为相似,因而经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同端砚。部分潭柘紫石砚被当做端砚收藏。这些都对潭柘紫石砚的研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X

图1 现代潭柘紫石砚
笔者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在元明都城的遗址,收集了历年出土的一些古代潭柘紫石砚的标本。经过上山走访产地,采集石料,比对各种特征,证实这些古代的标本,确系今天重新开发的潭柘紫石,准确无误。通过对砚式的悉心研究,对它生产的早期年代,有了初步的认识。又经对潭柘紫石砚的标本同端砚、台砚等的比较,总结出了一些鉴定潭柘紫石砚的心得体会。今撰文对它早期生产的年代以及该砚的鉴别方法,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和介绍。作为最初吃螃蟹的人,难免会心有余悸。然而只要是对于今后砚学研究有益,这样的尝试还是必要的。
一。开发、生产历史的探讨
在中国古代论砚的古籍著作之中,比如《砚史》、《砚笺》、《砚谱》、《古砚论》《砚林》《说砚》等文献中,都没有“潭柘紫石砚”的记载。这让今天的人们,对于它的最初历史失于了解。在《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上,也没有记载这里的村庄在古代有制砚的情况。1982年北大学生搞地质调研之时,在潭柘寺后山之中,发现了著名的紫石塘界碑,使今天的人们能依据此碑文推断出它的制砚年代最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 该碑文的内容如下:“内监紫石塘界,钦差提督马鞍山兼管工程太监何立。”2 事实上,这个碑文并没有准确地表述这里开发的紫石是用来制砚,更没有说是用来制作宫廷御用的文房的。因为在北京太和殿,有用潭柘紫石作为基座石的存在,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它可能是用来做建筑工程用料而非是制作砚台的。
然而北京地区出土的潭柘紫石砚及残块的标本,为探索它的制砚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的考证线索。兹将笔者所藏的北京元明都城遗址出土的潭柘紫石残砚标本做一个扼要的介绍。
1. 东城香饵胡同出土的潭柘紫石长方残砚 (图2)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2 北京香饵胡同出土的潭柘紫石砚
残长16cm, 宽6.5 cm , 高2cm
砚堂起筋线一周,砚底抄手较浅,砚表有墨锈,附着牢固。有宋砚之风。
同出为元代龙泉窑高足杯等残片。
2. 武定侯胡同出土残砚头(图3)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3 北京武定侯胡同出土的潭柘紫石残砚
残长12CM , 宽12.5CM ,高2.5CM
砚堂绝大部分缺失,墨锈高古。从砚堂残留的部分看,磨损严重。
砚背刻印章式铭“ 左丛之宝”。
3. 元大都光熙门遗址采集的残砚( 存在外来土的可能)
A.长方形小砚 (图4)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4 元大都光熙门遗址采集的潭柘紫石砚
残长12.8CM , 宽7.3CM 高1.2CM
砚池出墨锈如漆,与砚体合为一体。背面有浅线划“一平”两字。当是物主名字。
B. 辟雍式小砚(图5)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5 元大都光熙门遗址采集的潭柘紫石砚
正方形, 10CM X10CM
背部有刻划“百用” 铭。
伴出有数量较多的元代钧瓷系碗的残片。
4. 白塔寺出土长方形小砚 (图6)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6 北京白塔寺遗址出土的潭柘紫石砚, 颗粒较为粗糙。
长13CM , 宽9CM ,高2.5CM
砚池除有墨锈之外, 另外有朱墨遗留。
5. 西单出土的长方砚 (图7)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7 北京西单出土的潭柘紫石砚
长14.5CM , 宽10。6CM , 高2CM
鸭蛋型半圆池,素面。池内有古人刻画“士”字。当取“进士”之意。
6. 东直门南小街北端残砚角 (图8)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8 北京东直门北小街出土的潭柘紫石残砚角
残长10CM 宽9CM ,高2.7CM
墨锈苍老, 砚边有阴刻浅边线。底部有抄手式斜槽。
同出有元磁州窑鱼藻大盆残片,元代钧瓷残片。
7. 西直门北下关娘娘庙遗址出土长方形残砚块 (图9)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9 北京西直门北下关娘娘庙出土的潭柘紫石
残长10 CM , 宽7CM , 高1CM
伴出一些明代万历-崇祯时期青花瓷残片。
8. 西直门内后英房遗址(图10)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0 北京西直门后英房遗址出土的潭柘紫石残砚,右上角白色为白垩斑
残长8.5CM , 残宽7CM 高1CM
9. 琉璃厂出土的浅浮雕残砚头 (图11)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1 北京琉璃厂出土的浅浮雕潭柘紫石残砚,中间及左下角白点为白垩斑
残长12.5cm , kuan 12.5cm, gao 2.5cm
浮雕内容为花卉。
10. 琉璃厂出土的长方形残砚 (图12)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2 北京琉璃厂出土的长方形残砚, 截面有成片的白垩斑
除此之外,在平安大道、郭沫若故居、土儿胡同、东直门内大街北侧、南长街等地也发现有潭柘紫石砚块的出土。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城外方面,笔者仅仅关注了张家湾古城遗址,因为它在大运河文化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北方最重要的运河码头和繁荣的集镇。
1. 张家湾古城出土:
A. “中第”款长方形小砚残块 (图13)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3 北京通州张家湾古城出土的中第款潭柘紫石砚
残长7CM 宽6.5CM , 高1.4CM , 砚背浅刻“王尚礼”
B.椭圆形小砚残砚头
2. 通州运河之中出土长方形小砚。
除了做砚之外,潭柘紫石也用来制作一些器具,如北京牛街出土的金属模具(图14)、北新桥元代遗址出土的正方形小石块、南城出土的圆形器物盖(见15)、正方形残模具等。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4 北京牛街出土的潭柘紫石金属模具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5 北京南城出土的潭柘紫石器物盖,表面红色颗粒的分布情况
从以上出土的砚式和伴出物分析,有宋元时期(图2、图4和图8),也有典型明代时期的(图7,图11)最晚的是明末时期之物(图9、图10和图13),表明最迟在宋元时期,已经被用作砚材而被广泛地开发利用。
在北京传世的潭柘紫石砚中,笔者曾在南城收藏到一方双墨池长方形砚,(图16),它的砚堂磨损极深。虽然它有典型的明代砚台的式样,但是因为背面有浅线刻“宣统” 两字,保守起见,将它定为“清代”之物。另外在北京古物市场中,也能零星地看到清末、民国时期潭柘紫石砚的身影,表明它的生产从明末之后,实际上并没有完全中断,只是数量、规模极小罢了。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6 北京采集传世的潭柘紫石砚

从以上北京地区出土的潭柘紫石古砚标本来看, 它的分布和使用非常广泛,是毋庸置疑的。部分砚较小,做工简约,是学生用砚。潭柘寺地区距离北京仅有几十华里,在古代运输便捷,这为将砚材或成砚输送到都城创造了条件。元明时期,北京人使用此砚,尤其是作为学生用砚,数量当是极为可观的。从就地取材的角度,极为便利;加上质量上乘,更为实惠。在元明都城遗址,出土的端砚极为稀少,表明端砚当年是极为贵重的物品,在京师使用并不普遍。 大量古代潭柘紫石砚标本在北京的发现,也与中国古代部分地方砚种的使用局限于某一地域的情形相吻合。比如贺兰砚,主要的使用区域在宁夏地区,鲁砚在山东地区使用最广泛。
这些古代潭柘紫石砚标本的发现,推翻了此砚“明代时期仅仅是用于宫廷,民间不得见”的说法。至于“失传六百年”之说3,更被证实是无稽之谈。它第一次从传说中,回复到了原本属于它的“大众化”的真实面目。但这丝毫无损于它们其中的佼佼者曾经作为明清时期宫廷用砚的事实。这和古代端、歙砚的情形也是完全一致的。
二。潭柘紫石砚的鉴定
潭柘紫石形成于两亿两千万年前,属二叠系含红柱石铁质泥板岩,与端歙同属于一类岩石。据北京地质研究所化验分析,它的矿物质成分主要是: 绢云母、绿帘石、红柱石、褐铁石。 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钛、氧化镁。砚石的鉴定可从色、理、性、声等方面来进行。而古砚的鉴定再加上型和工两个方面的人文因素进行考量。
1. 色
整体呈猪肝色。多数紫红色和灰褐色相杂。(参见10和图17)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7 潭柘紫石理, 白垩斑的分布情况(现代开采石料)
2. 性
莹润,质软。硬度较端砚、台砚都要小很多。蓄水,可以长久不干涸。
3. 理
石中有白垩斑。白垩斑是石头中的瑕疵,多硬顽,解石的时候,遇白垩斑之处,多滞涩不易下。它在石理之中,呈或点,或线、或块、或斑的形状(图17 )。石中另有微小的红色颗粒,若星辰夹杂散布于石理之中。这种颗粒在砚石的粗截面,看得更为清晰。(参见图15)
迎太阳光或灯光, 可见石中有均匀散布的银星,熠熠闪光。
4. 声
瓦声, 无钢音。个别敲击声发闷,不清脆.
(一)同端砚的区别
1. 声:猪肝色的端砚,敲击有金属般的钢音。也有成木声、瓦声者。潭柘紫石无悦耳的钢音,声多成瓦声。由于莹润的缘故,个别声音发闷。
2. 石理:潭柘紫石肌理之中,布满耀眼银星。紫端砚也有银星的存在。但不如潭柘紫石的明亮、密集。潭柘紫石的颗粒较端石的略粗,且肉眼可以看出石中细小的红色颗粒。而紫端石中,肉眼看不到红色颗粒的存在。
3. 莹润:潭柘紫石莹润,手指触按,水渍即刻便出。 紫端石细润,抚摸如小儿肌肤,
能感到硬度高于潭柘紫石,莹润感略差。因含氧化镁,潭柘紫石用手触摸,砚表有如滑石粉一样滑腻的感觉。制作中,潭柘紫石的粉末极为滑腻、粘手。
4. 表面: 潭柘紫石石理中有白垩斑的存在,而端砚中,无白色垩斑,但有银线、火捺、
鱼脑冻、青花等物质形态存在,这些都与潭柘紫石有很大的不同。(图18)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8 端砚砚石标本
5. 重点特征:白垩斑、红色颗粒和砚表的滑腻感,是区别两者最重要的特征,尤其是白垩斑。
6. 发墨:由于潭柘紫石有细小的有红色颗粒的存在,从发墨的角度,明显要快于紫端砚。墨色浓黑稳定,书写时不易洇纸,最适合于书写无晕散的漂亮楷体字。但因石头软,研墨砚堂容易磨损。而端砚耐久,不易磨损。
7. 利毫: 因石质软、润滑,潭柘紫石砚利笔, 不损毫。
(二)同台砚的区别
1. 硬度: 台砚的硬度明显大于潭柘紫石砚。
2. 莹润: 台砚尽管光滑,但略燥。与潭柘紫石比较,无莹润之感。
3.石理: 台砚石理之中,没有肉眼可见的细小的粉红色颗粒。无明显的银星闪烁。
台砚石理,均一匀称,十分致密。而潭柘紫石砚则紫色和灰色石理相杂。
4. 表面: 台砚中,无白垩斑的存在。但台砚表面,经常会看到橘红色的圆斑或块斑。而潭柘紫石砚中,极少有。(图19)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19 台砚标本及砚石石理、橘红色圆点
5. 发墨: 台砚发墨不如潭柘紫石砚快。
小结:白色垩斑、表面滑腻感是潭柘紫石区别于其他砚石最为主要的特征,这两个特征是其他地方所产的紫石所不具备的。无论古今、大小,潭柘紫石砚中总能找到白垩斑。绝佳品质的潭柘紫石砚中,或因石料挑选切割位置的不同,有些紫石砚表面上没有白垩斑,需综合其他的特征来判断。但这种情形十分特殊,无普遍性。白垩斑不是唯一的鉴定要素。就笔者所见,一种青田石紫色章料中,偶尔会出现白垩斑。但章料和砚石,区别极大,肉眼非常容易区分开来。这种紫色章料刻下的粉末呈白色,而潭柘紫石的呈紫红色。中国的砚材中,石理中具有星光闪点特点的非常多。仅凭此点来鉴定是否是潭柘紫石,显然也是不充分的。
重要提示:因为每一个砚种之中,都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上述比较只是泛泛而言。因而不存在某砚种制的砚绝对优于另一砚种的情形。就如同田忌赛马,此砚中的上品,可能优于彼著名砚种的中品。把砚种与砚种之间的优劣绝对化,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客观规律的。每个砚种都有它独到的、他砚所不能比拟的优越特性。这是在祖国砚石大花园中,之所以能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古今潭柘紫石的区别
古代的潭柘紫石有两种石品,一种与今天开发的略红的砚料相同。 另一种则颜色略发灰,比略红的紫石更为细润。笔者在老虎山上也采集到了这样颜色特征的砚石标本。出土的标本证实这两种石品在古代,同时存在。(图20)古代制砚所用砚材,与今天开发的石料在特征、性能方面没有大的区别。但古代的石品,更为细腻和润泽。中国历史悠久的其他砚种中,多多少少,都会有同样的情形。今天开发的潭柘紫石,原料石的表层,和古代颜色发灰的古砚标本相同,而肌理则略红,这一点在制砚过程中,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可能是古人取材部位的不同,造成了古砚颜色上的差异。潭柘紫石砚生产厂家称石料采于古代坑口,是可信和可靠的。但笔者发现并收藏的古代潭柘紫石砚标本之中,均未见有绿斑或绿色石眼的存在。
潭柘紫石砚及其鉴定方法
图20 潭柘紫石古代两种颜色的石品.
从制作工艺上来看,目前发现的古代潭柘紫石砚标本,多是明末之前的砚,做工上不注重雕饰的繁缛,而更注重线条的流畅。这种朴素简约的风尚,符合明之前中国制砚的传统主流风格,这也为年代的鉴定,提供了极为可靠的信息支持。而古代潭柘紫石砚工的技艺,同样精湛。
今天制砚企业生产的潭柘紫石砚,器型、雕饰则多样化,仿古砚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最为精美的为颐和园巨砚。该砚耗工历时三年,长1.6米,宽1.4米,高0.6米,重约1.5吨,运用透雕、深雕、浮雕、微雕等艺术手法,将颐和园著名的六十多处景点微雕成形,湖岛山石自然风韵,亭台楼阁形象逼真,技法高超,是当代潭柘紫石砚中的珍品。
(四) 使用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潭柘紫石在未抛光打蜡时,石头呈灰褐色。抛光打蜡或见水之后,呈猪肝紫色。为了表面美观的需要,今天的厂家都会在砚表打上一层蜡。然而,蜡质的存在,严重影响砚台的发墨。往往会给人以砚台似乎不太发墨的假象,有弄巧成拙之嫌。在蜡质被处理掉之后,潭柘紫石砚的发墨效果就会立竿见影。
三. 对残砚及砚块标本加强收集和保护的建议
潭柘紫石古砚的残块,出土之时,常常混迹于砖石瓦块之中,满身泥土。而干燥时,颜色发灰,很像是青砖残块,不易被辨认出来,只有在雨后,紫色的质地看的才最清楚。在历年北京古城址施工建设中,数量相当可观的元明时期潭柘紫石砚标本,被清理到郊区的渣土场填埋。今天北京老城区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地下几乎被翻了一遍,今后再要深入对它的研究,寻找它的古代标本,已经变得困难重重,令人遗憾。重要伴出物的丢失使砚的年代的判定,失去了最直接的证据。另一方面,受个别古砚专家整砚收藏才有意义言论的影响,过去一些年,几乎没有人收藏砚块标本。人们对遗址出土的残砚块,视而不见。仅仅这两年,才有人注意搜集它。如同陶瓷残片一样,它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是对古代砚种的研究,意义重大。仅仅受个别人言论的影响,造成了古砚残块标本的灭失,是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值得反思。就如同1972年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出土的琅琊紫金石残砚一样,如果不是缘于当年对元大都遗址的科学考古活动,也许我们今天无缘在首都博物馆里看到它(该砚当年出土时,残成数块,且右上角缺失。)4 如果不是它背面“琅琊紫金石”铭的存在,人们对紫金石的认识也不会清晰。鉴于此,呼吁加强对古代残砚及砚块的收集与保护,并注意收集、记录伴出物信息,为今后解决砚史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翔实可靠的实物标本。
四. 展望
对潭柘紫石砚这一古老而珍稀的砚种,还有很多历史谜团需要深入研究。比如:最早开采制砚的确切年代。根据笔者的研究,至迟在宋元时期。那么辽金时代是否被开发利用?隋唐时期的幽州城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石砚标本?这些都需要今后通过搜集北京西南城出土的古砚标本来印证。如果辽金故城遗址、古代幽州城能有所发现,那么它开采的历史,无疑将被大大地提前。
它的生产加工地在哪里?是在产石的山村还是在北京城内?销售覆盖的区域究竟有多大?老虎山一带出产紫石的范围比较大,除了目前发现的古代坑口,是否还有更早的其它坑口的存在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今后研究的深入,标本的增加,这些问题都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圆满的解决。而潭柘紫石砚,在北京制砚企业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在中国的砚林中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
1. 北京燕山出版社 孙敦秀著 《文房四宝手册》 287页
2. 产紫石的紫石塘在老虎山, 而马鞍山和老虎山是遥遥相对的不同的两座山,马鞍山不产紫石,这一地理关系需要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解读碑文的意思。
3. 北京青年报( 2002年3月10日) 《潭柘紫石砚失传600载,今又现光彩》 文
4. 《考古》, 1972年第6期第1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